物业经理人

购物中心后期运营模式讨论

2734

购物中心后期运营模式讨论

  购物中心的后期运营模式的讨论

  购物中心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是同行讨论的焦点,这里介绍一下国际的运营模式。

  购物中心的后期经营管理有几个主体:

  1、业主,包括拿取“债形式”的售后固定返租的小业主。他们属于所有权的团体。

  2、租户,经营者。包括主力店、次主力店、其他租户等所有租户经营者。他们属于使用权的团体。购置物业的大主力店,也同时是业主,有双重身份。

  3、物业管理者,不负责租金的收取,也不负责购物中心“促销基金”(各经营租户为宣传整个购物中心所缴纳的费用)。应该对大业主代理机构(也就是下面说到的4)负责。

  4、收取租金的代表机构,应该是大业主,和“债权”代表(售后返租实际是债)联合授权的代理机构。

  5、负责整个购物中心日常经营的,以促销基金为活动经费的机构。

  我们现在通常把4和5两个机构合二为一,实际上属于机制设计有混淆的地方。造成角色混乱,职责不清,监督机构不清。是糊涂一本帐。最终是把我们所谓的“管理”机构授权太多。

  原因就是:

  4和5是两种运营模式。

  4是对股东代表和债权代表负责。类似企业里的董事会。是业主选举和委托的。

  5是对租户负责,负责整个商场促销基金的使用。国际上,促销基金的管理机构实际是租户选举的,而且运作类似“非营利性组织”。这有非常严格的合约机制。一般由主力店派人任秘书长,次主力店和其他租户代表也参与。共同决定促销基金的使用。这笔钱和业主代表机构无关。

  当然只要涉及代理问题,就会有类似“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问题。这需要严格的合约机制来协调。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成熟购物中心保持运营活力(戴德梁行)

  成熟购物中心如何保持运营活力(戴德梁行)

  戴德梁行研究表明,20**年北京将进入由史以来最大的商场开业高峰期,本年度开业之商业面积高达410万平方米,其中以购物中心模式运营的商业面积为280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8.3%,北京也将因此改变原来由百货主导的商业模式格局,快速进入购物中心时代。随着大量项目开业,将带给消费者更多购物选择机会,但同时亦将进一步激化北京商业市场的竞争状况,尤其使北京原有以购物中心模式运营的商场面临相当程度的竞争压力。在此种情形之下,探讨现有成熟购物中心如何保持运营活力亦可能颇具现实意义。

  1、保持市场敏感性

  市场上原有的购物中心都是已历经过市场考验而生存下来,大部分已进入了成熟期阶段,拥有较高的出租率、相当数量的忠诚顾客、较大量的人流等都是这些购物中心的现状特征。虽然成熟期的购物已经达到了一个整体较优的水准,但由于购物中心是最易于敏感感受市场变化的行业,因此其亦不可懈怠,需依据市场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否则将可能使经营陷入被动。

  对于成熟期的购物中心,敏感关注顾客需求、竞争对手及品牌资源的变化至关重要。首先,在中国经济及社会快速变革过程中,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亦表现出了典型加速度态势,作为购物中心的运营者只有及时了解到消费者的变化动向,才能做出迅速响应,及时调整;其次,北京商业地产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每个区域都不乏有大量潜在竞争者,其档次定位、业态组合等状况都会对现有项目产生影响,密切关注潜在项目发展,便于做到及时的策略应对;第三,作为以品牌销售作为获利实质的购物中心,需及时引入更具活力的品牌,淘汰已渐不被消费者认可的老化品牌,才可持续保持对顾客的吸引力,而实现这一目的则需要密切关注零售品牌市场的变化更迭。

  2、适时进行硬件更新

  随着收入水平及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也日趋感性化,其满意度的达成不再仅限于对购入货品的中意程度,而是更加关注自身在“系统购物过程”中的感受——从进入购物中心到交易完成离开,整个过程带给他们的感觉是否愉悦满足,这将影响到他们是否会再次选择这家购物中心。所以除货品外,现在的购物中心亦需关注更多的细节,其中商场的硬件环境就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购物中心的建筑外形、色彩运用及营业空间的风格营造,都应以项目的定位作为基础出发点,使建筑及装饰风格符合目标顾客群的审美偏好,并能够强调与表达定位风格特色,比如时尚化的购物中心可以新鲜活跃,高档购物中心要表现沉稳庄重的特征等,如此才能得到顾客的欣赏。并且,由于购物中心装修所用的物料都存在着使用的折旧周期,人们的审美亦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购物中心使用一定年限后需要进行翻新,这一周期在中国一般为7-10年,否则以其固有的形象及功能会降低对顾客的吸引力,导致生意下滑,因此,成熟的购物中心应考虑适时进行翻新以保持并提升对顾客的吸引力。

  3、适度保持业态的混合性

  大部分的购物中心在业态组合方面具有混合性的特征,以其多元功能的组合来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复合化需求,并因此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在混合功能购物中心的背后,其业主在承受着不同业态的差异化租金水平的现实,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行业利润率决定了不同业态的租金支付能力,具体如餐饮休闲类业态租金支付能力可能较低,而服装服饰类则可能相对较高,因此购物中心的业态比例变动调整将会影响到业主的租金收益。

  一般状况下,购物中心的业主从心理上都有追求高租金回报的期望,在项目招商初期,为了保障招商成功及开业后的聚客力,在规划上都会倾向性地增加餐饮、休闲及服务类业态的比重,但在购物中心进入稳定期后,为了追求较高的租金回报,业主会通过逐步调整来减少低租金创造能力的业态面积,引入更多高租金的业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借助业态调整来提高租金收益都是常被用到的方法,如果在合理的程度内进行调整无可厚非,但有时会走到一个极端——过多引入高租金的购物类业态,使得一个规模庞大的购物中心功能日趋单一,从而引起顾客的不满,造成购物中心的赢利能力下滑。为了挽住颓势,购物中心又不得不重新引入当初被调整出局的业态类别。混合性功能是保障购物中心持续向上发展的活力所在,所以要求运营方应具备对业态比例合理把握的能力,单一走向租金最大化的边缘犹如是杀鸡取卵。

  4、避免系统的官僚与腐败

  官僚与腐败是阻止任何团体正常发展的重要障碍,发展成熟且具备寻租机会的组织往往易产生此两种问题。一个进入稳定期的购物中心,在其良好的出租率及经营业绩基础上,大量的零售客户有主动进入的意愿,使购物中心的运营方成为了一个强势主体,因此易出现以收受好处作为交换的引商入场的腐败行为,使得在招商对象选择上丧失了原则,致使购物中心难以朝向既定的目标方面发展;同时,进入稳定期的购物中心的大部分工作已成为了日常例行性工作,不同于招商初期可以为招商人员提供更多与绩效相关的激励,使得诸多员工失去了主动努力的动机,再加上基于长期在客户面前的强势主导地位,便容易滋生整个系统的官僚作风,导致整体运营管理工作难以高效进展,而一个低效的管理团队也不会培养出一个具备持续发展活力的购物中心项目。

  5、关联及创新的促销活动

  商业零售是一个典型适用帕雷托定律的行业,可能大部分购物中心80%的销售额都是由20%的忠诚顾客所创造,再以此原理作为延伸,将80%的精力放在20%的重要目标客户身上,使他们形成稳定持续购买,应该亦是提升购物中心业绩的有效方法。在实施对重要客户的维系行动中,除借助动态调整保有他们喜好的品牌等操作以外,关联及创新性的促销活动亦显得十分重要。

  良好的促销活动应该能够凸现购物中心的定位特征,并可为目标顾客带来受用的益处,比如对于一个面向年轻家庭的购物中心,内容涵括丰富的亲子周活动就可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如果一个购物中心能够运用创意不时为目标顾客提供更多预期之外的惊喜,那么这个购物中心可能将会长久受到人们的喜欢。

  6、细节的积累与提升

  在顾客要求日益提高的现实情况下,细节对于顾客的影响力被成倍放大,逐渐成为其衡量及选择购物中心的重要条件;而对于一个购物中心而言,追求实现细节完善的过程,亦是一个难以跨越时间长度的过程。与新兴的购物中心相比较,原有的购物中心基于过往的运作经验,在熟悉区域市场及对顾客的了解等方面,都已具备了相对的积累,这是其优势所在,在此基础之上,原有购物中心的运营商应当注重更多细节的积累与提升,将自身优势尽可能的最大化发挥,成为最能够细微体贴顾客、让顾客感受亲切的首选商场,其便自然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篇3:购物中心开发运营好坏

  购物中心开发运营的好与坏

  目前商业地产遍地开花,那到底如何看一个购物中心的好与坏?当然我们要看项目的定位是否符合项目所处城市发展水平和项目周边的消费环境,要看项目的规划设计是否合理,要看招商的力度和运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其实可以归结为把购物中心开发过程进行倒推既可得出:

  (1)购物中心的外部动线,指车流和客流在项目建筑主体周边道路运行的轨迹;车辆和客群将沿着设计的平面或立体动线到达项目;外部动线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客流动线、货流动线两类,外部动线要与项目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要快速,方便的使客流和货流流转,同时也要与购物中心内部的业态落位相协调,具体要看:卸货区的位置,车库的出入口,货车出入口,出租车停靠站,出租车等候区,自行车停放区等;

  (2)购物中心的外观,外观的标志性(地标性)和特色,容易被顾客识别、被记忆、被传播,所以在做购物中心外观立面、广场、主入口设计时充分考虑一个鲜明的主题,构建项目的地标气质,这可归属于购物中心的视觉营销,非常重要,当然外观的设计需要和项目的定位相统一;

  (3)购物中心的主入口,次入口,主力店入口,入口数量,外广场,绿色植物,城市雕塑,外立面广告位,外立面的灯光设计以及室外影观塑造等等;

  (4)购物中心的人流动线设计,又分为水平动线和垂直动线,水平动线是否合理顺畅,有无死角?有无走回头路?主次动线设计是否合理?通道距离是否合适等,还有垂直动线方面看扶梯数量,位置,观光电梯位置,如果是高楼层购物中心,则看有无跨层电梯等等(扶梯设计可以不按常规,如北京颐堤港的扶梯设计,很漂亮,不单调);

  (5)购物中心的装饰:内部装饰调性与建筑外观风格的统一,空间的装饰总体风格与主题的统一,中庭,自然采光情况,灯光,走道宽度,卫生间的设置等,这是视觉营销之二;

  (6)导视系统:整体信息标识系统,内容分区信息标识系统,主力店信息标识系统,方位信息标识系统,吊旗标识系统等;

  (7)购物中心广告位设置:外立面广告位,吊旗,灯箱,海报等设置是否合理,设计是否漂亮等;

  (8)购物中心业态规划,品牌搭配是否协调,主力店和次主力店的分布,主力店与购物中心的人流互动是否合理良性,餐饮休闲品牌的分布,各种业态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有独特的业态或者品牌等等;

  (9)人性化的设计与服务:残疾人专用通道,吸烟室,婴儿护理室,休息室,儿童免费游玩区,手推购物车等等;

  (10)屋顶的规划与利用:设置鲜花精品小市场,绿色植物,宠物交流区,真人CS等等;

  (11)地下停车区的通风,排风,车流与货流的互不干扰,车位标识是否合理,能让顾客快速方便找到自己的车,停车收费点分布是否合理,购物中心在车库的电梯设置是否合理等;

  (12)购物中心多种经营情况:中庭的促销活动,外广场的利用等等;

  (13)其它:比如服务台,工作人员着装,内部卫生程度,供顾客休息的长椅设置,空铺的围挡包装,室内绿色植物的摆放等细节。

篇4:购物中心招商运营10个为什么?

  购物中心招商运营10个为什么?

  1、为什么同等规模的购物中心,一些有超市,一些没有?

  有谁愿意拎着从地下超市买来的大包小包,去逛楼上的服装店呢?事实上,只打算去超市购物的人并不会特别注意那些橱窗里的服装,尽管那些衣服只需上个楼就能买到,可她们或他们更愿意另外花时间去挑选、购买。万达集团发现,虽然超市带来了大量人流,可是给商场里其他业态贡献的人流却只有10%左右。

  但很多开发商还是愿意将商场地下一层的大部分面积租赁给超市使用,尽管超市支付的租金只是服装店的1/5,甚至更少。开发商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一个超市除了能辐射到周边的住宅小区外,更重要的是,在商场建设初期引进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主力商户,不仅能吸引大量的小租户,还能赢得土地、银行贷款方面的优惠和支持。但再精明的商人也有算错的时候。西安万达购物中心的沃尔玛超市,因为批文问题比商场晚开业半年。万达发现这半年在没有超市的情况下,商场一样很火,它们有些后悔。

  商场里是否要设置超市?在它的发展前期,引入超市容易带动人流是个不错的决定。但如果开发商成熟,商场位置又很好,引入超市这个租金杀手,便显得有点多余了。

  2、为什么百货商场一进门先看见的总是化妆品柜台?

  和购物中心不同,去百货商场购物,进门先看到的总是化妆品。通常商场里购买化妆品的人不如购买服装的多,将化妆品专柜设在人流量大、进入商场的必经之地,容易增加它的购买几率。

  因此,百货商场一层陈列的大都是需求弹性大(可买可不买)、利润高的化妆品,它们有能力、也愿意为这个黄金位置支付商场最高的租金。加上化妆品都包装精美、摆放整齐、形象好,无形中提高了商场的档次。就连充满嗅觉诱惑的香脂味也是吸引路人进入商场的秘密武器。

  现在,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也喜欢将丝芙兰和莎莎这样的化妆品超市放在一层醒目的位置。

  3、为什么在商场的一层找不到洗手间?

  女孩们应该都有在商场排队上厕所的“苦难”经历吧。遇上周末或节假日,人气旺的商场洗手间里总是人满为患。甚至连不在商场购物的路人也可能排进来和你共享这有限的蹲位。

  开发商们很快就发现,设立在商场一层的洗手间无异于公共厕所。现在,那些新建的商场会尽量避免把洗手间建在一层,这样至少能促使消费者多逛到几个店铺;而稍老的商场也在努力改变自己公共厕所的角色。上海的正大广场就是这样,它通过改建,干脆利索地封掉了一层所有的洗手间。

  4、为什么扶梯总是设在离大门较远的背面?

  很多新建的商场,在进门处是看不见自动扶梯的,它离入口会有一定的距离,并且背对大门。如果想去二层,你沿途将经过从正门到乘扶梯上楼处的各个店铺,这增加了你在这些店铺消费的几率。

  那些早年建造的商场正在为扶梯的位置而烦恼。上海正大广场的自动扶梯,就在一进门的位置,这的确方便了消费者,但对商家来说,却可能减少了消费几率。可扶梯是当年在商场建设时就造好的,现在改变位置会有难度,只能用大面积的广告柱和广告板来引导客流。

  正大广场二层和三层的自动扶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客人由广场东侧主入口进入,搭乘扶梯由一层到二层后,迎面就是通往三层的扶梯。这个设计导致顾客不会深入二层西侧消费。不过,正大广场已经请来专家解决此问题,目前给出的方案是在二层举行一些特卖会吸引人流。

  5、为什么会在一个购物中心里有时会看到同一品牌的两个店铺?

  一些购物中心里是涵盖了百货业态的,这个百货店往往是购物中心的主力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购物中心的品质。

  这样的组合有利于丰富购物中心的品牌,但也有可能出现购物中心和百货店引进了同一品牌的现象,造成冲突和恶性竞争。万达在宁波的购物中心和银泰百货合作,就发生了这样的冲突,只能在后期协调。

  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个原因:超市将外围一些铺面出租给其他品牌使用,造成了和购物中心里单个品牌租户的重合。那些大型超市一般都要占据着约两万平米的面积,但它实际使用的商业面积只在一万平米左右,剩下的面积,超市以几倍于它付给开发商的租金出租出去,拿来和自己支付的租金对冲,有时甚至会有盈余。

  6、为什么那些新开的购物中心,会喜欢引进新品牌?

  作为某个品牌的粉丝,你可能是为了购买这个品牌的衣服而逛了一座商场。所以,那些拥护者众多、仅此一家的品牌就和商场的主力店一样,起到了带动人流的作用。

  在北京来福士广场招商时,开发商凯德商用的董事总经理蔡梅凤就提出,希望有更多第一次进入北京甚至是中国的新品牌加入进来。所以,她特意找来了新加坡的同事合作,最后他们从新加坡带来了两批租户,第一批是做服装服饰的,另一批是做餐饮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新品牌带来人流。

  7、为什么在服装区也能品尝到咖啡?

  品牌自身对于它的邻居是谁有着非常高的敏感度,所以,你会看到耐克旁边总是有一个阿迪达斯,那些果汁、咖啡等饮品也都是统一放在同一层。但这几年开发商们又渐渐发现,有时将服装和饮料穿插放置一下,效果可能更好,这不仅能带动饮料的额外消费,还能给消费者更好的购物体验。

  现在,当你逛街口渴时,不用再为了买一杯饮料跑到商场的地下一层或是外面的小铺去了,一些购物中心已经将饮料和服装混搭在了一起,比如北京大悦城的二层—星巴克就挨着一些服装品牌。更多的购物中心则是将每层的中庭位置做成了餐饮区,让服装店铺都面对中庭开放,北京的新光天地和来福士广场就是这样。

  8、为什么运动品牌一般摆放在地下或较高楼层?

  新兴的购物中心,通常会将一层和二层的店铺出租给那些有知名度的国际品牌,以此来体现购物中心的整体形象,三层更多的是一些在中国有影响力的本土品牌。但同样是国际品牌的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就不会出现在一层,而是被安排在了更高的楼层或者地下。原因是运动服饰的款式变化并不大,不管放在哪里,它们都有更为固定的消费群。

  9、为什么去吃大餐或者看场电影,总是要上到商场的最高层?

  在上海正大广场建设之时,设计师JohnJerde 2000年冬参观了面积达30万平米的曼谷Bangkapit Mfunction(iterator),看到众多青少年在其顶层的巨大多功能厅外等待观看星期演唱会,于是产生灵感,回国后立刻修改原有的建筑图纸,在九层加建了多功能厅。现在,这个多功能厅已经成为沪上大型品牌发布会、大

型路演活动、明星演出的聚集地。

  如何带动商场的人流走向高层,这是开发商们在商场设计初期就会考虑的问题。通常,他们会将餐饮、电影院、游戏厅等容易聚集人流的项目放置高层,以此消化高层的面积和带来人群向高层流动。这些项目的招商一般都在商场建设初期完成,因www.pmceo.com为餐饮、电影院等对排烟、层高等硬件设施都有着特殊的需求,如果到后期再调整的话,会造成建造成本上的巨额浪费。

  事实证明,除非品牌特别有号召力,否则那些摆放在五层的衣服总是不如一层的畅销。而去就餐和看电影的人群消费目的性强,这些项目放在高层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热情。

  那些新建的商场,餐饮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怎么让顾客从地下一层到最高层都会想逛,如何将他们更长时间地留在商场里,必须有特色餐饮,它会像磁铁一样把人流吸到高层。”蔡梅凤说。该公司新建的北京来福士广场就将餐饮放在了地下一层和商场的五层—最高层。

  娱乐业态也有着同样的效果。万达广场发现,在开业初期,最火爆的业态一个是超市,另一个是电影院、KTV、游戏厅等娱乐项目。因此,在吸引人流方面,万达有一条定律:零售只能占60%,餐饮娱乐等非零售占40%。

  另外,一些品牌的特卖场也总是安排在商场的最高层、地下或是不容易找到的商场死角处,目的也是带动这些位置的人流。

  10、为什么百货商场总是比购物中心拥挤?

  消费者感觉到的购物体验的不同,其实正体现了百货商场与购物中心在业态上的主要区别。

  购物中心更加注重购物体验和商场主题,面积通常要比百货商场大。一般百货商场的面积从几千平米到上万平米,很少有百货公司的经营面积可以超越10万平米;可对购物中心而言,5万平方米以内的购物中心只能被称作社区购物中心,面积在10万平米以内的购物中心可被称为市区购物中心,城郊购物中心面积在10万平米以上。所以,除了从名字判断商场的业态外,面积也是最易判断这两者的要素,而面积的大小是带来不同购物体验的直接原因。

  但也不能单单依靠面积来判断这两者,因为毕竟也有小于5万平米的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还有很多的不同。比如,体验消费概念越来越多地引入购物中心,在它的业态组合里,会有大量的餐饮、娱乐、健身、美容等主题项目进驻。一般购物、餐饮、娱乐的比例会达到50:32:18,或者娱乐比重更高。而百货商场只有商品消费,极少有什么体验式服务项目。

  另一个能感觉到的不同是,百货商场有统一的收银台,消费者虽在各专柜选择商品,但却是到商场里固定设置的收银台缴费。而在购物中心,消费者是直接在专卖店内完成交易的,无须通过第三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别,是因为百货商场主要是通过专柜销售收入分成的方式(一般提取1至4成)获利。百货公司统一收银掌握每个专柜的销售额后,每月根据它们的提成比例进行结算,将扣除提成后的销售资金再返回给各专柜的供应商。购物中心则主要通过分租物业的租金收入获利,但购物中心也逐步向提成的方向发展,租金+提成的方式正在被使用。

  表现在促销形式上,百货更多的是通过打折或返券来带动销量,购物中心更注重的是在商场内举办一些活动聚集人气。但这些区别正在逐渐缩小,要把百货做成一个类似购物中心的形式,来发展服务的外延。而购物中心也在迎合趋势打折促销,毕竟对于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来说,多一些折扣比热闹的现场活动更能激发她们的购买欲。

篇5:购物中心运营模式

  购物中心的运营模式

  在住宅地产发展低谷期,商业地产成为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但由于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在盈利模式上的巨大差异,真正能把商业地产做好的企业凤毛麟角。在日前召开的“亚洲购物中心协会2012商业房地产博览会暨中购联中国购物中心国际论坛第十届年会”上,购物中心的发展前景及运营模式成为业界专家的热议话题。

  购物中心“卖商铺”模式难成功

  “中国能真正把商业地产运作好的企业非常少。”商业地产的产品性质和经营团队的管理、运营方式直接关系着商业地产发展的全部命运。

  住宅地产的关键词可以用“卖”来概括,而商业地产的关键词是“租”。以购物中心的运营为例,如果企业把购物中心“剁碎”销售,保留一些“最不值钱”的综合超市等,在以后的商铺布局、规划、管理等方面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

  “国内企业把商铺卖掉后还能运营好的企业几乎没有。有部分企业把商铺卖掉后进行返租,我们需思考企业为何会有返租这种行为。一是商铺不好卖,二是企业想以高价把商铺卖出。如果企业承诺以8%-10%的高回报率进行返租,那么我们要反问一句,如果回报率可以达到这么高,企业为何不自持而要出售?”

  “只租不售”是商业地产最基本的规律,如果企业一定要逆势而行,成功的可能性几乎很小。“有的企业可能坚持以出售商铺回笼资金,但我们必须思考一个企业如果要依靠这种方式‘找钱’,说明它没有运作这个项目的能力和资本。没有能力和资本做这件事,即便前期回笼了资金,在后期运营时还需要更多资金治疗卖铺‘后遗症’。这时他们不仅会面临资金的问题,还有产权、市场、商场定位等问题。”把购物中心拆分销售,势必会面临很多问题,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解决问题的完备能力和雄厚资本,那么将一个完整的购物中心割裂出售肯定是不明智、不可取的行为。

  购物中心呈“加大”化趋势

  作为商业地产的规划、管理和运营者,侯为民对商业地产的理解显得更加全面和宏观。

  目前国内商业地产开发的过程中,普遍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单一地块的量在加大,二是单一地块内商业的规模也在加大。“现在普遍出现一些百万平方米以上体量的盘,商业的体量也达到几十万平方米。”目前他所在的公司也正在与朝阳大悦城进行开业后优化的合作,后者体量在京城商业里名列前茅,商业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

  国内商业地产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巨无霸”趋势,这让一二线城市的商业开始迅速由中央城区向外围扩散,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而对于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而言,无论拿地还是规划,都已经颇为困难。在与地产商接触的过程中,北京无论从位置还是发展现状方面来看,都是商业地产企业必须要去争的市场。“包括南方或者华西地区的一些开发商,当他们想全国扩张的时候,北京一般都是第一步的落脚点。”

  然而我们也看到,不少区域型的开发商到北京开枝散叶结果却并不乐观。这些企业进入北京虽然也会遇到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但多为“个体项目”问题。“相对于三四线城市可能会遇到地方保护而言,这种跨区域企业在北京的生存条件还是比较好的,遇到的问题一般也是运营层面。”这些问题需要企业在选址、招商及后期优化上多下功夫。

  用技术认识顾客

  在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除了对商品更加挑剔,对购物环境的流畅度、舒适度也有了较高要求。企业如果想为消费者打造满意的购物环境,提供合适的商品,就需要对消费者进行详实的了解。

  以购物中心为例,购物中心的管理需要走向数字化、体系化。比如影响购物中心的三个关键指标,第一是进店转化率,第二是客单价,第三是顾客的流失率。这三个指标对资历丰富的年长管理者来说,站在购物中心的门口观察就能发现问题。而年轻的管理者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但现在有了顾客分析技术,可帮助企业得出数据。顾客分析技术可以帮商场进行购物的男女比例、购物偏好、顾客在某类商品的停留时间等分析统计。除了分析客流,该技术还可以帮助商场统计商品成交量、商场出单率等。这样购物中心就能分析出商场一天的进店人数、购买人数等,从而得出商品转换率,进而对比标准数据及时查缺补漏。

  购物中心还可利用发给顾客的VIP卡及时追踪顾客的到店次数,分析顾客的消费忠诚度。在品牌招租组合上,如销售额,虽然商场以预定指标招租了男装、女装等品牌,但通过客流分析系统得出了这些品牌的销售数据,这就可以帮助购物中心及时做出品牌的布局调整。“通过技术认识顾客,不仅能让企业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也能帮助企业调整经营策略。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项技术,创造这种双赢的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