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购物中心规划设计要素要点

4789

  购物中心规划设计要素要点

  地市级购物中心总体布局特征

  1、购物中心整体要求较强的展示效果,通常在场地最主要交通节点布置主要展示面或主入口;

  2、购物中心的主界面与公共交通、首层主入口落客点的距离不宜超过50米(地铁系统除外);

  3、购物中心商业背面或结合其他物业的非主要展示面可作为车流与货运 的交通接入点;

  4、购物中心商业平面需要尽量完整和规整,不能有过多的不规则平面或尽可能少的核心筒;

  5、购物中心停车位总量和停车区位进入商业设施的便捷性是交通设计的重点;

  6、不在核心商圈里,但有街区型购物中心的综合体项目要控制街铺规模和街铺建筑方式,尽量少设计两层以上建筑,少做内街式、组团式建筑。

  单体购物中心的平面布局

  直线型:地坑为直线带状。直线带状的购物中心,其店头呈现出直线并列,停车场也呈现出线状排列。

  “L”型:其主力店大多位于L形两端中的一端,此种形状也最适合建于位于转角的土地上。

  方形:方形购物中心是常见的大摩形式,大型中庭具有超强的聚客能力,通过大气的室内装修、中央空调等打造一个舒适的购物环境,有利延长客户的购物休闲时间。

  围合公园式:逐过塑造露天的主题购物广场,将其打造成购物公园的形式,对购物中心内部流量起到了很好的聚集疏散作用。

  “购物中心+街区”的平面布局

  1、街区在前,购物中心在后:购物中心与街区动线紧密结合,互动性较好,购物中心对街区的带动性较强。

  2、购物中心在前,街区在后:采用街区包围购物中心的模式,购物中心前置,展示面强。

  建筑设计

  建筑的群体组合:对称式、自由式、综合式。

  群体组合的统一协调:主从关系包括重点与一般、核心与外围;秩序构建包括轴线、向心、对位;统一手法包括重复、渐变;对比手法包括形体组合的对比、空间的对比 。

  动线设计

  水平动线:曲与直的结合、角度的处理、宽窄的发化、长度的适宜、店铺临面以及回路设置等。

  垂直动线:中庭部分设置自动扶梯,紧靠主力店方向,另设置观光电梯,增加观光、趣味性。

  广场设计

  沿街广场:沿街广场做为联系外部道路的工作面及项目环境的重要塑造空间,同时也有部分客流和其他人流从此处经过。沿街广场在建筑外墙至道路边线距离不小于10米宽,以提高项目的整体形象。

  入口广场:广场的宽度(D)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H)之比大于或等于1,而小于2,即1≤D/H<2,会让人有舒适的感觉。

  下沉广场:广场面积一般为300—800平方米;广场短边不小于13米、面积不小于169平方米;地下商店通往下沉式广场的疏散出口应与商店内宽度不小于3米的通道连接。

  中心广场:主要用于周末及节假日进行大型活动,面积一般是300-500平方米。

  通道设计

  主动线:根据商业街的长宽比、层高以及空间概念设计来确定,通常主动线宽为600、450厘米。

  次动线:辅助主动线解决客流通达性,通常次动线宽为450、300厘米。

  开放式统一收银店面或柜台通道:2.5米。

  独立经营店面面向中庭的通道:3-4米。

  独立经营店面间通道:主通道6-8米、次通道3.5-4.5米。

  停车场设计

  “购物中心未来的竞争就是停车场的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拥有量近几年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促使合理、科学进行购物中心的停车系统成为设计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停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停车场的设计、停车出入口的设置、机械停车等方面。

  停车数量考虑因素

  1、购物中心的建筑面积和基地面积;

  2、购物中心的定位与业态组合类型;癿停车位配套;

  3、所在区域的汽车拥有率及未来发展情况;

  4、项目周边公共交通发达度,道路最大高峰容量等。

篇2:商业街规划设计时要点

  商业街规划设计时的若干要点

  一、尺度近人

  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用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以势压人"。

  商业街的尺度应该以行人的活动为基准,而不是以高速过往机动车为参照。购物行人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间,而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这恰好说明了商业街建筑外观设计的重点应该在建筑外观设计的第三个层面上。

  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建筑的宏观造型,也就是天际轮廓线。著名建筑的外观轮廓往往都很醒目,使人过目不忘,如悉尼歌剧院、天坛等。第二层面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方面,也就是建筑外观的中观元素。包括建筑开窗与实墙面的虚实对比,立面横竖线条的划分等。而第三个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近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层面。人所能感受的范围也就在一层高之内。这一层面上的设计重点应该是建筑的细部和材质的运用。商业街的设计重点也应在首层外观的细部上,包括门窗的形式,骑楼雨罩的应用,台阶、踏步、扶手、栏杆、花盆、吊兰、灯具、浮雕、壁画、材质色彩与划分等等。建筑师的设计深度不应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缺少细部的设计无法满足购物行人对建筑的尺度要求,必然会空洞没有人情味。

  国外商业街经常被作为设计样板,这与国外商业街的小体量、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分不开。国内的设计容易偏重于气派、豪华、厚重的形象和气势。商业街设计的尺度把握应该以人为本。

  二、空间的限定

  人在商业街内的活动和感知空间是三维的。所以设计师对街道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首先商业街的长度随商业的规模而定,没有一定之规。但室外建筑空间根据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谓的"积极空间"和发散的、通过性的、难以聚合人气的"消极空间"。作为商业街这样一个有聚合要求。需要行人购物休息能够驻足停留、感受观赏环境的空间,它必须是一个通过建筑手段塑形成的"积极空间"。也就是在商业街的两端需要某种形式的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着商业街的起和终。同时也起到把车行交通空间同步行购物空间隔离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珠江国际城商业街设计中,入口一端的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楼作为标志,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与步行空间隔开。小区中心一端以一座高耸的钟塔既作为商业街结束也标示着小区的中心。两端标志的建立确立了商业街的宽间范围,购物人能随时感知自身在这一空间内的位置,预知未走的路程。这一手法避免了购物者在大市场内常有的混乱与迷失感。

  从人的行为模式来看,一般步行商业街的宽度宜在10--20米之间,超过20米宽的街道难有近人的尺度。从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例来看,街宽宜在楼高的1/3--1/4。商业街的宽度也与商业规模有关,但不等于说街越长楼越高,街应该越宽。空间的舒适度也是必须考虑的。若宽于20米,"街"的感觉则可能被"广场"的感觉取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