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消费率是购物中心驱动力

5930

  消费率是购物中心的驱动力

  “中国购物中心从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转化过程中,核心驱动力将从快速城镇化转向消费率。”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购物中心在中国取得长足发展。从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看,上世纪80年代末,传统零售业关注和强调向购物中心转型,但只是在功能上有所强化,增加了诸如餐饮等配套性的体验型业态,这一阶段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提升商品的丰富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起源阶段,国内涌现出一批高品质的规范化的购物中心,比如北京国贸商城、广州天河城广场、上海港汇广场等,这些购物中心可谓中国购物中心建设的标准范本,其核心驱动力来自于追求经济发展向好背景下的长期物业价值。

  目前所在的21世纪初,是购物中心的发展阶段,以购物中心数量快速扩张和品牌购物中心萌芽为主要特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购物中心品牌包括北京东方新天地、中信城市广场(现新城市广场)、华润万象城(华润)、上海来福士广场(凯德)、龙湖北城天街(龙湖)、上海正大广场(正大)等,这一阶段购物中心快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依靠快速城镇化,这是中国购物中心增量最为明显的阶段。

  根据预测,2025年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实现,购物中心品牌化也将全面形成,购物中心数量将突破1万家,增量将开始明显放缓,存量购物中心成为主要力量,定位调整和物业并购将成为这一阶段购物中心发展的主要趋向,中国购物中心从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转化过程中,核心驱动力将从快速城镇化转向消费率。

  根据统计和预测,从2001年到2015年,国内购物中心开业数量的增长率将达到893%,其中去年新开购物中心数量达276家,总量为2812家。预计未来三年内,购物中心增长速度仍将继续上升,各年增量都将超过300家,到2015年,购物中心数量将接近4000家。

  对比2003年以来的城镇化率增长率和购物中心累计商业建筑面积增长率,可以发现二者高度吻合,这就意味着当前阶段购物中心发展主要依靠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新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依靠城镇化率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也面临变革。

  在2025年后,购物中心将进入存量主导阶段,新增购物中心趋势会慢慢放缓。在经过数量扩张后,购物中心的品牌化渐渐清晰并形成。品牌购物中心将占据更高份额。比如国有购物中心系列品牌华润、中粮、绿地等;民营和股份制的万达、龙湖、万科等;港资和外资包括恒隆、新鸿基、太古、凯德、阳光新业等。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进程已经过半后,未来购物中心发展的驱动力一定会与居民消费率的提升息息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二三线城市的消费率明显高于一线城市,汕头、温州、齐齐哈尔、咸阳等城市的消费率水平,甚至可以达到北京、上海的两倍,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城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居民消费推动,不同于北京、上海更加依赖投资拉动。

  但目前,不少二三线高消费率的城市中,购物中心存量还相对较少,这些城市将有望成为购物中心发展的主要市场。

  目前中国购物中心仍处在高速增长阶段,发展并不成熟。在中购联十届年会的特殊时刻提出这个结论,在于引导中国购物中心不断向规范方向发展,以尽早改变投资和投机并行的局面。中国购物中心尚不成熟的原因,除了此前说到的“非消费率驱动而是城镇化驱动”外,市场集中度低也是明显的体现。

  中国购物中心行业集中度CR4(即开发量排名前四位的开发商占行业总量的比重)仅为6.6%,CR12也仅为12.2%。而发展程度较高的上海,其CR4比重已经达到31%。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购物中心行业的成熟度并不高,市场还处于相对的自由竞争状态,对中小开发商和区域开发商而言,机会和空间依然很大。

篇2:消费率是购物中心驱动力

  消费率是购物中心的驱动力

  “中国购物中心从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转化过程中,核心驱动力将从快速城镇化转向消费率。”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购物中心在中国取得长足发展。从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看,上世纪80年代末,传统零售业关注和强调向购物中心转型,但只是在功能上有所强化,增加了诸如餐饮等配套性的体验型业态,这一阶段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提升商品的丰富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起源阶段,国内涌现出一批高品质的规范化的购物中心,比如北京国贸商城、广州天河城广场、上海港汇广场等,这些购物中心可谓中国购物中心建设的标准范本,其核心驱动力来自于追求经济发展向好背景下的长期物业价值。

  目前所在的21世纪初,是购物中心的发展阶段,以购物中心数量快速扩张和品牌购物中心萌芽为主要特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购物中心品牌包括北京东方新天地、中信城市广场(现新城市广场)、华润万象城(华润)、上海来福士广场(凯德)、龙湖北城天街(龙湖)、上海正大广场(正大)等,这一阶段购物中心快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依靠快速城镇化,这是中国购物中心增量最为明显的阶段。

  根据预测,2025年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实现,购物中心品牌化也将全面形成,购物中心数量将突破1万家,增量将开始明显放缓,存量购物中心成为主要力量,定位调整和物业并购将成为这一阶段购物中心发展的主要趋向,中国购物中心从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转化过程中,核心驱动力将从快速城镇化转向消费率。

  根据统计和预测,从2001年到2015年,国内购物中心开业数量的增长率将达到893%,其中去年新开购物中心数量达276家,总量为2812家。预计未来三年内,购物中心增长速度仍将继续上升,各年增量都将超过300家,到2015年,购物中心数量将接近4000家。

  对比2003年以来的城镇化率增长率和购物中心累计商业建筑面积增长率,可以发现二者高度吻合,这就意味着当前阶段购物中心发展主要依靠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新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依靠城镇化率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也面临变革。

  在2025年后,购物中心将进入存量主导阶段,新增购物中心趋势会慢慢放缓。在经过数量扩张后,购物中心的品牌化渐渐清晰并形成。品牌购物中心将占据更高份额。比如国有购物中心系列品牌华润、中粮、绿地等;民营和股份制的万达、龙湖、万科等;港资和外资包括恒隆、新鸿基、太古、凯德、阳光新业等。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进程已经过半后,未来购物中心发展的驱动力一定会与居民消费率的提升息息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二三线城市的消费率明显高于一线城市,汕头、温州、齐齐哈尔、咸阳等城市的消费率水平,甚至可以达到北京、上海的两倍,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城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居民消费推动,不同于北京、上海更加依赖投资拉动。

  但目前,不少二三线高消费率的城市中,购物中心存量还相对较少,这些城市将有望成为购物中心发展的主要市场。

  目前中国购物中心仍处在高速增长阶段,发展并不成熟。在中购联十届年会的特殊时刻提出这个结论,在于引导中国购物中心不断向规范方向发展,以尽早改变投资和投机并行的局面。中国购物中心尚不成熟的原因,除了此前说到的“非消费率驱动而是城镇化驱动”外,市场集中度低也是明显的体现。

  中国购物中心行业集中度CR4(即开发量排名前四位的开发商占行业总量的比重)仅为6.6%,CR12也仅为12.2%。而发展程度较高的上海,其CR4比重已经达到31%。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购物中心行业的成熟度并不高,市场还处于相对的自由竞争状态,对中小开发商和区域开发商而言,机会和空间依然很大。

篇3:《驱动力》读后感

《驱动力》读后感

  读《驱动力》有感

  原创: Empyrean 自下而上

  前段时间看了逻辑思维公众号日推书《驱动力》的简介后,觉得有点意思,便拿来拜读了。

  全书内容不多,总共200多页,语言比较朴实,容易理解,很快便能读完。该书被称为当今有关人类积极性理论的巅峰之作,作者丹尼尔·平克,TED大会演讲人,被誉为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商业思想家之一。

  书中核心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传统调动人积极性的驱动模式是什么?存在的问题?第二、提出最新的驱动力模式——驱动力3.0;第三、如何实现驱动力3.0;

  一、传统驱动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驱动系统为驱动力1.0,即为人行为的第一种驱动力:它是一种生物性的驱动力,出于人生存的本能,如吃饭、喝水、繁衍等需要而做出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不是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动力。

  驱动力2.0,即人行为的第二种驱动:它围绕着外部奖励和惩罚机制构建,也就是说一件事做好了得到奖励,做得不好受到惩罚。好比要让一头驴干活,就要在他表现好时给个胡萝卜,表现差时用大棒打它,这样驴就乖乖干活了。这种驱动就是我们如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至今仍在社会中发挥主要作用。

  如今毫无技术含量的机械性劳动已经越来越少,千篇一律的机械劳动可以外包或者自动化,但涉及创造、艺术、情感等非机械性工作则不能如此。对于非重复性需要创新的脑力劳动,这种奖励可能比较危险。并提出"胡萝卜大棒模式"存在以下7个方面致命弱点:1.使内在动机消失;2.使成绩下降;3.扼杀创造力;4.抑制善行;5.鼓励欺诈、走捷径及不道德行为;6.让人上瘾;7.滋生短视思维。

  二、提出最新的驱动力模式——驱动力3.0

  驱动力2.0无法继续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出现不兼容性问题,急需升级。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三种驱动系统——驱动力3.0.即所谓的自驱,它来自于内在动机,因为内心的兴趣和使命感做事情,这种动机是最有创造力也是最持久的。以驱动力3.0作为动力的人更少关注某一活动带来的外部奖励,而更多的关注这项活动本身的内在满足感。

  因此,人类所有行为驱动力可分为以下三种:

  驱动力1.0:以吃饭、喝水等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

  驱动力2.0:把外界反馈作为动力,做好有奖励,做不好有惩罚的驱动。

  驱动力3.0:把内心的兴趣以及自身使命感作为动力的驱动。

  三、如何实现驱动力3.0

  要实现驱 hTtp://wWw.pmceo.cOm/ 动力3.0,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内在驱动力的三个基本要素:自主、专精、目的。

  1.自主

  要达到"自主"这一内在需求,需要在做什么(What)、什么时候做(When)、和谁做(Who)、怎样做(How)上能够自主,即构成自主4大基本要素。自主的感觉能够对个体行为的表现水准和态度施加强大的影响力。传统驱动方式认为如果给人自由,他会不负责,逃避,钻漏洞。自主的内在驱动力认为人是会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去负责的。

  2.专精

  驱动力2.0需要服从,而驱动力3.0需要投入。只有投入才能带来专精,把某件事做得越来越好。专精就是把某件事做得越来越好的欲望。控制带来服从,自主带来专精。

  3.目标

  设立正确且可行的目标对调动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目标分为外在目标和内在目标,外在目标是金钱、名利,以利益为导向。内在目标是愿意帮助别人改善生活,帮助他人更好成长,发自内心深处。只有内在目标激发驱动力3.0.

  读完这本书,对我产生不小的触动,使我重新审视过去20多年的生活,思考着未来生活的思维方式。国内的应试教育就是典型的驱动力2.0系统。在国内应试教育为王的大背景下,父母、老师、以及整个社会一致认为唯有读书才能改变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整个社会以应试为导向,只以标准化考试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水平。学生学习就是为了通过考试考得一个好分数,完全顾不上对学习兴趣,童年时期仅有的创造力经过10多年应试教育标准化培养的过程中早已消磨殆尽。

  我也不例外,从小到大一路小考大考的走到了现在,学了一个不冷不热的专业。对所学专业虽然谈不上有多感兴趣,但也不反感,只是能接受的程度。在多年应试教育驱动力2.0作用下,降低了思维的宽度,扼杀了创造力,滋生了短视思维,使目光只是聚焦到眼前成绩上,而忽略了更长远更有意义的事情。

  就拿这学期上课来说。由于课程成绩涉及最终奖学金的评定,大多数人都选那些简单、好过、考核水的课,而真正对专业有意义的课缺鲜有人选。在这种急功近利环境的导向下,很多人不得不放弃自身的兴趣,随波逐流的被前方"胡萝卜大棒"牵着走。

  专业课程也随着老师的强迫和考核而失去了学习本身的自主性及趣味。上课就是为了满足课堂的出勤,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取得成绩的高分,甚至只是为了获得学分。更别说有些老师讲课水平确实平庸,只顾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学任务,不管下面学生听没听懂。学生假装上课,去教室就相当于换了个地方玩手机,浪费了时间还所获无及,这样的学习是无趣而失败的。

  把成绩高分当做学习的外部奖励时,学生就会失去了对学习的内在兴趣。就像书中所说:"外部奖励只能带来短期的爆发,就像是少量的*只能帮你多撑几个小时,但其效果会逐渐消失。更糟糕的是,它降低了人们继续这项活动所需的长期积极性。"

  厌倦了被安排的低效率服从,我开始有目的性的寻求自主投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网络Mooc的视频课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显得比上课有效率的多。现在网络视频课程资源丰富,大部分想学的东西在网络上都有。

  这学期通过Mooc把《粉末冶金原理》和《材料分析方法》这两门课重新系统学了一遍,确实受益匪浅,很多以前学的迷迷糊糊的知识给清晰明了的弄明白了。这次学习最大的转变在思维及心态上。以前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为了却得高分,为了获得奖学金,即驱动力2.0系统作用。转变后是完全出自内心对知识追求的欲望而学,即驱动力3.0系统。

  这些课程的老师上课水平都很高,有的课程甚至一门课有好几个类型的老师讲,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喜欢的老师,课程中间没听懂能随时停下来反复听。这就满足了驱动力3.0系统最核心的因素——自主。而当你没有外界干预完全自主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时,正是处于所谓的"心流"状态,即所面临的挑战与我们自身能力恰好吻合的最优经验。处于"心流"状态是人最兴奋、最令人满意的体验,这个时候效率最高,从而实现驱动力3.0系统中的因素——专精。专精就是想把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的欲望。在视频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课程成绩的顾虑,没有老师束缚,一切都是适合自己的,它并不以利益等外在目标为导向,而以发自内心的兴趣以及自我提高欲望的内外目标为主,从而实现驱动力3.0又一因素——目标。

  虽然这本书偏管理学,以企业管理为背景,但作者就书中的理念给了具体的实操方法,可应用于指导生活等其他方面,总体还不错,是本值得读的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