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鸡兔同笼》说课稿(5)

7860

  《鸡兔同笼》的说课稿(5)

  一、引入。

  1、出示情景。

  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古题。并说明:这就是我国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流传至今也有很多类似的题目。接着向学生出示例题(板书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引出问题。

  理解题意后,让学生观察画面:在画面中的同学是用猜的方法,有的猜:有3只兔,5只鸡;也有的猜:鸡和兔各有4只,引导学生发现用猜的方法比较乱,并不科学。从而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也是重点部分的教学:展开对鸡兔同笼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

  二、展开。

  1、列表法。

  ⑴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出示表格。并确定猜想的范围:鸡的只数最多是8只,有0只兔。鸡的只数最少是0只,8只都是兔。这里也为后面的两种假设法埋下了伏笔。

  ⑵尝试。接下去应该怎样做呢?发下表格学生同桌合作完成。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合作情况:①一人填写上两行,另一人按规律写第三行。②从左往右做,一人计算,另一人填表。③一人从左边做起,另一人从右边做起。通过表格都得出一个答案:3只鸡,5只兔。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提问:怎样计算脚的只数?①按规律填写的学生会说出:因为每一列都是依次地少1只鸡多1只兔,所以就依次多了两只脚。还有的学生会说出:用鸡的脚数+兔的脚数=脚的总数。这两种计算方法为后面理解假设法和利用等量关系列方程作铺垫。

  ⑶小结:这种依次尝试所有可能的方法叫一一列举法。也叫列表法。

  学习列表法后,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有些题目数据比较大,用列表法比较麻烦,不合适。有必要研究更便捷的解决方法。接下去——

  在基础比较好的班级,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方法,利用以点带面的策略,使学生在交流中感受不同方法的思维特点。在巡堂时进行指导。而在一般情况下我则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

  2、假设。⑴引导:观察表格,小组讨论:

  假设都是鸡时,脚的只数与实际的脚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学生汇报进行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假设都是鸡时,比实际少了10只脚,是因为把一些兔也看成是鸡了,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少算2只脚,那么把几只兔看成鸡时会少10只脚呢?怎样计算?鸡又是多少只呢?

  ⑵尝试。让学生尝试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根据学生汇报算出有5只兔,那么就有3只鸡。(结合课件演示)。

  假设都是兔呢?由于有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的经验,第二种假设方法我就放手给学生尝试。并在巡堂指导时提出:除了用算术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目的在于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法解决。

  学生汇报:假设都是兔时,有32只脚,比实际多出了6只脚,是因为把一些鸡看成是兔了,把一只鸡看成一只兔多算2只脚,那么把几只鸡看成兔时会多算6只脚呢?推算得出有3只鸡。那么就有5只兔。

  ⑶小结:第一种方法假设都是鸡,第二种方法假设都是兔,因此这样的方法叫假设法

  3、方程。利用学生板书的方程法,如在基础差的班级没有学生列出正确的方程,就直接翻开书本114页。引导学生思考:鸡的只数为什么用8-*来表示?这个方程依据什么等量关系?学生说出等量关系。(课件出示:鸡的只数+兔的只数=总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脚的总数)。同样地,设鸡的只数为*,也可以根据这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

  小结: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可以用方程法解决。

  三、提升。

  1、形成结论。引导学生回顾研究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首先是猜,发现比较乱,不科学,需要有序地思考,引出了列表法。但又发现对于数据较大的题目并不适用,有必要寻求更具有逻辑性和一般性的解法。根据推理得出假设法,还利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法解决。从而得出结论: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懂得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很重要!

  2、巩固练习。回应引入时的古题。用哪种方法合适?为什么?解题汇报。

篇2: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城西小学分部张永凤

  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由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安排了1个例题和“想想做做”,分2课时教学。我说的第1课时的内容是:第4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部分。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深化对实物观察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和方法:使学生通过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课前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并选举一人做小组长,每小组准备4个小正方形。

  二、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我通过生动而富有诱惑力的语言激趣引入: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和小朋友们做一个游戏,考考大家的眼力,老师这儿有相似的两副图,请学生“找不同”,让学生说说哪里地方是不同的。

  然后,让学生去找一找,再说一说:“找不同”这个游戏有没有什么窍门?

  [我在这里让学生找“窍门”其实是要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的时候要仔细,要学会善于观察,让学生对今天学的内容充满兴趣,同时也为本节课的“观察物体”开个一个好头。]

  第二个环节,尝试探究,体验感悟

  首先,我用3个相同的正方体进行拼搭,出示搭成的物体,让学生从前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是相同的?

  [观察三个正方体搭成的物体这一知识点学生已经学过,由此引入新课水到渠成。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站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形状也不同。]

  然后,我拿出一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和刚才的三个正方体拼搭成一个新的不同形状的物体,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今天的观察物体我让学生分三次体验观察。

  第一次观察:老师将这个正方体放在3个正方体的前面,观察一下,我们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把你观察到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如果你一下子看不出来,请拿出你们小组里准备好的4个正方体拼搭一下,再进行观察。

  当学生画完,课件出示三种视图进行验证:老师也画下来了,看看老师画的这些形状,你知道分别是从哪个面观察到的吗?

  [这一环节学生刚开始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由观察到画图,使学生加深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我在预设时担心有些学生有点困难,于是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搭一下再观察,我这样做是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掌握,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二次观察: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让我们继续观察。看,老师移动了前面这个小正方体的位置,这次拼成的立体图形变化了,那我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形状是不是也都变了呢?

  你认为从哪个面观察,看到的形状变了,把它画下来。

  [这一环节,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问题,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针对性地观察,学生会发现:从正面、侧面观察到的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有从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变了,从而初步感知:虽然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从同一个面去看,看到的形状不一定都会变。]

  第三次观察:这一次观察我没有采用前二次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去观察,而是设置悬念:老师心里还想了一种摆法,摆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和侧面看,形状仍然是和刚才一样,但从上面看的形状又不同了,猜猜看,老师这次是怎样摆的?

  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非常愿意进行猜想,小组进行验证,并请学生继续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

  [这一部分的设计由自主观察,到有针对性地观察,再到观察想像,由扶到放、层层递进、层层深入,逐步深化学生的认知。]

  最后,我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小结:刚才,我们用了4个小正方体拼搭出了3种不同的立体图形,还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了观察,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通过观察、交流,学生从中发现:虽然前面的小正方体在移动,但只有从上面观察到的形状跟着变化,从正面、侧面看形状都没有变。从而得出结论:

  出示:物体的形状不同,从同一个角度去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整个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正面、侧面、上面这几个角度,观察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不同物体,在观察中进行探究、记忆、感悟、体验,进而形成鲜明、牢固、正确的表象。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内在经历深刻,空间观念形成过程清晰,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第三个环节,合作交流,联系内化

  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一样,可能不一样。接下来我根据教材进行3道习题的训练。

  首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图中也是有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三个物体,请同学们去摆一摆,从哪面看,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这道题目和例题相比,学生完成起来简单多了。

  (然后)观察物体,作出判断,靠的是我们的眼睛。但有的时候,当我们作出类似判断的时候,更要靠我们的想象。让眼睛和想象相结合,能让我们看得更明白。请同学们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最后,在“想想做做”的基础上开展“有趣的拼搭”活动,这道题目是一道开放题。

  这道题目是同桌互相合作完成,请学生用4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自由拼搭,并画下三视图,交给同桌,请同桌按照你的设计图纸来拼搭,最后相互进行检验。

  [这个练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特别开放题的设计,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尝试探究,体验感悟——合作交流,联系内化”这3个环节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圆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与文化积淀。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

  2、技能目标:

  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画面、图像、演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含的美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即通过多媒体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画圆。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特点与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成如下几大环节: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先欣赏一组生活中物体的图片。(幻灯片1)

  谈话:看了刚才的那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你发现它们都是什么图形?(出示幻灯片2:《圆的认识》)

  2、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看到那些东西是圆形的?

  (若学生提及了球之类的物体应说名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3、圆和以往学习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幻灯片3、4)

  (二)教学新知:

  1、教学画圆:

  (1)尝试画圆:

  问:你会利用手中的物品画圆吗?

  学生独立尝试画圆。指名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画圆的。你觉得圆和以前学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圆是一个曲线图形,以往学的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2)教学用圆规画圆:

  问:我们除了用一些物体画圆,还能用什么来画圆?(圆规)你会用圆规来画圆吗?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谈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介绍画法,老师出示(幻灯片5),并总结: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注: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让学生将圆规的两脚的距离统一确定为4厘米,按步骤再画一个圆,并在小组里比一比谁画得好。

  2、出示(幻灯片6)介绍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结合介绍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标出相应的字母,提醒学生注意每个字母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圆里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第1题。(幻灯片7)

  3、学习圆的基本特征:(幻灯片8)

  谈话:我们刚刚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接着我们继续研究圆有哪些基本特征。请你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并将它剪下来。

  (1)自主探索: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手中的圆形纸片,你发现圆有哪些特征?

  (2)初步交流:说一说你在操作中的发现。

  (3)逐步出示教材中的四个问题,围绕上述四个问题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怎么做的。

  注:前三个问题要强调“在同一个圆里”。

  通过(幻灯片9 —14)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在同一个圆里: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一样;直径是半径的两倍(d=2r或r=d÷2);圆是轴对称图形,并有无数条对称轴。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同桌间互相检查所画的圆是否正确。

  (5)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圆的大小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有关,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越大,圆就越大;反之就变小。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1题:(幻灯片15)

  各自在课本上填写,指名报答案,集体订正。

  问:已知半径的长度如何求直径的长度?已知直径的长度怎么求半径的长度?

  (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2、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幻灯片16)

  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课件集体订正。

  (四)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哪些认识?你有哪些收获?

  2、小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谁能想一想回答我?(幻灯片17)

  (五)全课结束(幻灯片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