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7086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2章第3节《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与轴对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等内容的预备知识,它除了具备有一般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使它比一般的三角形应用更广泛,而等腰三角形的许多特殊性质,又都和它是轴对称图形有关,它也是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方法,学好它可以为将来九年级解决代数、几何综合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八年级学生的几何知识有限,而本节课性质的证明又添加了辅助线,所以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目标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互动互助基础,但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还缺乏经验。其次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再次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数形结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较好方法。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性目标:使学生通过试验猜想、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发现并认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探索归纳出它们的证明方法,并能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性目标: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解决-收获”的学习过程,体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思想,从中感悟证明结论的方法和乐趣,初步了解作辅助线的技巧,培养“转化”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价值观目标:在亲切、和谐、民主、活跃的探究氛围中,引导学生对图形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的思想品质,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教具直观教学、联想发现教学、设疑思考和逐步渗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思想,促使他们不断克服学习中的被动心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抽象结论,应以观察、实验为前提,几何教学应该把实验方法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能力,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掌握好的学习和解题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边进行折叠重合的模型演示,一边进行阅读讨论,通过看、想、议、练等活动,自己“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概括、表述论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景设置

  首先我用一个三角形测平仪,测量黑板的边是否水平,并让学生猜想其中的道理和奥妙,这样的引入既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中有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去做我才会懂”,由此可见实验法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按要求剪出一个三角形,为下面学习作好铺垫,结合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学习相关的概念加深印象,并指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两个探究,通过折纸的方法猜想并归纳。首先通过折纸让学生猜想∠B和∠C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验证他们的猜想,并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第一条性质。这个地方我设计一个疑问,来强调等边对等角有一个前提条件就必须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为了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在这里我是这样引入探究二的,“从刚才辅助线的作法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感觉到这三条辅助线好像是一条线段,然后再通过折纸归纳出性质二。

  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和探究中大脑已感到疲劳,随即引出课前设置的疑问,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三线合一”的性质在描述上经常出错,所以我设置了一个辨析,然后用填空的形式规范“三线合一”的符号表示形式,让学生理解性质的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增强对图形的直观体验,从中体会、感知等腰三角形的本质特性,发展空间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三)技能演练与拓展

  我用两个练习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让学生体验分类讨论的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第一题及时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体验分类讨论的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第二题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再次理解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的内涵。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练习源于例题,以本为本。练习由学生板演,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提供反馈校正的素材。拓广延伸通过讨论交流,实现生生师生互助,丰富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

  (四)课堂小结

  课堂教学,一是注重引入激发兴趣,二是注重教学过程、重视方法,三就是注重概括总结。首先我让学生回想一

下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新的认识吗?”然后教师肯定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回收到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五)作业布置

  分层次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层次性和开放性。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内化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与不足。同时,选做题具有前瞻性,可引导学生自学探究,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设计说明

  1、本设计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数学实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实验、分析、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和新的猜想,因为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去经历、感悟知识,才是学生最有价值的收获,体现了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从而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变和进步。

  2板书设计:

  证明课题例题

  概念 定理练习

篇2: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城西小学分部张永凤

  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由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安排了1个例题和“想想做做”,分2课时教学。我说的第1课时的内容是:第4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部分。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深化对实物观察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和方法:使学生通过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课前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并选举一人做小组长,每小组准备4个小正方形。

  二、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我通过生动而富有诱惑力的语言激趣引入: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和小朋友们做一个游戏,考考大家的眼力,老师这儿有相似的两副图,请学生“找不同”,让学生说说哪里地方是不同的。

  然后,让学生去找一找,再说一说:“找不同”这个游戏有没有什么窍门?

  [我在这里让学生找“窍门”其实是要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的时候要仔细,要学会善于观察,让学生对今天学的内容充满兴趣,同时也为本节课的“观察物体”开个一个好头。]

  第二个环节,尝试探究,体验感悟

  首先,我用3个相同的正方体进行拼搭,出示搭成的物体,让学生从前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是相同的?

  [观察三个正方体搭成的物体这一知识点学生已经学过,由此引入新课水到渠成。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站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形状也不同。]

  然后,我拿出一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和刚才的三个正方体拼搭成一个新的不同形状的物体,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今天的观察物体我让学生分三次体验观察。

  第一次观察:老师将这个正方体放在3个正方体的前面,观察一下,我们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把你观察到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如果你一下子看不出来,请拿出你们小组里准备好的4个正方体拼搭一下,再进行观察。

  当学生画完,课件出示三种视图进行验证:老师也画下来了,看看老师画的这些形状,你知道分别是从哪个面观察到的吗?

  [这一环节学生刚开始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由观察到画图,使学生加深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我在预设时担心有些学生有点困难,于是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搭一下再观察,我这样做是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掌握,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二次观察: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让我们继续观察。看,老师移动了前面这个小正方体的位置,这次拼成的立体图形变化了,那我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形状是不是也都变了呢?

  你认为从哪个面观察,看到的形状变了,把它画下来。

  [这一环节,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问题,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针对性地观察,学生会发现:从正面、侧面观察到的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有从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变了,从而初步感知:虽然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从同一个面去看,看到的形状不一定都会变。]

  第三次观察:这一次观察我没有采用前二次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去观察,而是设置悬念:老师心里还想了一种摆法,摆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和侧面看,形状仍然是和刚才一样,但从上面看的形状又不同了,猜猜看,老师这次是怎样摆的?

  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非常愿意进行猜想,小组进行验证,并请学生继续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

  [这一部分的设计由自主观察,到有针对性地观察,再到观察想像,由扶到放、层层递进、层层深入,逐步深化学生的认知。]

  最后,我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小结:刚才,我们用了4个小正方体拼搭出了3种不同的立体图形,还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了观察,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通过观察、交流,学生从中发现:虽然前面的小正方体在移动,但只有从上面观察到的形状跟着变化,从正面、侧面看形状都没有变。从而得出结论:

  出示:物体的形状不同,从同一个角度去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整个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正面、侧面、上面这几个角度,观察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不同物体,在观察中进行探究、记忆、感悟、体验,进而形成鲜明、牢固、正确的表象。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内在经历深刻,空间观念形成过程清晰,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第三个环节,合作交流,联系内化

  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一样,可能不一样。接下来我根据教材进行3道习题的训练。

  首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图中也是有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三个物体,请同学们去摆一摆,从哪面看,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这道题目和例题相比,学生完成起来简单多了。

  (然后)观察物体,作出判断,靠的是我们的眼睛。但有的时候,当我们作出类似判断的时候,更要靠我们的想象。让眼睛和想象相结合,能让我们看得更明白。请同学们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最后,在“想想做做”的基础上开展“有趣的拼搭”活动,这道题目是一道开放题。

  这道题目是同桌互相合作完成,请学生用4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自由拼搭,并画下三视图,交给同桌,请同桌按照你的设计图纸来拼搭,最后相互进行检验。

  [这个练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特别开放题的设计,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尝试探究,体验感悟——合作交流,联系内化”这3个环节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圆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与文化积淀。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

  2、技能目标:

  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画面、图像、演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含的美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即通过多媒体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画圆。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特点与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成如下几大环节: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先欣赏一组生活中物体的图片。(幻灯片1)

  谈话:看了刚才的那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你发现它们都是什么图形?(出示幻灯片2:《圆的认识》)

  2、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看到那些东西是圆形的?

  (若学生提及了球之类的物体应说名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3、圆和以往学习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幻灯片3、4)

  (二)教学新知:

  1、教学画圆:

  (1)尝试画圆:

  问:你会利用手中的物品画圆吗?

  学生独立尝试画圆。指名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画圆的。你觉得圆和以前学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圆是一个曲线图形,以往学的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2)教学用圆规画圆:

  问:我们除了用一些物体画圆,还能用什么来画圆?(圆规)你会用圆规来画圆吗?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谈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介绍画法,老师出示(幻灯片5),并总结: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注: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让学生将圆规的两脚的距离统一确定为4厘米,按步骤再画一个圆,并在小组里比一比谁画得好。

  2、出示(幻灯片6)介绍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结合介绍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标出相应的字母,提醒学生注意每个字母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圆里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第1题。(幻灯片7)

  3、学习圆的基本特征:(幻灯片8)

  谈话:我们刚刚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接着我们继续研究圆有哪些基本特征。请你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并将它剪下来。

  (1)自主探索: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手中的圆形纸片,你发现圆有哪些特征?

  (2)初步交流:说一说你在操作中的发现。

  (3)逐步出示教材中的四个问题,围绕上述四个问题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怎么做的。

  注:前三个问题要强调“在同一个圆里”。

  通过(幻灯片9 —14)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在同一个圆里: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一样;直径是半径的两倍(d=2r或r=d÷2);圆是轴对称图形,并有无数条对称轴。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同桌间互相检查所画的圆是否正确。

  (5)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圆的大小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有关,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越大,圆就越大;反之就变小。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1题:(幻灯片15)

  各自在课本上填写,指名报答案,集体订正。

  问:已知半径的长度如何求直径的长度?已知直径的长度怎么求半径的长度?

  (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2、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幻灯片16)

  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课件集体订正。

  (四)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哪些认识?你有哪些收获?

  2、小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谁能想一想回答我?(幻灯片17)

  (五)全课结束(幻灯片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