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中国商业地产准确定位

5731

准确定位中国商业地产 处理好六大关系

应该说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既是机会,同时也存在着风险。中国地产应该说从大型百货热开始,进入90年代的中期,到了上世纪的末期到现在为止,我们应该看到对整个提升中国城市的水平,树立中国的城市的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商业地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影响到我们商业地产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我们进入的时期应该是调整提高理性发展的时期,就是调整提高理性发展的时期,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对中国的地产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正确的评价有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商业地产在逐步走向成熟,我们的商业地产应该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方面考虑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现在不到40%,与世界平均水平49%还差很大,跟发达国家的比我们还差距更大,美国城市化水平达到97.3%,从这个角度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商业又进一步的扩大,那么商业的扩大就要求我们商业地产的发展。第二个问题我们整个消费率不到49%,运用多种资金达到16万,17万,而这些都为我们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我们不管从国内也好,还是从国外也好,那么他们都要求中国在今后几年内,要促进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这些发展必然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商机。这方面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另外一方面应该看到我们的商业地产的发展确实存在着问题。导致了一些地区开发过快,过多,过于集中。这个泡沫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从广东来,有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一天卖得不到一万块钱,这是何等的数字,这个问题如果存在那么他就导致了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有些大卖场一天卖几万,应该说他开发过度。从这些情况反映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确实着泡沫的问题。所以我想总体来看,我们总量不足。泡沫凸现,矛盾突出。我们从整体来看,人均的营业面积,消费者来看,我们14亿人口,平均一个人不到500块钱,美国人均一年消费是1.4万商品销售额,我们不到500美元,我们不到人家的四十分之一,这些反映我们的差别,也反映了我们还有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总量是存在,确实不足,很多地区人均的营业面积0.3,0.5,0.8。但是经过市场首先供求是关系,也就是供大于求,像北京,供予的增长79%,需求增长,商业地产的需求增长才37%,相差42%。这个就影响到现在商业地产的发展,同北京来看有42万平米的商业地产在一年以上,这些都反映我们的开发商有很大的问题,这个东西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我认为主要是四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政府的形象大于求,政府追求形象脱离了现实的需求,盲目开发,导致了脱离市场的需求。而我们估计中国购物中心有没有发展的余地,到3000才能够起步,到5000才能够进入大的发展时期,到1万美元也可以发展,如果GTP不到1000美元,一年收入在五六千,他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消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开发了就解决了问题了,到底以后怎么经营,谁在经营,经营有利不利,开发商考虑的不多,导致了前期和后期的矛盾。政府非常热衷区域的形象的树立,强制企业投入,企业要考虑本身的利润,一个商场建成以后谁来经营,所以企业是比较理性的。是有规模没有效益。有规模才有效益,最佳规模,最佳效益,过度规模就是产生零效益。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理性介入。也就是说商业地产的发展要讲商业规律,不考虑供求规律,离开了实际的购买力,离开了实际的需要,任何一种开发都要失败了,都要冒巨大的风险的。要考虑商业的地理位置,要讲区位,我们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让你签字,他想通过地契,作为商业地产要解决商契来提地气,从这个角度要研究商业,必须要有特别的规律来发展。第三个就是要注意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全国都在搞城市管理规划,这由商务部发出来,这个条例已经发过国务院,要求全国全部制定了这个规划。对商业的发展要研究它的资源保护,要研究整体的发展,要考虑城市的发展问题,这种条例的颁布为我们带来了商业,因为每一个地方都在考虑商业如何发展的问题,这就是我提出的观点,传统的城市,所以所有的商业的活动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而进行的,工业化的城市,工业发展时期的城市是以经济为中心,厂家如何降低成本来促使城市的发展,现在的城市对商业的依存,要研究生态功能,要讲究城市的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工厂逐步萎缩,城市的核心就是商业。

从今后发展来看,或者现在的形势来考虑,以城建市,以市兴城。城市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整个提高。我们介入一个城市商业地产开发的时候,一定要讲规律,一定要研究商业地产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客源开发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商业也存在客观发展的问题,商业的***,我提出了六点,第一点要超前性,科学在超前,如果不超前就不是科学,所以科学性先导性,特别是流通产业,城市零售是一种先导性的产业,要引导生产,因此城市地产的发展应该要超前,没有超前性,如果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那是不可能的。我提出了对商业地产的评价,从中国来看按正常情况,商业地产成功与否的评价,按照日本的经验来考虑,进出市场的商业来考虑,第一年要淘汰三分之一,二年要淘汰三分一,从中国的商业地产评价,一年是一种进入期,二是磨合期,三年才是发展期。我们不要轻易给他下结论,要给它一个考验。另外我们的中国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多数急于脱手,同这个角度它导致了它的产品卖不出去。如何来解决吸引投资者,这种公司大肆的开发,不会经营,整个选购是错误,今年开发了,那是明年开发的,甲

地不行,项目之间可以整个使用,但是有一个单价的开发,又需要资金,这很容易出现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第二适度性,不是盲目的,商业地产的适度要取决于当前现实购买力,潜在购买力,要研究每一个平米有一个保本销售。购物中心我们一般的考虑一年要销售6000到8000才能够维持和生存下去,美国现在还有20万的夫妻店,每年销售不到500美元,500美元的概念是一年卖18万,30%的毛利润可以得15美元,除了一些费用还可以得到3.6万的收入水平,这个收入水平是蓝领工人年工资3.3万的,高于他们的水平,从这个角度它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所以才不去当工人,去做生意,购买中心没有6000万到8000万的话,就无法维持正常的水平,所以要因此它的适度性的问题,你过份的开发是不行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可持续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刚才提出的商业的发展,能够让经营者经营下去,如果说不能经营下去,不能维持,我们要承认中国的经营商和运行商都是小本经营,它也考虑眼前的经营利益,没有过多的资本支撑它长时期的亏本,或者多渠道的经营,从这个角度,少数店开到半年赚不到钱就没有办法维持,所以这是一个可持续性的问题。开发的时候要促进经营的发展,第四就是生态性,大型商业建筑有一个生态平衡的问题,这个生态包括购物的场所与环境的关系,包含着整个商场设立与液态的要求,都有一个生态。建立舒适,宽松的购物环境。

第五就是协调性,大型的建筑之间有一个协调的作用。最后一个就是效益性。要讲效益,就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效益就不能发展,我们不是为开发而开发,为了更好的赚钱才开发的,从这个角度讲,重视开发性,这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前提,没有经济的增长,任何一种开发,任何的发展都是不科学的。最后一个就是整体商业地产的开发应该要协调发展。这个协调发展我认为树立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就是城与市的关系,城与市。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的商业结构,直接有什么差别,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城市商业是城市竞争力的所在,我提出了城市的竞争力应该是生产力,流通力和文化力,生产就是生产的产品,产能和它的产量,从这个角度购买了市场的基础,流通力就是商业的规模,所产生的对外辐射力和对内的凝聚力,文化力是传统的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文明如何结合起来。传统的历史沉淀包含城市的优秀的城市文化,包括文物,包括自然景观,历史的现代文明就是城市建设,城市的走向,城市价位取向。这些也构成了城市文化的三者合一,才能形成城市。在商业地产发展必然树立好城与市的发展。

二,商与业的关系。根据销售,根据赢利考虑能不能赚到多少钱,必然导致商业率,影响城市的发展,影响我们商业地产的价值。

第三个开发与经营关系的问题,开发要针对竞争特点来研究开发的内容,包括我们整个设计。

四,要研究策划与规划的关系,我们现在一个商业地产的开发是比较盲目的,有的土地空出来,政府同意就干起来,实际上要经过详细的调查,沃尔玛花了2000万在深圳进行策划才进入的。我们哪个项目搞规划,搞规划就可以上马,实际这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第五个问题就是商业地产外在形象和内在结构的关系。卖什么,不是所有的购物中心都是卖百货,每个购物中心都有总店,不是千篇一律买百货,卖服装。。消费者要逛一天,我统计消费者不同的业态有不同形态的要求。逛的好,逛的有收获,这就涉及到我们购物中心的设计是不是有自己的特色,是不是有不同的点,大型的购物中心都是多条商务的,是不是商场全是一样的。逐步地深化,不断地有所收入。商场这么大,内部与内部的结合,不同于街区的结合,结构设计都应该考虑大型商业购买中心的这个问题。

六,业态与形态的问题,商业企业为了产生急剧效益,原始的商业形态就是传统的农贸市场,这是自发形成的聚居模式,第二种形式是发展的形式,商业街,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的商业中心,这一部分纳入了政府规划的范围,与城市的共融一体,这一块对整体的商业形态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三,最高的形态就是目前CBD,商务中心,和现代的城郊型的商务中心,这些业态的发挥,我们从消费习惯来看,商业形态是所有的企业堆在一起,如何卖得更好,商业企业希望扎堆,这样就有利于促使城市商业的发展,我们在研究商业地产开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形态和商业,业态的关系,总之商业地产的发展跟我们整个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促进了中国整个城市的提升,应该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还面临着挑战,我们希望我们做的更好,使大家能够在开发商业地产方面做出更好的努力,谢谢大家。

篇2:从购物中心一般条件谈商业地产定位

  从购物中心一般条件谈商业地产定位

  最近接触的商业运营机构比较多,在洽谈项目合作或推介我们的商业地产时,也碰到了一些令人难堪的事。一次我介绍某开发商老总认识国内某知名的零售商业巨头,对方问开发商项目的几个技术指标时,开发商竟然答不出来。这件事,让我反思了好几天,并研究了十几个国内外有名气的零售商业巨头,全面检索他们是如何考察合作项目和选择店址的。

  购物中心选店的一般条件

  下面是某跨国商业机构在考察2万平方米左右的购物中心店址时,提出的"一般条件":

  经济指标:包括所在城市的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0元以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40亿元以上,职工年均工资在9500元以上,城市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在7000元以上。

  人口指标:包括所属全市的人口330万以上,市区人口100万以上,项目3公里范围内人口25万以上,项目5公里范围内人口50万以上……。

  道路交通指标:主要有面临道路主干线,车行道4快2慢,所属区域公交线路在6条以上,每天经过地块的车辆不少于10000辆,人流量不少于10000人次等。

  项目要求:地块或已有的建筑物可以租赁,地块土地面积不小于3万平方米,地块形状为长方形或矩形,临街宽度大于140米,深度大于250米,楼板荷载:卖场800kg/平方米,后仓与冷库1200kg/平方米;地板表面:仓库地面硬化而磨平,卖场内铺地砖,办公区和设备用房铺瓷砖,已有的可用建筑物最好为一层,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二层的每层不小于6000平方米)。层高:平顶建筑,卖场净高不小于5.5米,后仓净高不小于9米;斜顶建筑:边部梁下净高4.5米,顶部梁下净高6米;后仓净高不小于9米。

  配套指标:停车位在300辆-400辆,供电3500KVA以上,供、排水各200吨/天,煤气200立方米/小时,电话与宽带30门直线,2条数据线,中继线16条(6进10出),设备容量128门……

  以上列举的仅仅是一部分,作为开发商和商业地产的营销者,我想还需要更多地了解商业运营机构的需求。对于1万平方米,2万平方米,几千平方米……这些指标又会是变化的,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项目指标不太清楚,或者对将来你目标运营商的一般要求都做不到,那么项目的营销就很难做。

  一个案例定位与规划失误的分析

  我们研究过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它是一个与高层住宅连在一起的底层裙楼商业广场,位置在区域内可谓几年内独一无二。前后都有城市交通主干线,侧面有一条10多米宽的老街,靠东面的那条大道还是该城市河西的形象路,大道的东面就是江景。可以说道路交通条件是完全满足一般商业中心的要求。从目前离该项目100多米远的某成功商业广场来看,车流与人气更是没有问题。这些都已经得到商业运营机构的一致认可,据说来洽谈的已经不少于五家商业大户了,但还是没有一家落定。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原来,这个项目还有"一般条件"的其它指标没有达到。

  该开发商在定位时,既想打破传统又没有放弃传统,总想兼顾两种定位。它将底层商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独立的临街门面,另一部分是被这些门面包围着的商业中心。仅仅在临西的道路中让出一个出入口,"牺牲"了大概三个门面的面宽,算是为商业中心留出了通道。这不等于将好档口卖给了小经营户,将差档口留给了实力商家;让实力商家难以形成旺盛的人流和商业气氛,生意也将被临街独立门面抢去了一半。如果门面的经营户在产品方面与里面的商业中心重复,或者因为外面的个体商户形象问题、信誉问题、质量问题等等,将波及里面的大商户,岂不太让里面的商业中心受冤吗?

  据说,开发商还要求,整体经营商家要连同负一层都做起来,形成一个大约将近2万平方米规模的购物中心。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一层本来是很好的整体,却被人为地在南北中心线处规划建成一条所谓的消防和人行通道,这不是变成了事实上的两个商场了吗?这样的话,人流被两堵墙阻隔了,即使用的是通透墙或玻璃墙,也限制了客人方便自由的流通。哪个商家愿意在如此不统一的布局内进行商业运营呢?

  可能开发商原来以为这样做,可以实现他的最大利润。因为临街商铺可以至少卖8000元每平方米,最高甚至可以卖到40000元。而对于里面的商业中心则定位为整体均价不低于5000元每平方米。可是当开发商这样将临街商铺全卖了之后,才发现没有一个商业巨头敢进入商业中心来了。结果,该开发商很难实现预想的开发回报了,除非调整定位和规划。

  当然,开发商在营销推广策略上也有失误,如果他将临街商铺暂时保留不推;先将里面的商业中心进行全面包装和推广,吸引大商家来洽谈,确定合作意向或签订租赁(销售)合同后,再对临街商铺进行发售,这样,还可能实现临街商铺价值的最大化和抢购热潮,甚至价格看涨好多也很难说。因为人们发现连里面的商业中心都被大商家看好了,租买了,肯定可以做旺,外面的独立商铺就会有坚强后盾和保障了。这是商业里面一种必然的效应,也就是"傍着大树好生长"的道理。

  把项目的"一般条件"做到位

  目前,继打破传统商业店铺模式掀起的专业市场冲击波以后,中国的大型零售商店、商业广场、购物中心或MALL发展势头很旺,成为现代商业的第二次冲击波。但是,做商业地产真不容易,做得好则可名利双收,而且模式可以成功复制;做得差,不但不能成功收回应得的利润,甚至连老本也会亏进去。因此,有业界专家建议并呼吁,建大型商业广场或购物中心应该采取公众听证制,还要尽快制定商业网点规划方面的法律文件,以避免盲目性和重复性,长沙市中心商业区就有"巨商扎堆"现象。我认为,在论证和规划引导的同时,关键是要研究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做好产品的定位。要做到这一点,研究客户很有必要,客户的要求甚至比原则和理论更重要。

  万达的商业地产做得很成功,原因在于它是与零售商巨头捆在一起,先有了客户,再来做产品的,是一种定单式的开发模式。而对于本土的大多数开发商来说,还很难做到这种程度。所以,对大多数做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商来说,应该先吃透客户的需求和想法,将自己的商业地产定位于自己预选好并符合"一般条件"的商业巨头。

  这就叫做把项目的"一般条件"做到位,看你是定位为2万平米以上的大商家,还是1万平米以下的中小商家;是做给大型商业广场呢,还是做给大型生活超市;看看项目周边的经济指标、人口指标、交通指标等等能否与你的商业项目相匹配;分析一下项目的市政规划、发展潜力等等。

  笔者认为,在做商业地产或者带底商的楼盘时,开发商应该充分地考虑项目的定位和经营方面的问题,这既是为将来经营的商家着想,也是为自己的商业项目能更好的租售出去着想。这就是从客户入手,找准市场切入点,并在开发和营销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商业地产项目的定位。

篇3:商业地产目标顾客群定位误区

  商业地产目标顾客群定位误区

  从商业地产特点看,不能局限在简单的商铺开发上,随着商业环境的日趋成熟和渐进发展,对商业地产前瞻性的整体经营才是最终胜出的关键。现行的"点式"开发商铺的市场行为,尽管在目前仍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但是这种做法极易形成项目后期销售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困难。不容易将商铺做好,好铺做旺,对于开发商、投资者而言都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从长远看,把商铺开发从独立商铺上升到整体经营,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不仅规避了发展商、投资者潜在的经营风险,也为发展商营造了一个非常可观的利润空间。

  但于发展商而言,商业地产与普通地产的开发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从立项建设到开始经营,涉及到建筑规划、市场定位、主题定位、装饰装潢、商品布局、商铺间隔、宣传推广、招商销售以至商场的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操作难度明显高于普通住宅地产。然而,就一个成功的商业地产项目来说,准确合理的市场定位又是诸多因素中的重中之重。市场定位是项目前期工作的重点,准确的定位可以赋予项目独特鲜明的个性。如北京王府井、国贸为国际商品特区,定位于高档购物消费中心;广州天河广场定位为大型一站式购物中心,集购物、休闲、娱乐、旅游等于一体,吸引的则是大众消费者。项目的定位传达的是项目的精髓,项目的中旨,定位不准甚或不当,项目就很难适应市场,甚至难以生存。

  目标顾客群:四大细分误区

  一、过窄定位

  商业街的定位过窄,无异于是自取其辱。如深圳老东门步行商业街改造后,客流量急转直下,由原来的40万人/天,急剧减少到10万人/天,原因是老东门改造后,改变了以前个体户原地摆摊的格局,同时商店的租金随着建设投入的增加而水涨船高,商家销售的产品也比原来提高了一个档次,这样在原有商圈的销售结构和消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人为的调高消费的档次,无疑将使商业街的市场定位转而集聚到占当地人口很少比例的高消费群体上。如此看来,形成"客流量剧减""逛多买少"的尴尬局面也是势所必然,尽管顾客对改造后的老东门商业环境普遍表示满意。

  二、过泛定位

  对一些较小城市或小型的步行商业街来说,综合化发展、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如果仅专业化的满足一种需要反而能自成特色。如上海吴江路,作为继南京路之后开发的第二条步行商业街,虽然只有区区三四百米,仍不失为成功之范例。吴江路两旁主要以各种档次、各种风格的饭店为主,同时辅以一些休闲和娱乐的设施,和南京路的喧嚣场面相比,消费者在吴江路后能够鲜明的感受到一种浓郁的闲适气息,无论在白天还是在夜间,吴江路,绝对是当地人的一种期待。如果决策者最初将吴江路定位于综合性商业街,也许不伦不类的吴江路,将会永远埋葬在城市的阡陌中。

  三、过死定位

  北京公主坟商圈,按市政规划算得上是一个市级商圈,但经营绩效一直不好。长期以来,公主坟一直把自己局限在手机市场这一狭窄的空间里,作茧自缚。一项地区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北京西部地区缺乏国际国内顶级品牌,东部商厦购买国际名牌商品的消费者中有28%来自公主坟、翠微地区,这说明该地区消费水平并不低。公主坟商圈内原有的商业结构已不能满足当地人们的需求,亟待品牌调整和市场升级。一个完整的商业街应该是多行业、合理的群落结构,但定位过死,已使公主坟商业街业态布局明显畸形。除了"手机一条街"外,公主坟的辅助业态少得可怜。想购物,就城乡贸易中心和翠微大厦两家大商场;想谈生意,没有合适的地方;想喝茶,茶馆少;想玩玩,就保龄球,就这样一个行业结构,怎么能满足当地人购物、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呢?

  四、过活定位

  商业街带动商圈,商圈带动整体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又捆绑着文化的衍生和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商街文化,也是商街定位在时间恒常性上的反应。如果人为的任意转移和阻隔这种文化,商业街在其目标顾客群心中原有的文脉即场所归属感也就断了,这将为商街继起文化的再生制造障碍,而影响商街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同感。比如西单,在商业街改造中,基本上将原有的老字号全部赶尽杀绝了。商业街的形成是老字号的功劳,没有这些老字号,是很难撑起这条街的,把这条街的根断掉了,这条街的文脉也就断了。再比如如今业界谈的比较多的北京前门改造。前门最大的经营失误是决策多变,没有一个整体稳定的定位。20**年皮货一条街,20**年就变成了手机一条街,可变来变去就是没有与当地的消费水平、消费特性和商业结构合上拍。如果将前门定位于文化旅游商业区,我看结果就大不一样。前门的特色是老城老街老商品老氛围,改造中将前门作为一个文化商业体进行运作,用明清建筑风格、京味文化招徕"两外"人员(外国人和外地人),以启动前门商街的核心购物功能,也许是前门商业街重振雄风唯一值得一试的一种可行开发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