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产权制度是中国百货零售业难解之痛

7347

麦肯锡所说“在未来3年至5年里中国零售业60%的市场将由3家至5家世界级零售业巨头控制”的局面。跨国零售集团在中国有自己发展的难处,本土企业也有自己成长的优势,情况果真如此吗?

沃尔玛在中国已经开了十几家店,前期又进入北京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的百货零售企业如上海一百、华联、农工商、北京西单商场集团、深圳万佳也在竞争与学习中快速地成长。中国零售业刚刚对外开放,现阶段感到外国竞争者似乎不如原来想象得那么可怕,不过,目前仍然处于保护期,真正的较量还没有开始。

产权制度——中国百货零售业难解之痛

建国后,中国的商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至1957年的商业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58年至1978年的计划经济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79年gg开放至今。而第三个阶段则是中国商业流通领域发生变革最大的时期,商业作为一个敏感的行业开始在社会经济流通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一次重大的飞跃。接着,当商店越开越多,简单层面的竞争转化为商业资本的竞争,这就是目前国内商业企业难以跨越的“龙门”。20**年,国内的媒体和经济界已谈到商业资本问题,甚至有人称商业资本正在回到“贵族的殿堂”。实际上,商业资本在国内始终处于尴尬、稀缺的状态,而商业资本的运作也存在着诸多障碍。

中国入世后,商业企业、大型零售企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仍然比较有限,这一领域的合资是有条件的,须严格审批,尽管通过种种变通的方式建立了许多合资零售企业,但比例仍然很小。根据我国与世贸组织有关成员国达成的协议,入世后我国零售服务方面将做出部分让步。

中国有条件地、谨慎地逐步开放商业零售领域,原因是国内的商业企业在观念、经营模式、经营理念上很难在短期内与外国同行竞争。中国在未来的几年里,百货零售业相对平和的竞争状态将被打破。一方面,那些已经在中国站住脚的跨国零售集团本土化的进程将逐步加快,它们不仅了解中国的消费者,也培养了本土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企业发展的外部限制将逐步放开,一些跨国零售集团将成为真正可以“四处奔跑的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零售企业与跨国零售集团的竞争在方式、手段、心态等方面都要发生变化。今天,我们需要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百货零售业的发展。

中国的零售企业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是竞争对手、顾客、经营策略、管理技术和方法,还是企业理念?中国百货零售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产权制度改革问题。产权制度是问题的根源,它的位置似牵一发而动全身。

目前,中国大部分百货零售企业,特别是大中型百货企业的资产为国家所有,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企业运行机制、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就很难跳出原有的框框,企业竞争力很难提高,实现传统百货业向现代百货业的转变也将困难重重。

现阶段国有百货零售企业产权制度上的弊病主要是所有者的代表人“缺位”问题,以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为例,董事长或总经理作为法人代表,从形式上看是代表国家、代表企业所有者,但他们并不握有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股份,这势必影响到他们承担经营风险和管理责任的积极性。只有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传统百货零售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根本性地得以改造。

上海的一些资深管理咨询顾问团认为,目前国内商业企业对市场的研究很浅,仍处于启蒙极端,远远不如工业企业。工业企业被竞争所迫,产品质量已不可同日而语,提升非常快,并在市场上炼就了一身本领。但商业企业在一些地方仍具有垄断性,尚未有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态势。一些企业对商品的研究很浅,今天卖电脑、软件,明天买锅碗瓢盆,既缺乏专业人才,又无法宣扬商品的卖点,无法整合企业的优势,更谈不上整体的经营定位或营销策略。但这并不是国内大型百货零售企业的普遍缺陷,有些企业的中高层经理人都很懂得用心经营商品和热忱对待顾客,他们了解现代营销、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等企业管理的要素,他们对国际零售业的发展状况也了如指掌。但是,即使是经过改制上市的上海一百和西单商场,都未能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谁真正为企业负责?

由于所有者缺位,产权残缺(即资产的收益权与控制权脱离),经营者对企业的利益没有切肤之感,或者裹足于既得利益不思进取、行为短期化,缺乏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动力,导致企业对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市场变化反应十分迟钝。

产权问题背后的多米诺骨牌

中国百货零售业在与跨国零售集团竞争中的弱势,主要体现在商业资本问题上。国内的百货零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很少有商业资本注入,几乎都是招商行为。缺乏商业资本的后果是:商店丧失了作为商业流通主体的资格。这是中国现阶段商业与外国现代商业模式的主要差别。无疑,商业资本是中国零售业发生质变或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动因。

商品流通是实现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离开流通,所有社会经济生活的参与者都无法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运转。可以说商业资本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更是市场经济链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中国二十多年的gg开放过程中,商业资本却在弱化。中国的改革起步于放开价格,是从流通领域、从活跃商业开始的。然而,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却主要依靠生产领域的扩张实现

,比如钢铁产量的大幅增长、特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商业资本被挤到了边缘地带。在商业资本弱化的情况下,许多大企业被迫自办流通,从批发一直到消费者,商家往往只被看成厂家的销售部门。在城市里,大型商厦虽然越来越多,但真正有实力的大商家、大型商业资本却很少,许多商家以“一业(指百货零售业)为主、多业为辅”做借口,抽逃资金,转向房地产、物业管理、柜台出租、高科技等行业。中国国有商业企业的资本金过去大多是国家拨款,再加上银行贷款;而资本转向快的一个原因是,国有资产不属于个人,经营者不必为之负责,很多人抱有侥幸心理,缩小或最终放弃微利的零售业,转移到别的阵地,成,则名垂青史;败,有国家负责。这种产权弊端将带来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

采购环节是零售企业的核心问题,它与企业的流通模式、经营模式有着重要关系。商店的整体策略体现在不同方面,诸如品牌策略、产品策略、服务策略等,而这一切都要靠一个核心来体现,那就是卖什么东西。因此,零售企业需要一批采购人才,他们要善于了解市场信息,把握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定位,使企业的整体策略最终得以体现。而商业资本将最直接地冲击采购模式。如国美电器的商业行为和表现效果都初步显现了商业资本的作用,国美的采购体现了三个现代商业的概念:有批量的商业采购;有注入资本的意愿;有价格竞争的意识。供应商总是希望与有批量、有规律、有稳定进货渠道的零售商打交道。从工业环节讲,也实现了货币资金的回流。中国的零售业已经到了急需商业资本注入的阶段,以使工业资本置换出来,重新投入开发和生产,最终实现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良性循环。中国零售业接纳商业资本这一步已经迈出,但只是微不足道的民间资本和企业积累资本。而在这些资本金中,企业自有资本又是国家资本,与真正概念上的商业资本仍有差距。而且商业资本的运作缺乏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更缺乏金融界的支持,银行还在一旁袖手旁观,不敢贸然进入。

采购风险——谁来承担零售业

中国的百货零售企业很少自己进货,除了与企业缺乏对商品和市场的研究有关,更大、更隐性的问题则是风险问题。零售企业想要规避采购风险,因为只要付钱就有资金风险。商家在采购过程中常规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是:你先发货,我再付钱。供应商为了规避风险,也会说:你先付钱,我再发货。这就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执。除此之外,对零售企业来说,进货后仍存在质量风险,是否适销也存在着风险。进行采购的零售商和供应商在竭力转移各自风险的时候,很难形成互动的、共荣共赢的关系。同时,对零售商而言,供应商和顾客一样,是流通的两大要素,都是宝贵的资源。如何利用供应商的资源为自己的经营服务,除了占有资金、具备商业信用以外,最大的条件即是对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改制。

一名在国有百货企业中负责采购的经理对笔者说:“在计划经济时期,商店的采购资本是由国家调拨的。今天的采购要靠市场来调整,采购者要承担市场风险,但国有企业的体制究竟能容忍多少风险?!你若在采购中主动付款给供应商,别人会怀疑你吃了回扣,会问你:‘别人都有帐期,你为何买断?’我做采购主管,如果我不付钱给供应商,大不了朋友之间翻脸,但总比被自己的企业怀疑要强,不会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另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是,上海某著名商业企业的集团办公室会议需要通过讨论来决定明天进什么货,该公司的职工说:“这有什么不对吗?省得别人挑三拣四:这个东西好,你为什么不多进一些,是不是没拿到回扣?那个东西不好,你为什么进那么多,是不是拿了回扣?进货由集团办公室会议来决定,风险是大家的。”其实,这样的结果是谁也不用承担风险。商业资本不去承担流通过程中的风险,而由产业资本代替承担,这是一种极为不合理的状况。这种状况显然是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缺陷,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些重大经济难题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产权制度的缺陷已成为影响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最大障碍。

目前,中国的百货零售企业承受着挟国际大资本之威、具备全新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技术的跨国零售集团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国内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种种挑战。它们的尴尬更多地来自于在进行业务领域重组、业态重组、规模重组和产权重组时最强劲的阻碍——体制制约。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服群说:“入世后,中国要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但我们自己的国企却并未平等地与之竞争。上海一百有6000名员工,从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竞争来看,需要减员1/3。但我们却不能那么做,因为国有企业还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中国的企业有很强的可塑性,许多在面对市场风云变幻和外国强手竞争时,表现出了优秀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否定能力。在下一轮的较量中,它们更需要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

篇2:产权制度是中国百货零售业难解之痛

麦肯锡所说“在未来3年至5年里中国零售业60%的市场将由3家至5家世界级零售业巨头控制”的局面。跨国零售集团在中国有自己发展的难处,本土企业也有自己成长的优势,情况果真如此吗?

沃尔玛在中国已经开了十几家店,前期又进入北京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的百货零售企业如上海一百、华联、农工商、北京西单商场集团、深圳万佳也在竞争与学习中快速地成长。中国零售业刚刚对外开放,现阶段感到外国竞争者似乎不如原来想象得那么可怕,不过,目前仍然处于保护期,真正的较量还没有开始。

产权制度——中国百货零售业难解之痛

建国后,中国的商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至1957年的商业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58年至1978年的计划经济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79年gg开放至今。而第三个阶段则是中国商业流通领域发生变革最大的时期,商业作为一个敏感的行业开始在社会经济流通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一次重大的飞跃。接着,当商店越开越多,简单层面的竞争转化为商业资本的竞争,这就是目前国内商业企业难以跨越的“龙门”。20**年,国内的媒体和经济界已谈到商业资本问题,甚至有人称商业资本正在回到“贵族的殿堂”。实际上,商业资本在国内始终处于尴尬、稀缺的状态,而商业资本的运作也存在着诸多障碍。

中国入世后,商业企业、大型零售企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仍然比较有限,这一领域的合资是有条件的,须严格审批,尽管通过种种变通的方式建立了许多合资零售企业,但比例仍然很小。根据我国与世贸组织有关成员国达成的协议,入世后我国零售服务方面将做出部分让步。

中国有条件地、谨慎地逐步开放商业零售领域,原因是国内的商业企业在观念、经营模式、经营理念上很难在短期内与外国同行竞争。中国在未来的几年里,百货零售业相对平和的竞争状态将被打破。一方面,那些已经在中国站住脚的跨国零售集团本土化的进程将逐步加快,它们不仅了解中国的消费者,也培养了本土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企业发展的外部限制将逐步放开,一些跨国零售集团将成为真正可以“四处奔跑的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零售企业与跨国零售集团的竞争在方式、手段、心态等方面都要发生变化。今天,我们需要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百货零售业的发展。

中国的零售企业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是竞争对手、顾客、经营策略、管理技术和方法,还是企业理念?中国百货零售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产权制度改革问题。产权制度是问题的根源,它的位置似牵一发而动全身。

目前,中国大部分百货零售企业,特别是大中型百货企业的资产为国家所有,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企业运行机制、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就很难跳出原有的框框,企业竞争力很难提高,实现传统百货业向现代百货业的转变也将困难重重。

现阶段国有百货零售企业产权制度上的弊病主要是所有者的代表人“缺位”问题,以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为例,董事长或总经理作为法人代表,从形式上看是代表国家、代表企业所有者,但他们并不握有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股份,这势必影响到他们承担经营风险和管理责任的积极性。只有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传统百货零售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根本性地得以改造。

上海的一些资深管理咨询顾问团认为,目前国内商业企业对市场的研究很浅,仍处于启蒙极端,远远不如工业企业。工业企业被竞争所迫,产品质量已不可同日而语,提升非常快,并在市场上炼就了一身本领。但商业企业在一些地方仍具有垄断性,尚未有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态势。一些企业对商品的研究很浅,今天卖电脑、软件,明天买锅碗瓢盆,既缺乏专业人才,又无法宣扬商品的卖点,无法整合企业的优势,更谈不上整体的经营定位或营销策略。但这并不是国内大型百货零售企业的普遍缺陷,有些企业的中高层经理人都很懂得用心经营商品和热忱对待顾客,他们了解现代营销、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等企业管理的要素,他们对国际零售业的发展状况也了如指掌。但是,即使是经过改制上市的上海一百和西单商场,都未能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谁真正为企业负责?

由于所有者缺位,产权残缺(即资产的收益权与控制权脱离),经营者对企业的利益没有切肤之感,或者裹足于既得利益不思进取、行为短期化,缺乏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动力,导致企业对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市场变化反应十分迟钝。

产权问题背后的多米诺骨牌

中国百货零售业在与跨国零售集团竞争中的弱势,主要体现在商业资本问题上。国内的百货零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很少有商业资本注入,几乎都是招商行为。缺乏商业资本的后果是:商店丧失了作为商业流通主体的资格。这是中国现阶段商业与外国现代商业模式的主要差别。无疑,商业资本是中国零售业发生质变或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动因。

商品流通是实现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离开流通,所有社会经济生活的参与者都无法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运转。可以说商业资本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更是市场经济链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中国二十多年的gg开放过程中,商业资本却在弱化。中国的改革起步于放开价格,是从流通领域、从活跃商业开始的。然而,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却主要依靠生产领域的扩张实现

,比如钢铁产量的大幅增长、特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商业资本被挤到了边缘地带。在商业资本弱化的情况下,许多大企业被迫自办流通,从批发一直到消费者,商家往往只被看成厂家的销售部门。在城市里,大型商厦虽然越来越多,但真正有实力的大商家、大型商业资本却很少,许多商家以“一业(指百货零售业)为主、多业为辅”做借口,抽逃资金,转向房地产、物业管理、柜台出租、高科技等行业。中国国有商业企业的资本金过去大多是国家拨款,再加上银行贷款;而资本转向快的一个原因是,国有资产不属于个人,经营者不必为之负责,很多人抱有侥幸心理,缩小或最终放弃微利的零售业,转移到别的阵地,成,则名垂青史;败,有国家负责。这种产权弊端将带来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

采购环节是零售企业的核心问题,它与企业的流通模式、经营模式有着重要关系。商店的整体策略体现在不同方面,诸如品牌策略、产品策略、服务策略等,而这一切都要靠一个核心来体现,那就是卖什么东西。因此,零售企业需要一批采购人才,他们要善于了解市场信息,把握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定位,使企业的整体策略最终得以体现。而商业资本将最直接地冲击采购模式。如国美电器的商业行为和表现效果都初步显现了商业资本的作用,国美的采购体现了三个现代商业的概念:有批量的商业采购;有注入资本的意愿;有价格竞争的意识。供应商总是希望与有批量、有规律、有稳定进货渠道的零售商打交道。从工业环节讲,也实现了货币资金的回流。中国的零售业已经到了急需商业资本注入的阶段,以使工业资本置换出来,重新投入开发和生产,最终实现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良性循环。中国零售业接纳商业资本这一步已经迈出,但只是微不足道的民间资本和企业积累资本。而在这些资本金中,企业自有资本又是国家资本,与真正概念上的商业资本仍有差距。而且商业资本的运作缺乏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更缺乏金融界的支持,银行还在一旁袖手旁观,不敢贸然进入。

采购风险——谁来承担零售业

中国的百货零售企业很少自己进货,除了与企业缺乏对商品和市场的研究有关,更大、更隐性的问题则是风险问题。零售企业想要规避采购风险,因为只要付钱就有资金风险。商家在采购过程中常规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是:你先发货,我再付钱。供应商为了规避风险,也会说:你先付钱,我再发货。这就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执。除此之外,对零售企业来说,进货后仍存在质量风险,是否适销也存在着风险。进行采购的零售商和供应商在竭力转移各自风险的时候,很难形成互动的、共荣共赢的关系。同时,对零售商而言,供应商和顾客一样,是流通的两大要素,都是宝贵的资源。如何利用供应商的资源为自己的经营服务,除了占有资金、具备商业信用以外,最大的条件即是对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改制。

一名在国有百货企业中负责采购的经理对笔者说:“在计划经济时期,商店的采购资本是由国家调拨的。今天的采购要靠市场来调整,采购者要承担市场风险,但国有企业的体制究竟能容忍多少风险?!你若在采购中主动付款给供应商,别人会怀疑你吃了回扣,会问你:‘别人都有帐期,你为何买断?’我做采购主管,如果我不付钱给供应商,大不了朋友之间翻脸,但总比被自己的企业怀疑要强,不会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另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是,上海某著名商业企业的集团办公室会议需要通过讨论来决定明天进什么货,该公司的职工说:“这有什么不对吗?省得别人挑三拣四:这个东西好,你为什么不多进一些,是不是没拿到回扣?那个东西不好,你为什么进那么多,是不是拿了回扣?进货由集团办公室会议来决定,风险是大家的。”其实,这样的结果是谁也不用承担风险。商业资本不去承担流通过程中的风险,而由产业资本代替承担,这是一种极为不合理的状况。这种状况显然是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缺陷,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些重大经济难题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产权制度的缺陷已成为影响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最大障碍。

目前,中国的百货零售企业承受着挟国际大资本之威、具备全新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技术的跨国零售集团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国内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种种挑战。它们的尴尬更多地来自于在进行业务领域重组、业态重组、规模重组和产权重组时最强劲的阻碍——体制制约。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服群说:“入世后,中国要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但我们自己的国企却并未平等地与之竞争。上海一百有6000名员工,从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竞争来看,需要减员1/3。但我们却不能那么做,因为国有企业还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中国的企业有很强的可塑性,许多在面对市场风云变幻和外国强手竞争时,表现出了优秀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否定能力。在下一轮的较量中,它们更需要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

篇3:零售业态9大分类

  零售业态9大分类

  中国零售业态按零售店的结构特点分类,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和目标顾客等结构特点,分为百货店、大型综合商场、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九种零售业态。

  1.百货店业态结构特点

  (1)采取柜台销售与自选(开架)销售相结合方式。

  (2)商品结构为种类齐全、少批量、高毛利,以经营男、女、儿童服装、服饰、衣料、家庭用品为主。

  (3)采取定价销售,可以退货,有导购、餐饮、娱乐场所等服务项目和设施,服务功能齐全。

  (4)选址在城市繁华区、交通要道。

  (5)商圈范围大,一般以流动人口为主要销售对象。

  (6)商店规模大,在5000平方米以上

  (7)商店设施豪华,店堂典雅、明快。

  (8)目标顾客为中高档消费者和追求时尚的年轻人。

  2.超级市场业态结构特点

  (1)采取自选销售方式,出入口分设,结算在出口处的收银机处统一进行。

  (2)商品构成以购买频率高的商品为主,经营的商品应以肉类、禽蛋、水果、水产品、冷冻食品、副食调料、粮油及其制品、奶及奶制品、熟食品以及日用必需品为主。营业时间每天在11H左右,可采取连锁经营方式,有一定的停车场地。

  (3)选址在居民区、交通要道、商业区。

  (4)商圈范围较窄,以居民为主要销售对象。

  (5)商店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

  (6)目标顾客以居民为主。

  3.大型综合超市

  (1)采取自选销售方式和连锁经营方式

  (2)商品构成为衣、食、用品齐全,重视本企业的品牌开发。

  (3)设有与商店营业面积相适应的停车场。

  (4)目标顾客为购物频率高的居民。

  (5)商圈范围较大。

  (6)商店营业面积一般在2500平方米以上。

  (7)选址在城乡结合部、住宅区、交通要道。

  4.便利店业态结构特点

  (1)以开架自选为主,结算在进口(或出口)处的收银机处统一进行,可采取连锁经营方式。

  (2)商品结构特点明显,有即时消费性、小容量、应急性等。

  (3)营业时间长,一般在16h以上,甚至24h,终年无休日。

  (4)选址在居民住宅区、主干线公路边以及车站、医院、娱乐场所、机关、团体、企事业所在地。

  (5)商圈范围窄小,一般设定在居民徒步购物5-7min到达的范围内。

  (6)商店营业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营业面积利用率高。

  (7)店堂明快、清洁、货架丰满。

  (8)目标顾客主要为居民、单身者、年轻人。80%的顾客为有目的的购买。

  (9)经营实行信息系统化,开展单品管理。

  (10)便利店的商品价格略高于一般零售业态的商品价格。

  5.专业店业态结构特点

  (1)采取定价销售和开架面售,亦可开展连锁经营。

  (2)商品结构体现专业性、深度性、品种丰富,可供选择余地大,以某类商品为主,经营的商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一般为高利润。

  (3)从业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退货。

  (4)选址多样化,多数店设在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店、购物中心内。

  商圈范围不定。

  (5)营业面积根据主营商品特点而定。

  (6)目标市场多为流动顾客。主要满足消费者对某类商品的选择性需求。

  6.大型专业店

  (1)采取自选销售和开架面售相结合方式

  (2)以销售某一大类或几个大类商品为主,品种齐全,选择余地大

  (3)选址地区中心、城郊结合部、交通要道和符合城市规划的大型居住区附近

  (4)经营服务辐射半径5公里以上,目标顾客以有目的选择某类商品的流动顾客为主

  (5)营业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

  (6)设不低于营业面积50%的停车场,提供相关技术和服务

  7.专卖店业态结构特点

  (1)采取定价销售和开架面售,亦可开展连锁经营。

  (2)商品结构以企业品牌为主,销售体现量少、质优、高毛利。

  (3)注重品牌声誉、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提供专业性知识服务。

  (4)选址在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店、购物中心内。

  (5)商圈范围不定。

  (6)营业面积根据经营商品的特点而定。

  (7)目标顾客以中青年为主。商店的陈列、照明、包装、广告讲究。

  8.购物中心业态结构特点

  (1)由发起者有计划地开设,实行商业型公司管理,中心内设商店管理委员会,开展广告宣传等共同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2)内部结构由百货店或超级市场作为核心店,以及各类专业店、专卖店等零售业态和餐饮、娱乐设施构成。

  (3)服务功能齐全,集零售、餐饮、娱乐为一体。根据销售面积,设相应规模的停车场。

  (4)选址为中心商业区或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要道。

  (5)商圈根据不同经营规模、经营商品而定。

  (6)设施豪华、店堂典雅、宽敞明亮,实行卖场租赁制。

  (7)目标顾客,以流动顾客为主。

  (8)根据选址和商圈不同,购物中心可分为近邻型、社区型、区域型、超区域型种类。

  9.仓储商店业态结构特点

  (1)选址在公路边、交通要道和利用闲置设施。

  (2)主要的商圈人口为5-7万人。

  (3)商店营业面积大,一般在4000m’以上。部分商品部门采取租赁制,把无店名的专业连锁卖场和供应商引进店内经营。

  (4)商品构成以新开发上市的商品为主力商品,自有品牌占相当部分,主要是面向广大的工薪阶层服务。

  (5)作为价格策略,每天都以较低价格销售全部商品。

  (6)作为商品策略,经营同其他零售业态能进行价格比较的、知名度、普及率都较高的商标商品或价格一般被众所周知的商品。

  (7)商店设施简单化。

  (8)将超市开发的销售技术和管理理论、仓储

商店的价格影响力、大型综合超市商品供应计划的方法及选址理论等融为一体,灵活运用。

  (9)可实行连锁经营。

  (10)设有一定规模的停车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