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物管行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及培养措施

2506

  ***与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以及《物权法》的出台,将给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这标志着《物权法》时代物业管理的来临。实施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以及建立满足行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才供给系统,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是当代物业人责无旁贷的责任。

  物业管理的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一)房地产发展与物业管理人才需求

  数据1: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瑾于20**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共同推进物业管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报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年底,全国实行物业管理的房屋面积已超过100亿平方米,物业管理覆盖率已接近50%。北京等较发达城市的覆盖率达70%,深圳、上海已达90%以上。全国物业管理企业已超过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

  数据2: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20**-20**中国房地产发展预测报告》课题组所作的《中国房地产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预计城镇居民的住宅需求面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从20**年的25平方米提高到20**年的35.66平方米。预计

  20**-20**年期间年均增速为7.35%。我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将从20**年的131亿平方米增加到20**年的200.89亿平方米。20**年以后非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将持续增加,销售面积将从20**年的4,411.76万平方米增加到20**年的8,658.61万平方米,年均增速为14.43%。”

  根据上述两组数据,我们有理由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作出如下预测分析:

  1、现有人员状况:

  按照谢会长报告中的数据,100亿平方米的物业管理面积,拥有物业管理人员300多万人,平均1万平方米大致需要3.3个物业管理人员,基本符合现有企业的实际情况。

  2、住宅物业的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预测:

  按照上述提供的数据,到20**年,我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将从20**年的131亿平方米增加到200.89亿平方米。5年新增住宅面积70万平方米。这些新增物业基本都需要实施物业管理。按照1万平方米需要3.3个物业管理人员计算,共需230多万物业管理人员,5年内平均每年增加46万人。如果大专以上学历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按20%的比例配备,则每年需要9万多人。

  3、非住宅物业的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预测:

  据上述预测,

  5年内共新增3-4亿平方米非住宅物业。如按每一万平方米需要10个物业管理人员计算,那么5年内需要新增物业管理人员30-40万人,其中大专以上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按30%比例配备,每年则需要9-12万人。

  (二)物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趋势分析

  随着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物业管理人才在数量上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上也将产生明显的变化。

  年龄结构上,据调研我们发现,工龄长、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因为工资待遇偏低正在逐步离开物业管理行业,随之被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年轻人所取代,其年龄结构有下降的趋势;而保安、保洁、绿化等基础性工作则由于科技含量低、重复性劳动大、工资偏低等原因得不到年轻人的青睐而正在逐渐由年龄较大的人员承担,其年龄结构有上升趋势。

  专业结构上,由于科技进步,智能物业、绿色物业、环保物业、节能物业的大量兴起,物业管理人员急需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建筑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此,物业管理师、智能化管理师、园艺工程师、物业律师、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人才将日益受市场青睐。

  学历结构上,大专以上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比例将逐年提升,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将越来越多地供职于物业管理企业中。

  以上变化都为各高等院校、相关机构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我国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训相对滞后

  由于我国物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出台相对滞后,使得整个行业存在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长期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有些观点和做法因为过于理想化而失去了其指导意义,甚至产生了误导;同时许多实际存在的物业管理服务需求又缺乏理论的指导;教材编写、师资力量更是普遍缺乏,许多企业存在的实际培训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造成了全行业培训普遍滞后的局面。

  (二)培训市场监管缺位

  目前,培训市场基本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也没有设立培训行业准入制度,也还没有相应的法规对培训活动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约束。但是由于物业管理存在着大量的培训需求,所以在全国各地兴起了各种各样的物业管理学历班、培训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及师资力量的限制,培训效果差强人意,甚至个别地区、个别培训机构出现了不重培训质量、只求经济效益的乱收费等不良现象。

  (三)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培训能力差异大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在我国南方及东部沿海城市,房地产业起步较早,物业管理发展较快,培训力量相对较强,而在我国中部、西部的广大地区,房地产业起步较晚,物业管理发展缓慢,培训力量也相对比较薄弱,从而造成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四)企业对培训的意识误区

  培训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只有通过渐进的方式来提升培训的反馈效果。但是很多企业尚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培训意识,他们认为物业培训就是取得岗位证书,这与培训机构的培训目的存在很大偏差;有的还认为培训如同救火,出现问题时才想到培训,对培训效果急于求成,没有一个系统的年度培训计划和长期的企业培训规划。培训计划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很多企业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培训过程就更说不上操作规范了。

  (五)培训效果差强人意

  培训效果始终是困扰培训行业的一个难题。据调查显示,在20**年,几近半数的人参加过1至2次的培训活动,而认为培训效果不好的学员占到了45%。培训效果不理想,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理论与实际的背离,没有很好的进行前期调研、执行和督导工作,物业培训仅仅只注重了授课,而考察培训的绩效、员工的操作与执行方面都没有强调。因此,只有将前期调研、授课、执行、督导这些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培训效果才会大幅度改善,培训对于企业的价值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对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物业管理行业的理论研究

  我国物业管理一方面是人才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理论知识来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端人才。理论是实践的指路明灯,为实践提供方向和引导。要坚持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全行业理论研究的力度,研究、解决、检验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夯实行业的理论基础。

  (二)加大高等院校对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投入

  近几年来,我国设立物业管理专业的大中专、高等院校越来越多,但是面对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面对中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面对物业管理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各大中专、高等院校还应继续加快增设物业管理专业的进程,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物业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和行业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协会交流合作

  各教育培训机构与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与各级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他们拥有丰富的师资资源、政策法规资源和市场需求信息,通过与各级物业管理协会共同搭建物业管理培训平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打造校企合作、强强联合的培训模式

  应当发挥教育培训机构和物业企业的各自优势,按照“供需结合、校企合作、强强联合”的模式开展教学与培训。物业管理企业要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上重视培训,教育培训机构要重视市场研究,主动与企业合作,才能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物业管理人才。

  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物业公司主动与省内外高校联系,先后与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尤其是我们与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进行了多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其具体做法是:

  1、公司高层定期到青干院为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办讲座,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更加坚定了学生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举办“明德杯”系列活动。近两年来,我们与青干院联合举办了“明德杯”迎新生文艺晚会、“明德杯”毕业生文艺晚会、“明德杯”物业管理知识大奖赛,一方面有力地配合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3、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设立“明德奖学金”。目前,我们已成为青干院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最大的实习基地,每年接收近150人次的学生实习,同时我们还在青干院设立了“明德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本专业品学兼优、家庭贫寒的学生,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赞许。

  4、建立人才储备制度,实行“定单式”教育。我们在青干院20**届大学生当中选择了近80人,组建“明德物业班”,进行“定单式”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由企业高管进行授课,以举办专题讲座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的灌输,让其提前适应公司运行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到公司及各管理处见习、实习,并以物业现场为课堂进行实务操作培训;每学期进行考核,并对品学兼优者予以奖励;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公司工作。

  通过近几年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大有用武之地,物业公司大批吸纳物管专业的学生是解决“人才瓶颈”的重要渠道。

  (五)加快企业发展,为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空间。

  *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物管企业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才能为高校物业管理的学生提供用武之地、成才之地、发展之地。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确保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1、实行“见习经理”制度。近两年来,公司选配了一批大学生到项目上担任见习经理,让管理处经理“一带一”,较好地传承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实现了人才的快速成长。

  2、实行“预备管理处经理制度”。为了建立人才梯队,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我们建立了预备管理处经理制度,即确定部分大学毕业生为预备管理处经理,定期组织他们学习培训,外出考察,为将来胜任管理处经理提前做好准备。

  3、实行“导师制”。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由于生活阅历、知识结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弱点,部分学生成才较慢,公司根据这一实际,建立了“导师制”,即明确主管以上的优秀员工带“徒弟”,手把手地教给大学生们各种实务操作技能。“导师制”树立了大学生们的信心,也缩短了他们适应企业的时间,使他们可以迅速融入公司团队达到岗位要求。

篇2: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gg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衣、食、住、行是百姓生活的四要素,住是其中很重要的要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屋住",而是要住着舒适、住的方便、住着安全。物业管理随之得以快速发展。物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它理学是指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及其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相关场地的综合管理。物业管理的目的就是服务千家万户,满足多层次需求,让广大老百姓满意。据统计,全国物业管理的覆盖面仅占物业总量的15%,经济发达城市仅有35%。物业管理未来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在21世纪"热门"职业的最新走势中,物业管理人才需求排行第三。

物业管理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管理。商界有名言"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力竞争",道理谁都懂。但要做起来,难度很高,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刚起步,物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复全型的物业经营管理队伍。房地产不但开发规模增大,智能化、生态化、人文社区化程度也大幅提高,配套服务项目增多、主题开发、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对物业管理企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那些具备全面经营管理水平和实力,能够满足业主多方面需求的物业公司才会在未来的市场中得到发展。

面对绿色的、智能化的物业管理趋势,必须及早进行技术创新和意识创新,从人才、技术等各方面做好准备。21世纪物业管理市场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高水平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争夺上。市场竞争中,谁拥了高水平的物业管理人才,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从近年劳动力市场的招聘情况盾,物业管理人员的需求量一直很大,可惜能满足招聘单位要求者不多。目前此类单位求贤若渴,也说明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匮乏。

那么,要成为一个好的物来管理人才到底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呢?好的物业管理人才应是多面手,至少具备以下几项知识:

1、公共秩序、安全知识,例如小区内的车辆交通维护,保安岗哨、安全设备设置等,以及园林绿化、水暖施工、通气通电等。
2、房层的维修、养护、鉴定完损等级知识。
3、工程知识。这其中又包抱建设设备上的知识,如通风、排气、消防、排污、排烟等;还有电哭设备方面的知识,如电梯、中央空调、高低压配电等。
4、物业的保洁知识,如清洁、杀毒、灭"四害"等。
5、小区内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社区文化。如文艺宣传、推广、公关策划等。
6、人事及人际交往能力。如与小区当地的城市管理部门、公安局、派出所、居委会等的协调、沟通能力;与小区内的幼儿园、医药、会所等的管理沟通艺术等。

这样的物业管理人才

篇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型物业管理人才

  校企合作开发人才资源是学院和企业利用双方资源和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培养适应企业不同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也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双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共赢,满足人才供需双方客观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

  笔者所在公司从20**年起,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先后与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上海服装行业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光启学院、上海东辉职校、西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等形成了校企合作关系,利用双方资源,培养和引进了200多名各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实践使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了改善,实现了企业人才的有效储存和长期输入。

  以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为导向,寻求校企合作伙伴

  物业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作为一种专业服务形态,整个培训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在国内很少有院校开设专门的课程,因此经过专门培训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十分缺乏。虽然行业和一些企业内部举办了不同形式的培训班,但由于缺乏教学的系统性和对理论的正确把握,加上物业管理的实务运作涉及的边缘学科相当宽泛,因此,远远不能满足物业管理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开展行业、企业与院校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既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又能促进企业与人才资源之间的双向选择。

  公司坚持以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为导向,在选择校企合作伙伴时,注意挑选有共同目标和合作基础的、特别是一些以职业教育为主要方向的院校。这些院校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坚持为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服务。在合作中,院校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的选用以及教学计划的实施都能与企业互动,按照企业提出的岗位标准为企业“量身定制”。在选择教育模式上,公司主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院校采取不同的方式。

  一是校企互动式。这种模式是教育过程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确定培养方式,而且根据学校的要求,参与课程培训和推荐师资等工作。如我们在与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的合作中,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介入,把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录用进公司的学生均反映在校期间的物业管理实务培训收益很大。

  二是订单培养式。即企业根据一定阶段发展的人员需要,与学校协商要求按照企业所需岗位的具体结构要求和岗位标准,公开招考专门的学科,实施学生的定向培养,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培养模式。我们与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了物业管理大专专业课程班,定点培养公司需要的物业管理干部;与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合作开设了物业管理礼仪服务专业课程班,为企业培养现场管理业主接待人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和学校共同签订定向的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共同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并与学生双向选择就业。由于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职业生涯明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企业、学校能更多地给予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和综合素质比较高。

  三是企业主导式。即以企业为主的教学模式,企业和学校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订单式教育模式。在与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物业管理大专专业课程班时我们采用了这种合作模式。学院专门聘请笔者所在公司16名资深的管理以及现场技术专家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和讲师,学院除了负责其他专业课程的传授外,由笔者所在公司的兼职教授和讲师承担全部的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这种合作模式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和教学积极性。

  四是岗位见习式。即采取企业提供教育资源、建立见习训练基地,学生毕业前半年直接到企业上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见习期满继续留用在岗实习,经过上岗实习后择优录用。这种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的教育模式,我们在与上海光启学院、上海东辉职校、西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中都作了有效的尝试。

  以双赢为利益驱动,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

  物业管理产业化的发展和大量智能化物业的出现,对企业人力资源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物业管理企业要快速发展,必须大力重视和培养人才,运用各种有效方式挖掘人力资源。而校企合作构筑人力资源建设平台,是一种“短平快”的人才孵化器,针对性高,见效迅速,供求双方互动性强,有利于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利益驱动机制。

  由于校企合作是人才供需双方的自身要求,企业需要优秀的应用人才,院校需要各类合适的岗位满足学生的就业愿望。校企合作把岗位需求和就业要求提前结合,通过校企合作院校能掌握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的要求,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强,避免盲目性。而企业由于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缩短了对员工的考察和培养时间,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投入,以便捷的方式获取了优秀人才。我们在加强与学校合作中,坚持市场化运作,努力培育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这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内在动力。我们认识到,企业在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支持教育事业既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与院校合作时,公司要求管理部门和兼职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和讲课时的操作案例运用,在现场基地实习中,也安排专人带教,落实具体责任,形成“师傅带学生”的制度,不是单纯地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是积极调动学生对物业管理工作和实际岗位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并且积极为院校提供各类见习岗位和教学实习基地,满足学院培养综合人才增强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的需求。通过合作,使校企双方都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公司形成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工协作、精简高效”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开发战略。人力资源部门制定企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将从学校引进各种应用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每年确定校企合作的定量目标。公司将人力资源的发展同生产、经营计划一起列入公司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公司还实施了兼职授课讲师业绩考核制、津贴制等激励机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选派骨干教师赴美国、日本、香港、澳大利亚考察学习物业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开阔视野。努力将企业的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相结合,以注重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在进院校授课和现场实习的方式上,注重教学的多样化,综合运用专题讲座、参观访问、案例分析、操作演示等形式,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使学生感受企业的文化,提高他们对公司品牌的向心力。公司还与校方建立定期的协商制度,根据校方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形式,注重将企业内部岗位技能需要与社会职业技能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不仅满足了企业管理岗位对学生技能素质的需要,还为学生的职业定位提供了更广的选择空间。

  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拓展和延伸,它有利于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有利于被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但由于校企双方经营特性的不同,对教学活动的环节较难进行督察和评价,这是校企合作应该着重解决的课题。

  在实践中,公司坚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与学校共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在与每个学校合作时,都主动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将课程评价标准与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首先建立相关合作基础文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方案》、《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办法》等;二是建立校企双方高层管理协商制度,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如校企合作委员会等;三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强化激励机制,根据学生反映和学科考试成绩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调整。

  除了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外,学校还注重录用和招收素质好的学生作为专业培养对象,企业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在实践中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对他们的熏陶,让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的精神,树立起质量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这些实训教育,企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双方优势的发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结合,解决了校企合作制度环境的不足,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应用型人才是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产学互动、共同参与、定岗实践、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好方法,也是当前解决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匮乏的重要途径,对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倡导人才与事业同步发展,在企业内建立应用型人才机制,增强企业凝聚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