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公司:从历史到未来——《公司的力量》读后感

2986

  “公司”:从历史到未来

  ——央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读后感

  这是一部内容精彩、图文并茂、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记录片。无意之中,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和关注那无处不在而又被我们忽略的公司。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平凡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做到了!’”

  这段铿锵有力的语录就是《企业家》杂志上著名的“企业家誓言”。它十分真切地展现出现代企业家们那种勇于拼搏、无所畏惧的品质和精神。显然,企业家要实现他们的财富梦想,推行他们的价值理念,离不开他们缔造的组织——公司。

  公司,既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组织细胞,也是现代社会当中使用频度最高的一个词。它就我们身边,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连,但却时常被我们忽略。时至今日,“公司”无论是其外延还是内涵都已大大扩展,但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公司究竟是什么?重新认识和解读公司,能帮助我们全方位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解释一些现象,同时,还能让作为公司成员的我们,更加清楚地界定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显而易见,公司是一种经济组织。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漫长的商业史。在人们曾经创造出的各类经济组织当中,为何只有公司能够统领现代市场经济?是什么赋予了公司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成功背后的答案,都归功于“公司”那大胆而富有时代特征的制度创新。

  现代公司制度源于16世纪的西欧。面对一个随着地理大发现而急速拓展的海外市场,沿袭数千年的传统商业组织已经无力承担远洋贸易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更加无法承受远洋贸易所伴随的巨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精明的荷兰商人设计出了一种划时代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一个公司就是一个“法人”,即法律意义上的自由缔约人。“公司法人”的收益与风险由股东按其出资份额共同分享、共同承担。出资人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债务担任“有限责任”,多余债务自动免除。“法人”和“有限责任”!正是这看似平常的制度创新,革新了沿袭千年的经济秩序。从此以后,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竞争者逐渐由有血有肉的自然人变成了“法人”,自然人不再是市场风险的直接承受者,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资本的运作风险。通过分散和降低资本风险,公司得以聚合起全社会一切渴望增值的资源和力量,并由此开启了一个属于公司的新时代。

  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模式,公司制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从殖民工具到市场健儿,“公司”历经了从诞生、辉煌、沉寂,到重生的这样一种破茧化蝶式的脱变,最终一步步融入到社会的血脉之中,真正成为了富民强国的力量。工业化时代开启后百余年间,作为市场主体的公司,一直推动着市场的繁荣,不断引领着人们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的进步与改变。一个半世纪以来,一个个贫民窟中的小人物,变成了富可敌国的企业家:洛克菲勒、卡内基、西门子、福特……无数耳熟能详的创富传奇在不断上演;呼啸而来的列车、跳跃的无线电波,改变了人们沟通与交流方式,把世界融汇成一个整体;那轰鸣的蒸汽机、内燃机,不断将来自远古的化石转化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强大动力……。然而,如果没有公司,这一切的一切也许根本不会发生。难怪有人曾说:“公司才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发明!缺少了他的参与,就连蒸汽机和电力都会黯然失色。”

  公司永远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不断超越、突破命运的极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是企业家永恒不变的欲求和使命。企业家的眼光和胆识往往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以至于在普通人的眼中,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为了获得从商需要的100美元,十六岁的范德比尔特与自己的母亲订立借贷“契约”,不仅偿还了本金,还支付了10%的利息;为了节约成本,洛克菲勒将提炼原油的费用计算到了千分之一美分,如果需要,他甚至会亲自过问油桶上每个塞子的去向,“标准石油托拉斯”得以主宰全球石油市场;为了实现自我的跨越,年轻的卡内基辞掉了年薪5万美元的铁路主管职位,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创办起属于自己的钢铁企业……。伴随着公司沉浮,社会中最具创造活力与奋斗激情的人被筛选了出来。这些令我们无比熟悉而又敬仰的名字,与他们的公司一道,成为了他们各自时代的代名词。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透过公司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实际上,现代经济体系属于一种典型的“信托经济”(或者叫“契约经济”):投资人基于对市场和公司的信任购买股票、参与投资,把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运作;消费者基于对市场和公司的信任购买产品、享受服务;而储户也是基于对金融系统的信任才将钱存入银行……,换句话说,真正支撑起现代市场体系的根本动力,既不是公司本身,也不是市场本身,而是数以万计的普通人对公司和市场的“信任”或“信心”。倘若这种“信任”或“信心”消失了,市场经济就会面临崩溃。历次经济危机,几乎都与市场信心的崩溃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司的成长离不开平等、互信、合作的市场环境,因为公司本身就是互利合作的产物。但是,自利的原始动机与互利合作这一基本原则之间的矛盾,却成为了公司永远也无法破解的“死命题”。这道“死命题”,使公司引领下的人类社会,一直在“繁荣—灾难—繁荣”的交替往复中徘徊。环境污染、世界大战、贫富分化、金融危机……,公司既放大了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时也放大了人类制造灾难的能力。

  从历史到未来,看发展与本质!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局限和时效,公司制度同样也不例外。面对旧时代的迷茫与新时代的困惑,公司的脚步永不停歇。企业文化理念的诞生,赋予了公司新的生存高度。从“利益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正日益改变公司获取利润的基本方式,唤起了公司人本情怀新一轮的回归。以往在人们心目中冷冰冰、硬邦邦的公司,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公司员工的个性化发展;而在提升组织效率、确保机构合理运作等方面,公司同样走在了时代前列。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使得公司所有者、决策者、管理者、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权责关系日渐清晰,“公众公司”的时代呼之欲出。但是,有关公司的争论、公司的归宿、公司的命运,“一切都只是开始!”

  让我们拭目以待!

篇2:物业员工《礼仪金说》读后感

  物业员工《礼仪金说》读后感

  礼仪是现代人的处世根本;礼仪是成功者的潜在资本。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是一种为时代共识的行为准则或规范,即大家认可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和动作进行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并成为人们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是一种潜在资本,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人们就能取得丰硕的成就。“大行不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若礼仪不当,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别人看作是“乌合之众”!

  与一般礼仪类图书最大的区别是,本书的风格幽默、风趣,非常生活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对不同行业的读者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书的目的就是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值得参考的读本,直接可以修正自己日常言行中的错误部分,进而用规范礼仪约束自己,成为一个有尊严、有教养现代公民。

  读完全书,对问候、握手、介绍、交谈、待客、拜访、沟通、装束、仪表等诸多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的礼仪更了解,并且会做得更规范。在日常生活与商界往来中,更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交氛围,促进双方了解,塑造自己和公司的良好形象。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近几年来,一些中国公民的旅游陋习,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批评。中央文明办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我觉得整本书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就是交往中,一定要以对方为中心,多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同时,对别人的尊重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也是很重要的。

  就这点来说,我觉得对于象我们这样的服务业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我们的所提供的良好服务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礼仪上的,如故光有好的服务而不重视礼仪,那我们服务的结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在观看了《礼仪金说》之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礼仪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是多么的重要而又无处不在,同时觉得在今后有必要更多的学习礼仪,使自己的修养能更上一层。

篇3:《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创建高效率组织

  《向解放军学习》读后感:创建高效率组织

  很多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随着人数的增多、机构的增加,基于工作流程的效率却越来越低,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也就越来越慢,如何使组织高效运转,已成为很多企业的一大困扰的一大难题。

  解放军有80多年的军史,是中国最有效率的一个组织。向解放军学习,成为现今企业界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联想的柳伟志、海尔的张瑞敏、华为的任正非、华润集团的宁高宁、杉杉集团的郑永刚等等,他们都是中国优秀的企业家,都出自解放军,他们都用军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从市场、竞争、制度建设、传承、员工忠诚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模仿与复制,提高组织效率,提高工作效率,加速组织的成长,创建了中国最有效率的企业。

  那么,如何才能创建高效率组织呢?读完《向解放军学习》,体会如下

  1、有效沟通

  “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再到解放军,每战必作思想动员,是这支军队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一个重要保证。政治思想工作是部队各级军政主官必会的一项工作。“下部队”就是军队各级领导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广大基层官兵心声的一个好制度和方式。

  对于企业来说,当今年代是个沟通的时代,沟通是组织赖以生存的重要过程。一个企业要实现高速运转,要让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有赖于下情能为上知,上意能迅速下达,有赖于部门之间互通信息、同甘共苦、协同作战。良好的沟通能让员工感觉到企业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极大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员工以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为企业工作.

  2、建立健全竞争机制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在军队里面,除去一般性、日常性的竞争,还设计了“大练兵”、“大比武”、红蓝军对抗和实战演习等等科目,在部队中不仅同年兵在竞争,而且班与班、连与连、团与团之间都有竞争,以此来带动官兵的训练热情和士气,在对抗性演练中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生存能力和处突应变能力。从组织管理策略上说,在企业内部制造“鲶鱼效应”,进行自己人与自己人竞争,有时候其实比自由市场竞争更能符合公司利益。对企业来说,能够形成一个内部竞争的战略布局,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可以培养企业内的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夯实企业的“内功”,在市场上才更有竞争力。在成功的企业中都有内部展开竞争的办法和途径。海尔的“赛马不相马”,是海尔人力资源战略成功的一个标志。竞争没有身份的贵贱、年龄的大小、资历的长短之说,只有技能、能力、活力、创造精神、奉献精神之比。

  3、完善激励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在解放军组织中具有现实意义。在部队中按照规定,要悬挂张思德、雷锋、黄继光、董存瑞等我们能耳熟能详的英雄模范的照片。解放军这个组织深信,只要有了模范,就有了学习的榜样,就有了规范--这是组织最有效、最好的激励。

  在现代军队管理中,精神激励占有主要地位,物质激励只起辅助作用。精神激励还包括满足官兵的情感需要,鼓励他们参与管理,增加他们的工作兴趣等内容。工作目标是工作激励的主要源泉。工作目标告诉员工需要做什么,以及需要作出多大的努力。具体化的工作目标可以使员工预期自己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提高员工自我控制的程度。如果工作目标的设定超出了员工个人的能力水平,则会令员工产生挫折感,丧失信心;如果过于简单,又会缺乏挑战性。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表扬和鼓励。在组织中,对待自觉性比较差的员工,无须一味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去帮助他,并不一定非让他们感受到“胡萝卜”的重要,有时还离不开“大棒”的威胁。偶尔利用你的权威对他们进行“威胁”式的激励,会及时制止他们消极散漫的心态,激发他们发挥出自身的潜力。自觉性强的员工也有满足、停滞、消沉的时候,也有依赖性,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能够帮他们认清自我,重新激发新的工作斗志。

  4、监督检查机制

  组织的效率来自组织的执行能力。执行力的具体表现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 ,解放军的执行力更源于督促与检查形成了制度。部队团以上的司令部、政治部、联勤部和装备部四大机关,主要职责之一是对所属部队执行命令、军官履行职务进行督促、检查,表现在对所有工作的落实上。做得好的部队希望通过上级首长、机关的检查,对工作有一个肯定;首长、机关也希望通过督促检查,发现问题,为指导部队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在企业外部,是市场配置资源;在企业内部,则主要是计划配置资源。由于这个特性,在企业内部,强调了一致和统一,强调了服从。在企业中,不是你愿意做什么,更多的是企业需要你做什么。海尔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张瑞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比别人更有效的通过上层对下层的有效介入--监督检查。因为人们通常不做你所希望的,他只做你检查的,你布置了什么,就要检查什么,不检查就等于不重视。现代企业管理者往往通过监督和检查来实现对企业的控制。

  需要阐明的是:《向解放军学习》指明了组织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及时调整组织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组织与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任何组织来说,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的秘诀在于管理者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采取合理的行动的成功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