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3087

  中图版

  必修一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结合相关图片、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过多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气候形成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在地里环境中的作用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等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因此,对气候变化这一现象不难理解,但对于本节内容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知识点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后,才能深刻领会。

  教材分析

  1、气候变化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到当代人的生活,对子孙后代及整个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有所了解,但大多数了解的只是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部分原因和对社会与环境产生的个别影响。学生对这一问题十分感兴趣,有很强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因此,这节内容的学习就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

  2、内容:

  (1)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近百年来气候变暖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及今后缓解的措施。

  教材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气候变化的概念;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能根据材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能力培养:通过读图分析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在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不同纬度(热带、温带、极地)气候变化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通过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分析;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分析归纳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阅读资料一:

  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阅读资料二:

  课本83页第一自然段

  【教师总结】

  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变化。通过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衡量。

  二、新课学习:

  我们依据关注的时间尺度不同,气候变化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地质时期:

  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

  (2)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3)近代气候:

  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来气温升高。

  【教师启发问题】

  近一百年是不是全球的每个地区都在变暖?请举例说明分析。

  (学生思考发言):

  展示图表:

  教师提出问题: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五十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

  2.近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五十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到主导作用?

  学生看图分组讨论思考归纳总结:

  近现代气候变化不单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太阳活动和厄尔尼诺现象,还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再加上森林大量被砍伐,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日俱增。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地吸收地面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结合上面的思考得出以下原因:

  (1)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厄尔尼诺

  (2)人为原因: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承转:既然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那这种变化对于人类来说是祸还是福呢?对全球的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分为两组讨论,以小辩论赛的形式来辫答)

  (四)、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显示材料:

  (1)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温度最高将上升5.8度,海平面上升9-88厘米。其中日本海面将上升55厘米,导致1012平方千米土地被淹,290万人被迫迁移。瘦天气变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越南,预测海面上升一米,这意味着1710万人口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2)从1966年到1999年,珠峰顶部从8849.75米降低到8848.45,总降低值为1.3米;如果按年降低值算,1966年至1975年间,珠峰顶部的降低比较快,接近每年0.1米,1975年至1992年间,降低过程减弱,只有0.01米;而1992年至1998年间,降低过程又快速增大,接近0.1米;1998年到1999年,达到了0.13米。

  (3)联合国下属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周四发布一份报告警告称,如果目前这种全球变暖趋势继续下去,那么到2030年,因此而死亡的人数将达到30万人。who称,在很多情况下,日渐升高的气温导致降雨量增加,使得很多地方积水较深,这种情况为蚊蝇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蚊蝇正是传播痢疾和登革热等疾病的主要媒介。

  (4)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却难以控制,目前仍呈上升势头。20**年夏季,全球许多地区出现热浪,仅法国就有约15000人受热浪影响而丧生。法新社报道说,法国今年的平均气温可能是150年来最高的。此外,由于全球变暖极地冰冠也在以令人忧虑的速度减缩。

  (根据材料学生相互质疑解答: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提出一个问题,其他小组解答问题)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发言)

  板书如下:

  全球变暖的影响:

  1.影响生态环境:海平面上升

  2.影响农业生产:低纬度地区作物减产,高纬度地区生长作物。

  3.影响水循环:蒸发增强,径流减少,灾害增加。

  过渡:对于全球的气候变化带来各种各样的灾害,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

  (五)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展示材料: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在20**年至20**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消减5.2%,其中美国消减7%,欧盟8%,日本6%。

  提出问题:

  看资料思考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生分组讨论得出方案并派代表陈叙,对比各组的方案及课本的对策小结出:)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3)采取适应对策

  (六)联系实际扩展:

  出示材料:甘肃气候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

  甘肃是我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观测表明,从1961-2000年,甘肃省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气候变暖造成我省今年干旱,沙尘暴频繁发生。因此,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提出如下三条对策与建议:1.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双赢战略早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同时,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区域气候,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林、牧生产布局,土地利用、种植制度更趋科学合理。针对甘肃省大多数地区年平均降雨量350毫米以下的特点,可把草蓄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实现向农牧生态系统转变,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

  生自主讨论:中国西部如何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

  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七)课后探究:

  “拿什么拯救你——全球气候”

  (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气候变化的资料,写一篇全球气候变化的小论文)

篇2:高级中学国旗下讲话:森林水气候

  高级中学国旗下讲话:森林、水、气候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三月,是春风和煦、万木吐绿、百花盛开、欣欣向荣的美好季节。三月也是一年之中节日最多的一个月,本周将迎来三个重要的日子: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有人说:“没有森林就没有人类”,这句话并不夸张,森林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卫士。有了森林,地面就不怕风吹雨冲,水土就不易流失。在少雨的季节里,储藏在地下的水,一部分汇成溪流,流出森林,滋养农田,一部分经过树根的吸收、树叶的蒸腾,回到空中,又变成雨,再落下来。森林让气候变得稳定正常。许多国家的护林实践表明,当国家森森覆盖率占全国总面积的30%以上,而且分布均匀时,国家就不会发生较大地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可惜的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6.5%,这怎么不让我们深感焦虑。同学们,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一起播种绿色,让大地拥有更多的绿色吧!

  同学们,一定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电视画面上有一个水龙头,正在艰难地往外滴着水,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水就枯竭了。然后画面上出现了一双眼睛,从眼中流出了一滴泪水。随之出现的是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不珍惜水,那么我们能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水是生命之源,假如地球上没有水,那么地球就不会孕育出我们人类。水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水。据统计,我国有300个城市缺水,近50个城市严重缺水,18个沿海城市中14个缺水。而一个中等城市每年浪费的水相当于一个洞庭湖的水量,我国正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水危机,并且有不少地方出现了水荒。所以,不光在3月22日这一天,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应该珍惜每一滴水,用实际行动珍爱生命之水!

  谈到森林、水就不得不说到与之息息相关的气候了。我想这已经再不需要我多说什么。进入三月以来,苏州的天气让我们一下子尝遍了一年四季,气温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同时,全国一些城市的雾霾、沙城暴等恶劣天气天数也在逐年增多,pm2.5值居高不下,晴空蓝仿佛已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些都警醒我们真的要做些什么。同学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准备好一份热情,一份执着,参与到保护身边的环境中来。努力做到:

  1.节约每一张纸,同时保护好身边的一草一木。

  2.随手关紧水龙头,少用洗涤剂。

  3.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乱扔垃圾。

  4.夏天空调开高一度,离开校园随手关闭教室里电源。

  5.节假日尽量少燃放烟花爆竹。

篇3:影响建筑风水因素:气候因素考虑

  影响建筑风水的因素:气候因素的考虑

  一般来说,气候包括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气压和降水量等因素。这些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感觉、心理和生理活动。风水学中"风水"这个词实际上也包括了气候诸要素,"风水宝地"总是气候宜人,好的"风水",必有好的气候。

  气候条件是较为复杂而多变的。在我国,除了季风气候显著外,由于地形复杂,区域性气候也多种多样。而气候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又是长期存在的,所以,无论从总体概念上还是在局部地区,在气候环境方面均应特别重视。在研究用地时,即要留心区域性范围的大气候,又要注意待选用地范围的小气候和微气候。

  太阳辐射是自然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建筑外部热条件的主要因素。在冬季寒冷地区,太阳辐射是天然热源,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够充分吸收阳光且与阳光仰角较小的地方。而在夏季炎热地区,过多的太阳辐射往往形成酷暑,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与阳光仰角较大,能相对减少太阳辐射的寺主。干热气候区,可选在向北的斜坡上,这样光线充足而太阳辐射却有限。

  在干冷或湿冷气候区,则选在向南的斜坡上为佳。就水平面的太阳辐射情况看,北方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度较弱,气候寒冷,应选择多争取阳光的地方和朝向;南方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强,气候炎热,应尽量选择太阳直射时间长的地方和朝向。而太阳辐射强度在各朝向垂直面上也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各垂直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以东、西向为最大,南向次之,北向最小,避免东晒、西晒已为人们所注重。

  太阳辐射是建筑外部热条件的主要直接因素,建筑物周围或室内有阳光照射,就受到太阳辐射能的作用,尤其是太阳射线中的红外线,含有大量的辐射热能,在冬季能借此提高室内的温度。太阳射线不仅有杀菌的能力,而且还具有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它促进生物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幼儿园、疗养院、医院病房、住宅等,都应该考虑室内有充沛直射阳光,争取扩大室内日照时间和日照面积,以改善室内卫生条件,益于身体健康。

  虽然阳光对生产和生活是不可缺少的,可是直射阳光对生产和生活,也能引起一些不良影响。如夏季直射阳光能使室内温度过高,人们易于疲劳,尤其是直射阳光中的紫外线,能破坏眼睛的视觉功能。又如在直射阳光中注视物品,或阳光反射到人的视野范围内,引起显著明暗对比,产生眩耀感觉,时间过长会使人头昏,降低劳动生产率,也容易造成质量和伤亡事故。因此直射阳光的高度角低于300时,或反射光与工作面之间的夹角在40~600之间的光线,则认为是有害的,在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书库、石窟古建筑壁画等,直射阳光对色彩展品、印刷品、布帛、纸张等都有破坏作用。在危险品库、油库、化学药品库、工厂矿山的化验室等,由于直射阳光照射,可使物品及药品容易变质、老化、分解和燃烧。夏季的直射阳光,使室内温度升高,有增加爆炸的危险性。又如在纺织车间、精密仪器车间和恒温恒湿室等,都要求光线均匀,温度湿度稳定,否则就影响质量,不利于生产。这就要求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车间有直射阳光。可见太阳辐射和日照直接影响生产、工作和生活。因此应根据建筑物使用要求的不同,充分利用太阳辐射和日照直接影响生产、工作和生活。因此应根据建筑物使用要求的不同,充分利用太阳辐射有利的一面,控制和防止其不利的一面。

  气候中第二位的重要因素便是气温。地面上的气温称为自然气温,建筑环境的温度对人体影响是很大的。人体暴露于高水平的热辐射或热对流中,其健康受到损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高温灼伤皮肤,特别是皮肤温度超过450C时。另一种方式是使体内温度升高,人体体温在普遍的静止条件下,保持在36.1~37.20C。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会常感闷热难忍,疲倦无力,工作效率低下。在严重高温、高温,且气流小,辐射强度大的气候环境中,可导致体温失调,体温大幅度升高,如果升高到420C或更高些,则会发生中暑,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突发的过热,常造致虚脱和突然死亡。与体温过高的情况相类似,使人体体内正常温度明显降低,同样可能严重地损害健康。气候中寒冷强度大,又没有良好的建筑和个人防护,会引起体温下降,神经系统和其它系统的抵抗力随之降低,出现无食欲、嗜眠状态、血压下降、呼吸减弱、意识消失。体温降至350C以下,可因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如降到300C以下,则由于心脏障碍可导致立即死亡。应该注意,体温只要稍稍偏离正常值2~60C。都可能危及生命。

  根据实验,气候温度环境应低于人体温度,如保持在24~260C的范围内最佳,一般不应超出17~330C为好,此时人们会对周围环境温度有较舒适的满意感。当然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寻得这种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是在选择建筑基址时,尽量考虑到温度的舒适性,避开高温高寒的地方。另外,还可通过建筑的规划和设计等措施来争取舒适的、自然的温度环境。

  一个好的自然环境,还要有适当温度。在干热地区如选择具有一定湿度的微气候环境居住,会大大改善人们的舒适性,在高温高湿地区,大气中水量汽使体表汗液蒸发困难,妨碍了人体的散热过程,有不适之感。当温度比较适中时,大气中相对温度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比较小,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人体对气温的感觉与湿度保持在30~70%之间为宜。

  在选择建筑基地时,气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大气对地球表面与人体有一种压力,约为每平方厘米1公斤,人体承受的压力相当于15.5~20吨。这个压力因与体内压力平衡所以平时感觉不到。一个大气压相当于高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力。

  一般来说,人体对气压的变化能适应,但如果在短时间内,气压变化很大,人体便不能适应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压有规律的下降,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气压也就降低。大气主要由氧(占21%)与氮(占78%)组成,因而大气稀薄,大气中的氧含量降低,氧分压也减低,这时人体肺内氧气分压也随着降低,这样血色素就不能被饱和,就会出现血氧过少现象。在3000米高度时,动脉血内氧饱和百分比仅90%,在8000~8500米的高山,只有50%的血色素与氧结合,人体内氧的储备降至正常人的45%,这时便可危及生命。故一般将240毫米水银柱高(相当于8500米)的气压作为最低生理界限。生活在内地的人初到西藏高原,会感到胸闷不适,头昏欲眠,就是缺氧的缘故。在高度1500米以上的低气压,即能引起人体一毓的生理变化。所以建筑不宜选在海拔高度大的高山上,也不宜选在寒冷、气压低的地区,因为这种环境很不利于大气的流动,容易促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风是构成气候环境的重要因素,是气流流动形成的。在风水学中,因为气"乘风则散"所以风之害被认为是择宅大忌。选择必求"藏风得水",避免强风的危害。对风的处理不当,的确不利于人体健康,传统医学就很重视风对人体危害的研究,风被列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六气)之首,"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则形成致病邪气。不仅对人体,风对农业生产、航海业等均有重大影响,强大的风暴还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为利用风能和防止风害,古代中国人勤于观察,将风的性质和

风向依方位时序绘作八风图,试图把握风的规律(图3-35)。公元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也明确讲到这一点:"……如果审慎地由小巷挡风,那就会是正确的设计。风如果冷便有害,热会感到懒惰,含有湿气则要致伤。因此,这些弊害必须避免。"

  人们对风的态度具有两重性。在干热气候区,凉爽的、带有一定湿度的风是大受欢迎的;太热、太冷、太强或灰尘太多的风是不受欢迎的。通常人们也乐意接受夏季的风习习吹来,加强热传导和对流,使人体散热增快;潮湿的地区则希望风能带走讨厌的湿气。所以在选择建筑基地时,既要避免过冷、过热、过强的风,又要有一定风速的风吹过。

  一般来说,基址不宜选在山顶、山脊,这些地方风速往往很大;更要避开隘口地形,在这种地形条件下,气流向隘口集中,形成急流,流线密集,风速成倍增加,成为风口。同时,也不宜选在静风和微风频率较大的山谷深盆地、河谷低洼等地方,这些地形风速过小,易造成不流动的沉闷的覆盖气层,空气污染严重,招致疾病。总之,应选择在受冬季主导风的影响较小,夏季主导风常常吹来,以及近距离内常年主导风向上无大气污染源的地方。

  降水量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在平原上,降水量的分布是均匀渐变的,但在山区,由于山脉的起伏,使降水量分布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最显著的规律有两个,一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而降水增加,因而气候湿润程度随高度增大而迅速增加,使山区自然景观和土壤等随高度而迅速变化;二是降水量山南坡的降水量大于山北坡的降水量,因此山南坡的空气、土壤、植被均较好,是山区选址的好地点。

  在古代中国,限于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古人把建筑环境气候的太阳辐射、气温、湿度、气流、日照等诸要素以直观的感受和体验,用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来阐释的。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用以认识自然和阐释自然现象。

  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中,看到日来月住、昼夜更替、寒暖睛雨、男女老幼等种种两极现象及其变化,便很自然地产生了阴和阳这两个观念。他们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雨、温凉、水火等运动弯化,都是由构成世界万物的气在运动过程中一分为二的结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并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由此可见,阴阳论成了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之一,所以《素问·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在古人眼里,阴阳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譬如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朱子语类·卷九十八》)阴阳互含,说明阴阳是互相的,阴阳作为事物对立面的关系不是绝对的,阴极阳生,阳尽阴至,在对立中达到平衡,且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所谓"中日则昃,月盈则食"就是这个意思。(左图)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一般说来,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亢进的等,统属于阳的范畴;凡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衰减的等,统属于阴的范畴(如下表)。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阳天  光  热  干  刚  南  上  左  圆  男  太阳  奇  主动

  阴地  暗  冷  湿  柔  北  下  右  方  女  月亮  偶  被动

  风水家深谙阴阳论,将其用之于风水学,把山称为阳,水称为阴,山南称为阳,把山北称阴,水北称阳,水南称阴。于是地形要"负阴而抱阳",背山而面水(参见图2-13);把温度高、日照多、地热高等统称为阳,而温度低,日照少、地势低等统称为阴。从生活的经验中人们体会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而风水师选择必"相其阴阳",寻找"阴阳合和,风雨所?quot;,阴阳平衡的风水宝地,只有这些地方才能"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国语·周语》),才具备人们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环境物质条件。可见,风水学中的阴阳相地,是一种直观体验的总结和一整体思辨的结果,它包含了选择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植被、生态、景观等诸要素,并以传统哲学的"气"、"生气"、"阴阳"等概念来阐释其好坏吉凶,确定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生息,如此而已。如下图

  时至现代,人类的认识和科学技术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即可以详尽的分析建筑基址的诸要素,又可进行宏观的综合研究;既可以定性去描述环境的状况,也可以定量来确定环境的质量。更好的利用环境和适应改造环境已成为现实可行的事。

  由于我国各地气候冷暖、干湿、雨旱、大风、暴雨、积雨、沙暴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房屋建筑就要适应在当地气候并尽可能地改善不利气候条件,创造舒适的室内工作和生活环境。例如,炎热地区需要考虑通风、遮阳、隔热、降温……;寒冷地区需要采暖、防寒、保温……;沿海地区要防台风、潮湿、积水……;西北地区要防风沙;高原地区则要尽量避免强烈的日照和改善干燥的气候(小范围内)等,这些是宏观选址要考虑的,但还要注重具体地点的小气候和微气候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综上,建筑环境的选择应考虑如下内容:

  (1)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理现象和地震基本烈度;

  (2)场地的场层分布、岩石和土的均匀性、物理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和其它设计计算指标;

  (3)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侵蚀性和土层的冻结深度;

  (4)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5)常年和最大洪水水位,地面排水、积水和沼泽地情况,以及饮用水源情况;

  (6)场地的合理建筑范围,合理的交通出入口;

  (7)区域内气候的场地微气候;

  (8)景观和绿化植被,生态状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