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城市轻轨工程施工监控量测

5033

  城市轻轨工程施工监控量测

  第1节监测方案

  1.1监测目的

  为了确保施工期间周围环境隧道结构的施工安全,由专职人员组成监控量测组,在项目总工程师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测点的设置、日常量测工作和数据的处理信息反馈工作,进行信息化施工,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监测主要目的如下:

  (1)掌握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动态,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隧道整体的稳定性;

  (2)通过量测取得第一手资料(量测数据),根据各量测数据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案,确定后续工序的安排;

  (3)对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其结果反馈到隧道支护设计中;

  (4)积累施工技术资料,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1.2 监测项目的选择

  为全面收集掌握区间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围岩及支护的变形和受力状况,以及洞内钻爆开挖震动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结合本区间隧道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施工方法等特点,选择确定下列监控量测项目:

  (1)围岩及支护状态观察与描述★

  (2)地表、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变化监测★

  (3)拱顶下沉监测★

  (4)周边净空收敛位移监测★

  (5)岩体爆破地面质点振动速度和噪声监测★

  (6)围岩内部位移监测

  (7)围岩压力及支护间应力监测

  (8)钢筋格栅拱架内力及外力监测

  (9)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内应力及表面应力监测

  (10)锚杆内力、抗拔力及表面应力监测

  注:★为重点监测项目

  第2节监测方法

  (1)围岩及支护状态观察与描述

  隧道开挖后进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观察描述,确定围岩类别,对初期支护状态进行观察。根据开挖后围岩的结构、构造的产状、隧道内渗水情况进行描述记录,并按《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中的打分法判定工作面的稳定状况。整理出地质素描图,每次开挖爆破后即进行此项工作。

  (2)地表、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变化监测

  根据所埋设的测点和量测频率要求,对每个测点进行量测并逐点作好记录,对量测数据描绘散点图,并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曲线判断地层的稳定性及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施工措施。确保地表下沉、地下管线及构筑物的变化在允许范围之内。因该隧道出口段埋深较浅,上部建筑物较密集,且该面为特大跨道岔段,故其测点布置相应加密。

  (3)地面下沉测点布置

  在隧道正上方沿中心线每出口道岔段及双线大跨段10m,其余地段50m布置一条横测线,每个断面上埋设7~11个测点并对称布置,测点间距4~5米。

  (4)地面建筑物下沉及倾斜量测

  在地面建筑物的拐角处埋设测点,其测点数根据现场情况而定,通过量测判断周边建筑物下沉及倾斜情况,指导施工。

  各点位在开挖面到达20m前完成设置及初始值测读,测试方法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进行水准测量。测试频率:开挖面距离量测断面距离L<2B时,1~2次/天(B为隧道开挖宽度),2B<L<5B时1次/2天,L>5B时1次/周。

  (5)拱顶下沉监测

  拱顶下沉点埋设于拱顶中心线上,尽量与地面沉降断面位置重合,纵向间距出口道岔段及双线大跨段5m一个断面,每断面3个测点,其余地段30m个一断面,每断面一个测点。测试方法: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进行水准测量。测试频率:开挖面距量测断面L<2B时,1~2次/天(B为隧道开挖宽度),2B<L<5B时1次/2天,L>5B时1次/周。

  (6)周边净空收敛位移监测

  在拱顶下沉点相对应断面起拱线下0.5m及边墙设两条水平收敛测线。采用J·SS30/15A数显式收敛计,设点及测试频率同拱顶下沉。当收敛位移值S〈0.15mm/2时,已超于稳定,可停止观测。

  (7)爆破振动及噪音测试

  地面上在隧顶位置及房屋上距震源最近点设测点,测试爆破产生的垂直振动速度,采用托普测振仪。垂直振动速度:按设计要求控制在1cm/s以内,爆破噪音控制在85db。测点随开挖面前移,间距5~10m。爆破时即测试。周围环境按市环卫局有关规定控制和监测。

  监测量测项目和量测频率表

  类别量 测 项 目量测仪器和工具测点布置量测频率

  应测项目

  围岩及支护状态地质描述及拱架支护状态观察每一开挖环开挖后立即进行

  地表、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及结构物变化水准仪和水平尺每10~50m一个断面,每断面7~11个测点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2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2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

  拱顶下沉水准仪、钢尺等每5~30m一个断面,每断面1个测点开挖面距量测断面2B时1~2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周

  周边净空收敛位移收敛计每5~320m一个断面,每断面2个测点开挖面距量测断面<2B时1~2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周

  岩体爆破地面质点振动速度和噪声托普测振仪质点振速根据结构要求设点,噪声根据规定的测距设置随爆破及时进行

  选测项目

  围岩内部位移地面钻孔安放位移计、测斜仪等取代表性地段设一断面、每断面2~3孔开挖面距量测断面<2B时1~2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2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周

  围岩压力及支护间应力压力传感器取代表性地段设一断面、每断面15~20个测点开挖面距量测断面<2B时1~2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2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周

  钢筋格栅拱架内力及外力支柱压力计或其他测力计每10~30榀钢拱架设一对测力计开挖面距量测断面<2B时1~2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2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周

  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内应力及表面应力混凝土内的应变计及应力计取代表性地段设一断面、每断面11个测点开挖面距量测断面<2B时1~2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2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周

  锚杆内力、抗拨力及表面应力锚杆测力计及拉拨计必要时进行开挖面距量测断面2B时1~2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2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5B时1次/周

  第3节成果整理及信息反馈

  3.1 监测数据管理

  1、监测数据的管理基准

  由于本工程施工难度大,监测后对各种监测数据应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其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指导施工。

  拟按下表所示Ⅲ级管理并配合位移速率作为管理基准。

  位 移 管 理 等 级

  管理等级管理位移施工状态

  ⅢU0<Un/3可正常施工

  ⅡUn/3≤U0<2Un/3应加强支护

  ⅠU0>Un/3停止掘进采取特殊措施

  注:U0~实测位移值;Un~允许位移值,根据地质条件、埋深、跨度具体情况确定。

  在现场监测期间,可根据监测结果所处的管理阶段来选择监测频率,一般Ⅲ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放宽些;Ⅱ级管理阶段则应注意加密监测次数;Ⅰ级管理阶段则应加强监测,通常监测频率为1~2次/天或更多。

  2、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取得监测数据后,要及时进行整理,绘制位移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曲线图,实施时,多采用位移~空间曲线,即监测结果随工作面与洞室跨度比值的关系散点图。

  在取得足够的数据后,还应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函数,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终位移值,预测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性,据此确定施工方法。

  3、监测数据的反馈

  信息化施工要求以监测结果评价施工方法,确定工程施工技术措施。因此,对每一测点的监测结果要根据管理基准和位移变化速率(mm/d)等综合判断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

  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全部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管理,并向驻地监理、设计单位、业主提交监测月报,并绘制测点位移变化曲线图。监测数据的反馈程序见框图:

  3.2 监测组织管理

  1、人员及设备管理

  针对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拟成立专职监测组,监测组由4人组成,设组长1名,在项目总工程师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地面、地下的日常监测及资料整理和监测设备的保管保养工作。

  2、质量保证措施

  为保证量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特制定以下各项措施:

  (1)量测项目人员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

  (2)仪器管理采用专人使用保养、专人检验的办法;

  (3)量测设备、传感器等各种元器件在使用前均经检验校准合格后方投入使用。

  (4)各量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监测项目实施细则;

  (5)量测数据均经现场检查,室内复核两次检查后,方可上报;

  (6)量测数据的存贮计算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

  (7)各量测项目从设备的管理、使用及量测资料的整理均设专人负责。

篇2:第三医院感染监测规定

  第三医院感染监测的有关规定

  1.凡发生医院感染病例,主管医师应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应于24小时之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处,医院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之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及时采取消毒隔离措施。

  2.凡医院感染病例,疑有细菌感染应做微生物学检查(血、尿、粪、分泌物的培养或常规,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等)及其他有关辅助检查。

  3.为确保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应正确收集标本,及时送检。

  4.每半年有一次药敏谱通报,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5.院感管理科每月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统计、反馈;每季度对消毒剂进行监测1次,每月对灭菌剂监测1次。

  6.各科室应做:空气细菌监测每月1次;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每月1次;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每半年1次。

  7.供应室应严格执行:“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除做到以上第六条外,每月还应做:无菌物品采样监测、高压锅灭菌效果生物指示剂监测、注射器热原监测等各一次;无菌间空气细菌监测每月1次。

  8.手术室空气细菌监测每月1次。

  9.设立医院感染监控奖,每年评比一次,奖励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先进科室和个人。

篇3:市级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

  市级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

  各科室:

  为加强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工作,依据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健全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

  1、成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

  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相关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1)负责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的制定、修改、监督和落实;

  (2)负责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的宣教工作;

  (3)研究分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工作的动态和存在问题,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4)制定突发、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尤其导致死亡或者严重伤害不良事件的应急预案;

  (5)对于上报的不良事件,组织讨论,制定应对措施;

  (6)通报传达上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的反馈信息。

  (7)鼓励科室上报不良事件,对报告者或科室给予奖励。

  2、各相关科室设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兼职联络员

  各相关科室设立科主任或护士长为兼职联络员,在领导小组及职能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建立医疗器械使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为加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我院鼓励临床科室积极上报可疑不良事件,对报告者或科室给予奖励,对发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报告而未报告的科室和个人予以警告。

  1、临床使用科室发现或可疑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立即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领导小组。

  2、经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领导小组调查核实后,通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向上级监管部门进行报告。

  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领导小组在科室上报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对导致死亡的事件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事件于15个工作日内向zz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对突发、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立即向zz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并在24小时内报送《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4、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领导小组联系告知供货企业或相关生产企业。

  5、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领导小组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对于引起不良事件的医疗器械的监测记录保存至医疗器械上标明的使用期限后2年,并且记录保存期不少于5年。

  6、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三、建立医疗器械产品使用追溯制度

  1、对于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追溯跟踪管理。

  2、各临床科室使用植入性医疗器械要及时登记备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植入性医疗器械包括骨科内固定植入器材、人工关节、人工晶体、人工乳房、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血管或腔道内导管支架,以及其它金属或高分子植入器材等。

  3、 临床使用科室对产品的追溯登记信息主要涵盖生产企业名称、生产地、产品规格型号、有效期、批号、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产品质量保证书等。

  4、设备科定期监督检查登记情况。

  附件: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zz市第一医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