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住宅楼静压法施工质量控制

2328

  住宅楼静压法施工的质量控制

  质量目标:试桩合格后工程桩检测一次合格。

  1、施工前的控制

  1.1施工用电及场地要求。

  1.1.1施工的动力供应,应与所选用的桩机机型、数量的动力需求相匹配,其供电电缆应完好,以确保其正常供电和安全用电。

  1.1.2基坑施工场地已经平整,无问题坑及厚度30㎝以上的虚土,以确保在管桩施工时基坑地面不致沉陷过大或桩机倾斜超限,影响预应力管桩的成桩质量。

  1.1.3场地的边界与周边的距离,满足桩机最小工作半径的要求,当压桩场地与周边较近时,应对周围基坑边坡、围墙、建筑物的变形进行监测,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

  1.1.4对施工场地的地貌,由施工单位复测,作好记录;监理人员应旁站监督,并对测量成果核查、书面确认。在桩基施工期间,通过控制日压桩数量、合理安排压桩顺序、重视管桩的接头连接,保证压桩机行走移位,同时减少挤土效应,防止大量出现工程桩偏位及倾斜,甚至断桩现象以及对周边建筑物等的影响。

  1.2桩机的选型及测量用仪器。

  1.2.1应要求施工方提交进场设备报审表,并对选用设备认真核查。桩机的选型,一般按1.2~1.5倍管桩极限承载力取值,机身总重量加配重要求达到最大压桩力的1.1倍。桩机的压力表,必须按要求到具有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定或提供有效期内仪器检测合格证明文件,以确保夹桩及压力控制准确。如需送桩,应按送桩深度及桩机机型,合理选择送桩杆的长度,并应考虑施工中可能的超深送桩。

  1.2.2落实施工单位准备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以对建筑物控制点、桩位桩顶标高进行测设,测量仪器应有相应的检定证明文件。

  1.3对施工单位组织机构及相关施工文件的审查。

  1.3.1审查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建立健全,管理人员是否到岗。

  1.3.2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安全预案)内容是否齐全,质量保证措施,工期保证措施和安全保证措施是否合理、可行,并对其进行审批。

  1.3.3核查其施工设备、劳力、材料及半成品是否进场,是否满足连续施工的需要。

  1.3.4审查开工条件是否具备,条件成熟时批准其开工。

  1.4对预应力管桩的质量监控。

  1.4.1检查管桩生产企业是否按照最新标准生产管桩。

  1.4.2检查管桩砼的强度、钢筋力学性能、管桩的出厂合格证及管桩结构性能检测报告。

  1.4.3对预应力管桩在现场进行全数检查:

  施工使用的预应力管桩,其桩身强度必须达到100%且常压蒸汽养护后在常温下静停7天后方可运输进场。

  管桩运输过程中,支点位置应符合规定要求,并垫以锲形木块(或定制支架)以防流动。预应力管桩的吊运采用端钩吊法,索具水平夹角不宜小于60度,吊卸时应轻起轻放,严禁抛掷、碰撞。管桩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并有排水措施。堆放时按规格长度分类堆放。

  预应力管桩进场后,应根据提供的管桩资料,逐一进行质量验收,不合格的桩坚决予以退回。

  (1)检查管桩的外观,有无蜂窝、露筋、裂缝;色感均匀、桩顶处无孔隙。

  (2)对管桩尺寸进行检查:桩径(±5mm)、管壁厚度(±5mm)、桩尖中心线(<2mm)、顶面平整度(10mm)、桩体弯曲(<1/1000L)。

  (3)管桩强度等级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并且要达到龄期。

  (4)管桩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以防不均匀沉降造成损桩,并采取可靠的防滚、防滑措施。

  (5)管桩现场堆放不得超过3层。

  1.5管桩桩位的测量定位。

  1.5.1管桩桩位的定位工作,宜采用经纬仪及钢尺进行,其桩位的放样误差,对单排桩≤10mm。

  1.5.2管桩桩位,应在施工图中对其逐一编号,做到不重号,不漏号。

  1.5.3管桩桩位经测量定位后,应按设计图进行校核,要求对桩位的测量要进行旁站监督。先由施工单位自检,专业工程师可联合监理对测量定位成果进行复核确认。

  2、质量控制点:

  质量控制点控制等级控制内容

  管桩质量出厂合格证、外观、检测证明

  桩位桩位坐标、间距

  静压贯入度检查静压施工记录、抽查静压设备油压表数据、

  管桩偏移桩位图放线验收;静压时复查桩位

  管桩垂直度静压过程中抽检立桩垂直度

  3、施工程序

  测量定位→桩机就位→复核桩位→吊桩插桩→桩身对中调直→静压沉桩→接桩→再静压沉桩→送桩→终止压桩→桩质量检验→切割桩头→焊接钢筋帽、填充管桩内混凝土。

  4、 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4.1管桩的检查及堆放:管桩进场时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并对桩身的外观质量进行全数检查。管桩堆放不得超过3层,应堆放在坚实、平整的场地上,并采取可靠的防滚、防滑措施。

  4.2测量定位:由专职测量人员测定标出场地内的桩位,施工轴线必须严格按设计坐标点引侧,并经多次复核后确认,施工现场轴线控制点位置应设在不受打桩作业影响的地方,并保护。

  根据设计的桩位图,按施工顺序将桩逐一编号,依桩号对应的轴线,按尺寸要求施放桩位,并设置样桩,供桩机就位定位。

  桩位桩放样允许误差控制在1cm以内,设置的样桩应打入与地平,周围撒上白灰或灰水以便查找,并在打桩前进行复核。

  施工区附近设4个以上不受打桩影响的水准点,以便控制送桩时桩顶标高,每根桩送桩后均须作标高记录。

  开工前会同监理单位、复核样桩,同时办理隐检签证手续。

  4.3吊装定位。

  吊装过程中,吊点或吊装不合理。容易造成桩身出现裂缝,这些裂缝在打桩过程中,由于反复受到打桩压应力的作用,极容易使其增大,而至损坏桩身,同时又不容易发现,地下水不断地从裂缝中渗进桩身,这将加速桩内的预应力钢筋锈蚀,使预应力钢筋断裂、混凝土预应压力丧失,降低管桩的承载能力并影响管桩的正常使用寿命。在本工程中要求在吊装过程中就要很小心,动作要轻、慢;同还要尽量避免管桩在起吊移动时与其它物体发生碰撞,尤其是剧烈碰撞。

  4.3.1吊装时用索具绑住桩身上部L/5处,吊车顺起吊管桩,插入桩机夹具中,夹紧夹具。

  4.3.2夹桩器夹持力大小的控制十分关键。通过调整夹桩液压油缸的压力来获得合适的夹桩力(一般夹持力为压桩力的0.8倍)以避免因夹持力过大夹碎管桩或过小使夹桩器产生滑动。

  4.4压

桩:在正式压桩前应进行试压桩,以利于初步确定承载力的特征值。试桩数量按照设计及验收规范确定。试压桩的规格、长度及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施压方法及施压条件应与工程桩一致;

  压桩线路的选定:施工时随着入桩数的增多,各层地质构造土体密度随之增高,土体与桩身表面间的摩擦阻力也相应增大,压桩所需的压力也在增大。为使压桩中各桩的压力阻力基本接近,入桩线路应选择单向行进,不能从两侧往中间进行,这样地基土在入桩挤密过程中,土体可自由向外扩张,避免地基土上溢使地表升高,又不致因土的挤压而造成部分桩身倾斜,保证了群桩的工作基本均匀并符合设计值。

  4.4.1压桩顺序,应遵循减少挤土效应,避免管桩偏位的原则。对于场地地层中局部含砂、碎石、卵石时,宜先对该区域进行压桩;若持力层埋深或桩的人土深度差别较大时,宜先施压长桩后施压短桩;根据桩的入土深度,宜先长后短、先高后低;若桩较密集,且距建筑物较远,场地开阔时,宜从中间向四周进行;若桩较密集,场地狭长,两端距建筑物较远时,宜从中间向两端进行;若桩较密集,且一侧靠近建筑物时,宜从相邻建筑物的一侧开始,由近向远进行;

  4.4.2管桩压入前要准确定位、对中,在压桩过程中,宜用经纬仪和吊线锤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监控桩的垂直度,其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0.5%。应督促施工方测量人员对压桩进行全程监控测量,并随时对桩身进行调整、校正。

  4.4.3合理调配管节长度,尽量避免接桩时桩尖处于或接近硬持力层。每根桩的管桩接头数不宜超过4个;同一承台桩的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

  4.4.4在压桩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压桩压力、压入深度,当压力表读数突然上升或下降时,应停机对照地质资料进行分析,查明是否碰到障碍物或产生断桩等情况。如设计中对压桩压力有要求时,其偏差应在±5%以内。

  4.4.5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暂停压桩,并及时与设计、监理等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1)压力值突然下降,沉降量突然增大;

  (2)桩身混凝土剥落、破碎;

  (3)桩身突然倾斜、跑位,桩周涌水;

  (4)地面明显隆起,邻桩上浮或位移过大;

  (5) 按设计图要求的桩长压桩,压桩力未达到设计值;

  (6)单桩承载力已满足设计值,压桩长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4.5接桩。

  接桩是控制桩的管桩质量的一个关键点。接桩出现了问题,将导至在做低应变检测时的声波反谢时在接桩的位置不能使反谢波有效通过,而至检测到桩在该位置断裂。

  4.5.1接桩时上下节桩段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应大于5mm。

  4.5.2管桩对接前,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清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

  4.5.3为保证接桩的焊接质量,电焊条宜用E4320或E4316,应具有出厂合格证。电焊工应持证上岗,方可操作。施焊时,宜先在坡口周边先行对称点焊4~6点,再分层施焊,施焊宜由两个焊工对称进行。

  4.5.4焊接层数不得小于3层,内层焊渣必须清理干净后方可在外层施焊。焊缝应饱满连续,焊接部分不得有咬边、焊瘤、夹渣、气孔、裂缝、漏焊等外观缺陷,焊缝加强层宽度及高度均应大于2mm。

  4.5.5应尽可能缩小接桩时间,焊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方可继续压桩,自然冷却时间应>8min。焊接接桩应按隐蔽工程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并书面签认隐蔽工程验收单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的施工。

  4.5.6终压。

  4.5.6.1其终压的技术参数一般采用双控,根据设计要求,采用以标高控制为主、送桩压力控制为辅。应视设计要求和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

  4.5.6.2终压后的桩顶标高,应用水准仪认真控制,其偏差为±50mm。

  4.5.6.3要求对整个压桩接桩过程进行旁站,随时检查复核施工过程中是否出现质量偏差、异常等,关注压入深度及压力表读数,特别是终压时压力值,并及时做好现场真实的压桩记录。

  压桩过程认真做好记录,主要记录参数为:沉桩时每2米压桩力,送桩时到设计深度时的最终压桩力,桩的垂直度、平面偏位,中间验收记录,桩位复核尺寸,桩标高,焊缝情况,桩的外型尺寸,弯曲度,桩顶平整度等。

  4.5.7控制打桩应力

  在打桩过程中,管桩在高能量桩锤的反复作用下冲击作用下,桩顶、桩身和桩尖都会产生打桩应力,应力的蜂值波动较大,很可能会超过桩静态极限的允许应力,使顶混凝土破坏、桩身出现裂缝、桩尖开裂,这不仅会使打桩中断,甚至还会危及桩的完整性,严重影响桩的承载力和耐久性。虽然打桩的应力产生是无法避免的,但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却是有可能也是必要的。因此在本工程中采用以下方法来控制:

  4.5.7.1在桩的端部设置120mm厚的橡胶桩垫。采用适当的桩垫是减少打桩应力最有效方法,研究表明,冲击力和垫层厚度成反比,垫层越少冲击力越大。桩垫的作用是调节冲击力,保护桩头。

  4.5.7.2选择合理的桩锤。因桩机匹配的原因,很多时桩锤过大或过小,过大的桩锤会产生过高的打桩应力,桩头容易被打碎,而且还会导致过大的最后贯入度;桩锤过小则会影响正常的沉桩速度,势必要增加桩锤的冲程,这就同样会产生过高的打桩应力以及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4.6截桩。如果桩头高出地面一段距离,而压桩荷载已达到规定压桩值时则要截桩。由于压桩机行走方面的要求,所有高出地面的桩头都必须截断掉。截桩应采用专用截桩锯截桩,严禁用大锤横向敲打、冲撞,严禁利用压桩机行走推力强行将桩扳断。

  4.7桩头填芯

  桩与上部结构的连接主要通过桩的承台,如何保证桩与承台的连接达到要求,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在施工时首先清除桩头和桩心内的残留物,目的是保证混凝土的粘结,并用钢钎或震动棒震实。桩头填芯砼的强度等级应满足规范要求和设计要求。

  4.8竣工验收

  压桩工程交工验收后及时整理好完整的技术资料4套,以备核查及提交归档,主要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测量放样定位记录;

  试桩记录;

  工程桩压桩记录;

  桩位偏差明细表;

  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管桩出厂合格证及管桩技术性能资料;

  桩位竣工平面图

篇2: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方案:静压法沉桩

  地基及基础工程施工方案:静压法沉桩

  ——静压法沉桩

  沉桩前的准备工作:

  (1)认真处理高空、地上和地下障碍物。

  (2)对现场周围(50m以内)的建筑物作全面检查。对危房进行必要的处理。

  (3)对建筑物基线以外4~6m以内的整个区域及打桩机行驶路线范围内的场地进行平整、夯实。在桩架移动路线上,地面坡度不得大于1%。

  (4)修好运输道路,做到平坦坚实。打桩区域及道路近旁应排水畅通。

  (5)在打桩现场或附近需设置水准点,数量为两个,用以抄平场地和检查桩的入土深度。根据建筑物的轴线控制桩定出桩基每个桩位,作出标志,并在打桩前,应对桩的轴线和桩位进行复验。

  (6)打桩机进场后,应按施工顺序铺设轨垫,安装桩机和设备,接通电源、水源,并进行试机。然后移机至起点桩就位,桩架应垂直平稳。

  压桩程序

  一般情况下都采取分段压入,逐段接长的方法,其程序如下:

  测量定位→桩尖就位、对中、调直→压桩→接桩→再压桩→送桩(或截桩)。

  (1)测量定位。施工前放好轴线和每一个桩位,在桩位中心打一根短钢筋,并涂上油漆使标志明显。如在较软的场地施工,由于桩机的行走会挤走预定短钢筋,故当桩机大体就位之后要重新测定桩位。

  (2)桩尖就位、对中、调直。对于YZY型压桩机,通过起动纵向和横向行走油缸,将桩尖对准桩位;开动压桩油缸将桩压入土中1m左右后停止压桩,调正桩在两个方向的垂直度。第一节桩是否垂直,是保证桩身质量的关键。

  (3)压桩。通过夹持油缸将桩夹紧,然后使压桩油缸伸程,将压力施加到桩上,压入力由压力表反映。在压桩过程中要认真记录桩入土深度和压力表读数的关系,以判断桩的质量及承载力。当压力表读数突然上升或下降时,要停机对照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看是否遇到障碍物或产生断桩情况等。

  (4)接桩,当下一节桩压到露出地面0.8~1.0m时,应接上一节桩。

  (5)送桩或截桩。如果桩顶接近地面,而压桩力尚未达到规定值,可以送桩。静力压桩情况下,只要用另一节长度超过要求送压深度的桩放在被送的桩顶上便可以送桩,不必用专用的送桩机移位。

  (6)压桩结束,当压力表读数达到预先规定值时,便强停止压桩。

  终止压桩的控制原则

  (1)摩擦桩以达到桩端设计标高为终止压桩的控制条件。

  (2)对长度大于21m的端承磨擦型静压桩,终压控制条件是以设计桩长控制为主,终压力值作对照。但对一些设计承载力较高的工程,终压力值宜尽量接近或达到压桩机满载值。

  (3)对长度为14-21m的静压桩,应以终压力满载值为终压控制条件,视土质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复压。若桩周土质条件较差且设计承载力较高时,宜复压一、二次为好。

  (4)对长度小于14m的短静压桩,终压控制条件除终压力值必须达满载值以外,还必须满载连续多次复压,特别是长度小于8m的短桩,连续满载复压的次数应适当增多。

  施工注意事项

  (1)压桩施工前应对现场的土层地质情况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应做好设备的检查工作,保证使用可靠,以免中途间断压桩。

  (2)压桩过程中,应随时注意使桩保持轴心受压,若有偏移,要及时调整。

  (3)接桩时应保证上、下节桩的轴线一致,并尽可能地缩短接桩时间。

  (4)量测压力等仪表应注意保养,及时检修和定期标定,以减少量测误差。

  (5)压桩机行驶道路的地基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必要时需作处理。

篇3:住宅楼静压法施工质量控制

  住宅楼静压法施工的质量控制

  质量目标:试桩合格后工程桩检测一次合格。

  1、施工前的控制

  1.1施工用电及场地要求。

  1.1.1施工的动力供应,应与所选用的桩机机型、数量的动力需求相匹配,其供电电缆应完好,以确保其正常供电和安全用电。

  1.1.2基坑施工场地已经平整,无问题坑及厚度30㎝以上的虚土,以确保在管桩施工时基坑地面不致沉陷过大或桩机倾斜超限,影响预应力管桩的成桩质量。

  1.1.3场地的边界与周边的距离,满足桩机最小工作半径的要求,当压桩场地与周边较近时,应对周围基坑边坡、围墙、建筑物的变形进行监测,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

  1.1.4对施工场地的地貌,由施工单位复测,作好记录;监理人员应旁站监督,并对测量成果核查、书面确认。在桩基施工期间,通过控制日压桩数量、合理安排压桩顺序、重视管桩的接头连接,保证压桩机行走移位,同时减少挤土效应,防止大量出现工程桩偏位及倾斜,甚至断桩现象以及对周边建筑物等的影响。

  1.2桩机的选型及测量用仪器。

  1.2.1应要求施工方提交进场设备报审表,并对选用设备认真核查。桩机的选型,一般按1.2~1.5倍管桩极限承载力取值,机身总重量加配重要求达到最大压桩力的1.1倍。桩机的压力表,必须按要求到具有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定或提供有效期内仪器检测合格证明文件,以确保夹桩及压力控制准确。如需送桩,应按送桩深度及桩机机型,合理选择送桩杆的长度,并应考虑施工中可能的超深送桩。

  1.2.2落实施工单位准备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以对建筑物控制点、桩位桩顶标高进行测设,测量仪器应有相应的检定证明文件。

  1.3对施工单位组织机构及相关施工文件的审查。

  1.3.1审查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建立健全,管理人员是否到岗。

  1.3.2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安全预案)内容是否齐全,质量保证措施,工期保证措施和安全保证措施是否合理、可行,并对其进行审批。

  1.3.3核查其施工设备、劳力、材料及半成品是否进场,是否满足连续施工的需要。

  1.3.4审查开工条件是否具备,条件成熟时批准其开工。

  1.4对预应力管桩的质量监控。

  1.4.1检查管桩生产企业是否按照最新标准生产管桩。

  1.4.2检查管桩砼的强度、钢筋力学性能、管桩的出厂合格证及管桩结构性能检测报告。

  1.4.3对预应力管桩在现场进行全数检查:

  施工使用的预应力管桩,其桩身强度必须达到100%且常压蒸汽养护后在常温下静停7天后方可运输进场。

  管桩运输过程中,支点位置应符合规定要求,并垫以锲形木块(或定制支架)以防流动。预应力管桩的吊运采用端钩吊法,索具水平夹角不宜小于60度,吊卸时应轻起轻放,严禁抛掷、碰撞。管桩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并有排水措施。堆放时按规格长度分类堆放。

  预应力管桩进场后,应根据提供的管桩资料,逐一进行质量验收,不合格的桩坚决予以退回。

  (1)检查管桩的外观,有无蜂窝、露筋、裂缝;色感均匀、桩顶处无孔隙。

  (2)对管桩尺寸进行检查:桩径(±5mm)、管壁厚度(±5mm)、桩尖中心线(<2mm)、顶面平整度(10mm)、桩体弯曲(<1/1000L)。

  (3)管桩强度等级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并且要达到龄期。

  (4)管桩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以防不均匀沉降造成损桩,并采取可靠的防滚、防滑措施。

  (5)管桩现场堆放不得超过3层。

  1.5管桩桩位的测量定位。

  1.5.1管桩桩位的定位工作,宜采用经纬仪及钢尺进行,其桩位的放样误差,对单排桩≤10mm。

  1.5.2管桩桩位,应在施工图中对其逐一编号,做到不重号,不漏号。

  1.5.3管桩桩位经测量定位后,应按设计图进行校核,要求对桩位的测量要进行旁站监督。先由施工单位自检,专业工程师可联合监理对测量定位成果进行复核确认。

  2、质量控制点:

  质量控制点控制等级控制内容

  管桩质量出厂合格证、外观、检测证明

  桩位桩位坐标、间距

  静压贯入度检查静压施工记录、抽查静压设备油压表数据、

  管桩偏移桩位图放线验收;静压时复查桩位

  管桩垂直度静压过程中抽检立桩垂直度

  3、施工程序

  测量定位→桩机就位→复核桩位→吊桩插桩→桩身对中调直→静压沉桩→接桩→再静压沉桩→送桩→终止压桩→桩质量检验→切割桩头→焊接钢筋帽、填充管桩内混凝土。

  4、 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4.1管桩的检查及堆放:管桩进场时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并对桩身的外观质量进行全数检查。管桩堆放不得超过3层,应堆放在坚实、平整的场地上,并采取可靠的防滚、防滑措施。

  4.2测量定位:由专职测量人员测定标出场地内的桩位,施工轴线必须严格按设计坐标点引侧,并经多次复核后确认,施工现场轴线控制点位置应设在不受打桩作业影响的地方,并保护。

  根据设计的桩位图,按施工顺序将桩逐一编号,依桩号对应的轴线,按尺寸要求施放桩位,并设置样桩,供桩机就位定位。

  桩位桩放样允许误差控制在1cm以内,设置的样桩应打入与地平,周围撒上白灰或灰水以便查找,并在打桩前进行复核。

  施工区附近设4个以上不受打桩影响的水准点,以便控制送桩时桩顶标高,每根桩送桩后均须作标高记录。

  开工前会同监理单位、复核样桩,同时办理隐检签证手续。

  4.3吊装定位。

  吊装过程中,吊点或吊装不合理。容易造成桩身出现裂缝,这些裂缝在打桩过程中,由于反复受到打桩压应力的作用,极容易使其增大,而至损坏桩身,同时又不容易发现,地下水不断地从裂缝中渗进桩身,这将加速桩内的预应力钢筋锈蚀,使预应力钢筋断裂、混凝土预应压力丧失,降低管桩的承载能力并影响管桩的正常使用寿命。在本工程中要求在吊装过程中就要很小心,动作要轻、慢;同还要尽量避免管桩在起吊移动时与其它物体发生碰撞,尤其是剧烈碰撞。

  4.3.1吊装时用索具绑住桩身上部L/5处,吊车顺起吊管桩,插入桩机夹具中,夹紧夹具。

  4.3.2夹桩器夹持力大小的控制十分关键。通过调整夹桩液压油缸的压力来获得合适的夹桩力(一般夹持力为压桩力的0.8倍)以避免因夹持力过大夹碎管桩或过小使夹桩器产生滑动。

  4.4压

桩:在正式压桩前应进行试压桩,以利于初步确定承载力的特征值。试桩数量按照设计及验收规范确定。试压桩的规格、长度及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施压方法及施压条件应与工程桩一致;

  压桩线路的选定:施工时随着入桩数的增多,各层地质构造土体密度随之增高,土体与桩身表面间的摩擦阻力也相应增大,压桩所需的压力也在增大。为使压桩中各桩的压力阻力基本接近,入桩线路应选择单向行进,不能从两侧往中间进行,这样地基土在入桩挤密过程中,土体可自由向外扩张,避免地基土上溢使地表升高,又不致因土的挤压而造成部分桩身倾斜,保证了群桩的工作基本均匀并符合设计值。

  4.4.1压桩顺序,应遵循减少挤土效应,避免管桩偏位的原则。对于场地地层中局部含砂、碎石、卵石时,宜先对该区域进行压桩;若持力层埋深或桩的人土深度差别较大时,宜先施压长桩后施压短桩;根据桩的入土深度,宜先长后短、先高后低;若桩较密集,且距建筑物较远,场地开阔时,宜从中间向四周进行;若桩较密集,场地狭长,两端距建筑物较远时,宜从中间向两端进行;若桩较密集,且一侧靠近建筑物时,宜从相邻建筑物的一侧开始,由近向远进行;

  4.4.2管桩压入前要准确定位、对中,在压桩过程中,宜用经纬仪和吊线锤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监控桩的垂直度,其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0.5%。应督促施工方测量人员对压桩进行全程监控测量,并随时对桩身进行调整、校正。

  4.4.3合理调配管节长度,尽量避免接桩时桩尖处于或接近硬持力层。每根桩的管桩接头数不宜超过4个;同一承台桩的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

  4.4.4在压桩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压桩压力、压入深度,当压力表读数突然上升或下降时,应停机对照地质资料进行分析,查明是否碰到障碍物或产生断桩等情况。如设计中对压桩压力有要求时,其偏差应在±5%以内。

  4.4.5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暂停压桩,并及时与设计、监理等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1)压力值突然下降,沉降量突然增大;

  (2)桩身混凝土剥落、破碎;

  (3)桩身突然倾斜、跑位,桩周涌水;

  (4)地面明显隆起,邻桩上浮或位移过大;

  (5) 按设计图要求的桩长压桩,压桩力未达到设计值;

  (6)单桩承载力已满足设计值,压桩长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4.5接桩。

  接桩是控制桩的管桩质量的一个关键点。接桩出现了问题,将导至在做低应变检测时的声波反谢时在接桩的位置不能使反谢波有效通过,而至检测到桩在该位置断裂。

  4.5.1接桩时上下节桩段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应大于5mm。

  4.5.2管桩对接前,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清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

  4.5.3为保证接桩的焊接质量,电焊条宜用E4320或E4316,应具有出厂合格证。电焊工应持证上岗,方可操作。施焊时,宜先在坡口周边先行对称点焊4~6点,再分层施焊,施焊宜由两个焊工对称进行。

  4.5.4焊接层数不得小于3层,内层焊渣必须清理干净后方可在外层施焊。焊缝应饱满连续,焊接部分不得有咬边、焊瘤、夹渣、气孔、裂缝、漏焊等外观缺陷,焊缝加强层宽度及高度均应大于2mm。

  4.5.5应尽可能缩小接桩时间,焊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方可继续压桩,自然冷却时间应>8min。焊接接桩应按隐蔽工程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并书面签认隐蔽工程验收单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的施工。

  4.5.6终压。

  4.5.6.1其终压的技术参数一般采用双控,根据设计要求,采用以标高控制为主、送桩压力控制为辅。应视设计要求和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

  4.5.6.2终压后的桩顶标高,应用水准仪认真控制,其偏差为±50mm。

  4.5.6.3要求对整个压桩接桩过程进行旁站,随时检查复核施工过程中是否出现质量偏差、异常等,关注压入深度及压力表读数,特别是终压时压力值,并及时做好现场真实的压桩记录。

  压桩过程认真做好记录,主要记录参数为:沉桩时每2米压桩力,送桩时到设计深度时的最终压桩力,桩的垂直度、平面偏位,中间验收记录,桩位复核尺寸,桩标高,焊缝情况,桩的外型尺寸,弯曲度,桩顶平整度等。

  4.5.7控制打桩应力

  在打桩过程中,管桩在高能量桩锤的反复作用下冲击作用下,桩顶、桩身和桩尖都会产生打桩应力,应力的蜂值波动较大,很可能会超过桩静态极限的允许应力,使顶混凝土破坏、桩身出现裂缝、桩尖开裂,这不仅会使打桩中断,甚至还会危及桩的完整性,严重影响桩的承载力和耐久性。虽然打桩的应力产生是无法避免的,但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却是有可能也是必要的。因此在本工程中采用以下方法来控制:

  4.5.7.1在桩的端部设置120mm厚的橡胶桩垫。采用适当的桩垫是减少打桩应力最有效方法,研究表明,冲击力和垫层厚度成反比,垫层越少冲击力越大。桩垫的作用是调节冲击力,保护桩头。

  4.5.7.2选择合理的桩锤。因桩机匹配的原因,很多时桩锤过大或过小,过大的桩锤会产生过高的打桩应力,桩头容易被打碎,而且还会导致过大的最后贯入度;桩锤过小则会影响正常的沉桩速度,势必要增加桩锤的冲程,这就同样会产生过高的打桩应力以及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4.6截桩。如果桩头高出地面一段距离,而压桩荷载已达到规定压桩值时则要截桩。由于压桩机行走方面的要求,所有高出地面的桩头都必须截断掉。截桩应采用专用截桩锯截桩,严禁用大锤横向敲打、冲撞,严禁利用压桩机行走推力强行将桩扳断。

  4.7桩头填芯

  桩与上部结构的连接主要通过桩的承台,如何保证桩与承台的连接达到要求,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在施工时首先清除桩头和桩心内的残留物,目的是保证混凝土的粘结,并用钢钎或震动棒震实。桩头填芯砼的强度等级应满足规范要求和设计要求。

  4.8竣工验收

  压桩工程交工验收后及时整理好完整的技术资料4套,以备核查及提交归档,主要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测量放样定位记录;

  试桩记录;

  工程桩压桩记录;

  桩位偏差明细表;

  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管桩出厂合格证及管桩技术性能资料;

  桩位竣工平面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