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对小区绿化景观规划一点看法

7938

  对小区绿化景观规划的一点看法

  以下是我从业的一点体会不知是不是合理,仅供大家参考。

  一、在小区的设计上最好留有一块宽敞的广场人们可以在上面跳舞、打球、做游戏,周边种有乔木树给人留下绿荫,给小区一个集中的活动场所。方便小区内居民的活动,不用再出远门去广场和公园健身了。

  二、在种植的种类上要突出一种方能成名,如武汉大学的樱花(多品种)、南京莫愁湖的海棠,一个有品位小区的美要在某一阶段力压群雄,方能胜出。试想,中国的大学不止武汉大学一家,为何仅仅武汉大学名扬国内呢,别的大学绿化投入的说不定比武大还多,为何到现在还默默无闻呢?就是没有靓点,在植物的选择上杂乱无章。

  三、小区的绿化以满足使用功能为第一要务。在停车位、人行道边一定要种植乔木,夏天可以遮阴对人、车、环境都有很大的益处。在靠近住宅处的绿化要以生长慢的植物为主,紫薇类的就比较好,花期长、树形不错、生长慢,主要考虑别影响了居民的采光,或者种植点球类的常绿植物。

  四、小区要是比较大最好有一块类似沼泽地的低洼地(投入的费用最少)进行雨水的收集,冬天下雪也不用外运直接扔进去就行。留一块自然的生态地,听虫鸣蛙叫声,给人以亲近自然地机会,让忙碌的灵魂得以放松。还可以调节小气候改善居住环境。去过成都浣花溪公园的一定深有体会,浣花溪公园就是个湿地公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湿地的生态环境未进行人为的改造,周边住户的生活品质很高。

  五、树的品种选择非名贵即好,要选择适合地域性的或本地的品种,既是对本地物种的一个保护也是本地地域文化的一个传承。如在北方大面积种植常绿植物,试想冬天满树的绿叶遮盖了所有的阳光,还有人喜欢站在树下冻的瑟瑟发抖吗?若是北方树木,冬天叶落,走在树下斑驳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充满了惬意。春天看树的萌芽给人以希望、活力、干劲。北方人还是喜欢北方的树木。

  六、对于植物的选择布局上,要有层次感和时间感,要体现着现在也要面向未来,速生与长寿合理搭配,速生给人以速度、力量,长寿给人以沉着、大度。乔木的规格最好胸径在10-15cm之间,既减少育苗的过程也降低了成本的支出,又能快速的长出效果。

  七、对于花卉的选择,最好选择无毒的、易管理的,这是一个生活小区,在选择上要有所取舍,最好做到三季有花,花香满院,丰富人们的视觉,精神气爽。

  八、现在所谓的高档小区,门口都种上名贵大树,我看这未必就是真好,一棵大树既是一部史尤其是名贵树,一个人只有看着树由小变大这个漫长的过程才会有感情,名贵树一般长的都比较慢,移植起来不容易成活,就是成活了长势也不好,就像一个做过大手术的病人,需要一个长期的疗养过程,所以说风险特别大,成本也就很高了。这无形中增加了小区的投入,也未必出现预想的效果。小区可以种植一下小规格的长寿树,让人们去见证这个过程,试想爷爷带着孙子在树下玩耍,等孙子长大做成了爷爷再带着孙子,面对这棵树,就有了幸福的回忆,这棵树就承载着他们的幸福(回忆的幸福来源于睹物的感受),当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小区也就成为了上流名贵小区。

  九、小品位置的摆放,以满足使用功能为主,兼顾美感,宜集中布置,最好是靠近广场,集中布置就会降低成本,也会体现小区的靓点,带动小区的人气,使小区充满了活力。

  十、我特别反对景观喷泉的设置,我去过好多小区,景观喷泉本来是一个靓点,结果变成一败笔。开盘时、小区交房时喷泉随音乐舞蹈,甚是好看,往往这是昙花一现。过一段时间在进去,要不是一池臭水,要不就是脏乎乎的,就像开膛破肚一样,设施到处乱放。要是设计了就要使用就要维护,假如后期不维护还是不设计为最好。

  十一、现下中国式别墅,留一块空地种上白菜、豆角或者别的果木树。这是从农村出来的人实用主义强烈,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就喜欢种点东西,他感觉这样才是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而现今中国大多数居住别墅的人还是20年前和土地有过亲密接触。中国的城镇化太快,导致社会分层严重,社会上层也与其自身的素质不搭调。像北戴河、庐山等地的别墅才算是别墅,里面是设计合理、布局讲究、园林风格各异、里面充满了艺术和生活的味道,这样的别墅住着是一种享受、看着是一份心情。

篇2:园林景观规划中无障碍设计探讨

  园林景观规划中无障碍设计的探讨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共设施需要适应各种类型人群的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并取得了很大进展。70年代以来,日本吸取了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探索并提供便利的物质环境条件,提高这部分人的自立程度,使得他们的生活圈子大为扩展。我国自80年代起开始这方面的努力,颁布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50-88),发行了有关无障碍设施的通用图集(88J12),并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对一些公共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但一般只局限于部分医院、学校、图书馆、车站大厅等公共建筑或公用设施上,很少涉及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本文拟对园林中的无障碍设计问题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与同行切磋。

  1、园林中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园林中无障碍设计是福利社会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园林是公共设施,它是以植物、建筑、山石、水体及多种物质要素,经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提供大众游赏的公共设施。它同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行为模式联系十分密切。在城市园林化的进程中,园林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如何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适应各种类型游人的需要,体现对各类游人的关爱,创建一个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无障碍园林环境,是我们园林工作者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

  1.2老年人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

  老年人在生理上,体力弱,感官衰退、反应迟钝;在心理上,重人情、重世情、重乡情;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人交往,要求独立自主。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园路通行及使用公用设施的系列环节上。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一般都由主导变为辅助;由忙于工作无暇休息变为余暇时间大幅增加;由以社会工作环境为主变为以社区居住环境为主。这些变化又势必会对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出现孤独、失落、自卑和抑郁感。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走出居所,到园林中呼吸新鲜空气、淋浴阳光、锻炼身体、与人交流、愉悦身心并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活动。

  1.3园林中无障碍设计的可行性

  从现有的资料看,无障碍设计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更不妨碍总体设计布局,而且可以做到基本上不增加造价。眼下关键的问题在规划设计人员的无障碍意识,以及实施过程汇总细部构造的处理。因此,只要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初期能认真地考虑并重视,无需花费很多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消除游赏过程中给游人带来的不便及障碍。

  2、无障碍园林设计

  2.1无障碍园林空间的设计原则

  2.1.1无障碍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要以轮椅使用者和视觉残疾者为基准,积极创造适宜的园林空间,以提高他们在园林环境中的自立能力。

  2.1.2易识别性系指园林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即使感觉到了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因此,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空间层次和个性创造,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形象的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示意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等,来提高园林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2.1.3易达性系指园林游赏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老年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园林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为此,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园林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

  2.1.4可交往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愿意接近自然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后,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急噪烦闷。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2.2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园林中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细部构造,做细致入微的考虑。

  2.2.1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cm以上,有高差时,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牌匾,其字迹要做到弱视者可以看清,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最好能设置盲文。

  2.2.2园路路面要防滑,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应在2cm以下。路宽应在135cm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要十分重视盲道运用的诱导标志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不能通过的路,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对于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外,还须加设护拦,护拦扶手上最好应注有盲文说明。

  2.2.3坡道和台阶坡道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重要,最好与台阶并设,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条件所限时,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cm时,应每隔10cm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台阶踏面宽应在30cm~35cm,级高应在10cm~16cm,幅宽至少在90cm以上,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

  2.2.4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而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

  总之,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所考虑的涉及面很广,这里因篇幅所限,不一一枚举。

  2.3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

  老年人对绿地、庭园的需求欲望比一般人强烈得多。园林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健康恢复。因此,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首先要坚持以绿为主,植物造景的原则,即除了必要的

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外,其余均应绿化覆盖。充分利用垂直绿化来扩大绿色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园林景观;地形要尽可能平坦或缓起缓伏;植物要适地适树,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碍。要选用一些易于管理、少虫害、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作为园林骨干树种。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孤植、对植、群植和坛植等手法,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灌、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互相映衬的关系。提倡多植乔木,适当配置花色鲜艳、季相明显的花灌木和色叶树木,要讲究植物群落结构的层次变化,注意营造出一丛丛、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群体效果,种植芳香植物,积极招引益虫和鸟类,使所至之处鸟语花香,洋溢出生命的活力。

  3、结束语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园林无障碍设计势必会成为城市建设的新课题。它要求园林规划和建设者应考虑这部分人的特殊需要,并贯穿于园林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同时,也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篇3:人工湿地引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人工湿地引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日前,由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首席设计师俞孔坚主持设计的方案,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国际公开竞标中获第一名并中标。方案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充分发挥了人工湿地的特点和应用。

  为了满足高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环境要求的规划方案,俞孔坚经过深入研究探讨,将人工湿地概念引入规划,不仅对于提高规划质量和个性,而且对于改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总体环境质量都有一定的价值。湿地生态系统的引入同时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态观念,提倡节约资源、重复利用资源,尊重自然的新的生活观念。

  俞孔坚说,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一个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孳生地,也是若干原材料和能源的地矿资源。

  北京市区现有湖泊26个,总面积约600公顷,目前,这些湖泊多数已成为广大市民休息、游览、开展水上活动场所,有些还还是国内、国际著名旅游景点。此外,在北京周围,曾经还存在大量低地沼泽和稻田。这些河流、湖泊、沼泽和稻田,都属于湿地的范畴,它们对于改善北京总体环境质量发挥的十分关键的作用,而这一作用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历史上海淀中关村的西北就是北京湖泊、沼泽最发育的地方。这里最有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和圆明园或临湖而建,或就建在湖沼低丘之上。

  “人工湿地概念是,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俞教授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人工湿地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具有各种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二是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芦苇等;三是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四是无脊椎或脊椎动物;五是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湿地植物在湿地系统中具有三个间接的重要作用:一是显著增加微生物的附着(植物的根、茎、叶);二是湿地植物可将大气氧传输至根部,使根在厌氧环境中生长;三是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

  俞孔坚称,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特点是: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可产生效益,如水产、畜产、造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娱乐和教育。不足之处是:占地面积大;不精确的设计运行参数;生物和水力复杂性及对重要工艺动力学理解的缺乏;易受病虫害影响。人工湿地不仅可以用于城市和各种工业废水的二级处理,还可用于高级处理的精处理和对农田径流的处理,在有些情况下,人工湿地可能是唯一的适用技术。

  在俞教授的笔下,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规划有四大鲜明特色,包括:提出可持续湿地环境的营造模式、功能建筑群与环境的交融、流通网络的设计和边界的营造。该方案是将生命科学园作为一个生命细胞来设计的,湿地系统的设计是本方案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关村生命高科技园规划大胆引入湿地的概念进行空间布局和绿地系统规划。以湿地为主体的绿地系统是全园的环境基质,也是高科技园区所需要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所在。

  俞孔坚说,湿地生态系统的成败关键是水。规划的园区水系统包括6部分:(1)园区内各建筑组团产生的生活和实验室污水收集系统,位于地下;(2)位于园区西北的生活污水污水处理温室,收集的污水在这里进行2级处理;(3)环绕园区的线状湿地系统,经过初步处理的污水缓慢绕园一周后成为干净水源进入;(4)以湖泊水面、挺水植物群落为主的中央湿地;(5)屋顶和园内绿地在降雨情况下形成的径流直接进入湿地系统,在绿地需要灌溉季节,可以直接从湿地系统取水;(6)园区和外界的水交换系统,建园初期,中央湿地系统土壤渗漏量大,需要从园区外引进一定数量水用于维护湿地和绿地系统,冬季湿地生物活动低,处理的污水数量减少,需要向园区外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输出一定数量的污水。

  事实上,通过收集园内产生的生活废水和利用降雨,可以基本保持园内水量平衡。建园初期,由于湿地的湖、沟土壤渗漏较大,实际水量平衡偏差可能会比较大。为了减少渗漏,可以考虑用黏土等处理湖、沟底部。经过多年自然淤塞,土壤渗漏将逐渐降低并稳定在一定水平,通过园区湿地处理后节余一定数量的干净水是完全可能的。

  谈到人工湿地系统在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时,俞孔坚说,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形成了内部良好的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视觉景观优异、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在处理了污水的同时,种草养鱼,又可以用鲜花绿叶装饰环境,把清水活鱼还给自然,节约资源,是人类与水生生物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有利于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尤其在中小城市和乡村缺少具有一定操作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人员地条件下使用,十分技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