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

3961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

  1.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周围往往是城市级的生活性和交通性主干道或次干道,这些道路起着联系城市各主要功能区与居住区的作用。居住区与外围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以保证有良好的内外联系。当居住区级或居住小区级道路在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口时,其出口间距应在150米以上。

  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应尽可能采用正交,以简化路口的交通组织。当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交角超出规定时,可在居住区道路的出口路段增设平曲线变道来满足要求。在山区或用地有限制地区,才允许出现交角小于75°的交叉口,但必须对路口作必要的处理。此外,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以及利于治安保卫。

  4.为了体现居住区规划设计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及考虑当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包括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老年人活动站及老年公寓等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以满足轮椅车和盲人的出行需要。

  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尽端应设回车场地,用地有条件时最好按不同的回车方式安排相应规模的回车场,如图3-43所示。

  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自行车推行车道。

  7.在多雪地区,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面积,区内道路可酌情放宽;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以道路本身技术设计要求而言,抗震设计设防基本烈度起点为八度;对于地基为软性土层、可液化土层或易发生滑坡的地区,道路抗震设计起点烈度为七度。

  8.居住区内宜考虑居民小汽车及单位通勤车的停放问题,以适应城市居住区内机动车辆日益增多的情况。

  9.居住区内道路的纵坡应符合居住区(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见表3-14。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纵坡控制指标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纵坡控制指标要求控制。

  居住区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距离居住区内道路边缘建筑物、构筑物要保持一定距离,主要是考虑在建筑底层开窗开门和行人出入时不影响道路的通行及一旦楼上掉下物品也不影响行人和车辆的安全,且有利于安排地下管线、地面绿化及减少对底层住户的视线干扰等。对有出入口的一面要保持较宽的间距,为的是在人进出建筑物时可以有个缓冲的地方,并可在门口临时停放车辆以保障道路的正常交通,具体规定见表3-15。

篇2:居住区道路绿地规划设计

  居住区道路绿地规划设计

  1.道路绿化的工程要求。

  在道路两旁进行绿化设计时,要充分了解街道的人、车流量、道路的宽度和结构、道旁的地质和土壤情况、电杆灯柱、架空线路、地下管道及电缆埋设物等情况,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选择绿化树种、配置方式和株行距,树干高度,绿带宽度及苗木大小等。应避免行道树和杆线在横断面上处于同一位置,要设法选择合适的树种,以减小树枝与电线相互干扰的矛盾,种在电线下的树应是耐修剪、容易整形的树种。绿带宽度视路幅的宽度而定,一般每侧1.5~4.5米,绿带长度以50~100米为宜,过短时易引起行人及非机动车穿越道路。

  2.树木株行距的确定。

  株行距要根据树冠及苗木树龄的大小来确定。要考虑树木生长的速度,一般在道路上种植的树木30~50年后就需要更新,壮龄期只有10一20年。要考虑市容、市貌等因素,在一些重要建筑前不宜遮挡过多,株距应加大,或不种行道树,以显示出建筑的全貌。此外,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初始期以较小的株距种植,几年后间移,作为培养大规格苗木的措施,以节约用地。

  3.人行道绿化带种植形式。

  (1)落叶乔木与常绿绿篱结合。用侧柏绿篱将车行道及人行道隔离开,以减少灰尘及汽车尾气对行人的侵害,又防止行人随意横穿街道。

  (2)以常绿树为主,种植常绿乔木及常绿绿篱,并点缀各种开花灌木,艺术效果较好,由于常绿树生长缓慢,初期遮荫效果差,故可在常绿树之间种植窄树冠的落叶乔木。

  (3)以落叶乔木及灌木为主。在一些次要道路上采用以落叶树为主的种植较为经济,但冬季景观较差,可用常绿树点缀在视线集中的重要地段。

  (4)草地和花卉。只种植草皮和花卉,艺术效果好,特别适宜于绿化带下管线多,有地下构筑物,土层薄不宜栽植乔、灌木的情况。

  (5)带状自然式种植。树木三五成丛,高低错落地布置在车行道两侧,需要有较好的施工和养护条件,并有一定规格的绿化材料。

  (6)块状自然式种植。由大小不同的几何绿地块组成人行道绿化带,绿地块间布置休息广场、花坛;绿地块按自然式种植,用草地衬托观赏树。

  4.行道树种植带宽度。低灌丛宽为0.8米,中灌丛宽1.0米,高灌丛宽1.2米,单行乔木宽度为1.25一2.0米,双行乔木平列时宽度2.5~5.0米,并列时2.0~4.0米,草坡与花丛1.0~1.5米。

篇3:山区和丘陵地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原则

  山区和丘陵地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原则

  在山区、丘陵区等地形起伏较大的居民区道路系统的规划要密切注意结合地形,这样才能达到合理、安全、经济的综合效益。

  首先,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由于人行道的适用纵坡范围与车行道是不一样的,在地势起伏大的情况下,人行道可以更容易随坡就势,如与车行道分设,就能更便捷和减少道路工程的土石方量;其次,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山区、丘陵区的道路一般要求顺等高线设置,所以,道路网的格式与平原地区是大不一样的,道路用地面积也会因之适当增加,一般指标可按照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中的高限值选用;第三,主要道路宜平缓,因为主要道路通行的车辆和行人较多,交通量较大,所以纵坡应尽可能小些,而次要道路等级较低,为减少土石方量,可以在允许的纵坡范围内取较大的控制值,道路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由于在山区或丘陵区修建道路工程量较大,道路宽度和控制红线的宽度,可采用居住区道路分级中规定的道路红线宽度的下限值。但如要设置排水边沟,则必然会加宽道路用地,增加的这部分宽度一般不属于道路分级中所规定的道路宽度控制值范围内。设置会车避让路面和排水沟的具体要求,可参见有关的技术规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