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丑陋中国人》读后感3

7940

  《丑陋的中国人》的读后感3

  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一直在探求着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中国为何会落后于西方?知识分子们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自军事到经济,自经济到政治,自政治到文化,可谓从坚船利炮研究到了女人的小脚。结果他们找出了许多的答案,有说是军事上落后的,有说是专制制度阻碍的,有说是自然经济的抵制,也有的人认为罪魁祸首是中国人自己,中国的落后是源自于中国人的落后。总结而言就是这么三个字:国民性。

  将中国的落后归结到国民性上的知识分子,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鲁迅,另一个就是柏杨。而柏杨最为著名的则是他那本著名的《丑陋的中国人》。此书的中心思想从书名便可知一二:中国人是丑陋的。而如果要进入到现代文明,中国人必须掘弃其丑陋的国民性。

  诚然,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是有着其独特的性格即其国民性的。中国人自然也无法例外,中国人自然也有着其独特的国民性,而这种国民性当中自然也有丑陋的部分,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人的确是丑陋的。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在有着其独特的性格的同时,相似地,也有着与其他民族相似的性格,也就是说,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人性。同样地,中国人也不能例外。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常常会用判断性的语句说道:中国人是怎样怎样的。例如中国人是崇古的。中国人是虚伪的,是爱面子的。中国人是懦弱的。然而,其实这里的中国人三个字其实是可以换成其它字的。中国人自然是崇古的。但难道只有中国人是崇古的吗?难道日本人、阿拉伯人们不是崇古的吗?就连据说最不把祖先当回事的美国人,不也是无论左派右派都言必称《独立宣言》、建国先贤吗?同样地,虚伪的,是爱面子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是全人类;懦弱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是全人类。丑陋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是全人类。

  与许多相似的批判者一样,柏杨先生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并不是出于理性的认知,而纯粹是一种感性的情绪感染。即所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柏杨先生看到了一个个的个案,在其中看到了中国人的丑陋,于是就事论事,批判其中中国人的丑陋之处,这是正确的。然而,看书的人看着看着会渐渐地感觉吊诡起来,因为到了后来,柏杨先生的逻辑竟渐渐地变成了为了证明中国人的丑陋而找出一个个的个案来予以佐证,即所谓的从结论出发,这就难免失于偏颇了,因而也就将许多的人性的丑陋当成了国民性的丑陋。同时,由个案出发的论证,往往就将特殊当成了一般,将一个丑陋的中国人当成是全体中国人一律丑陋的证据。于是也就出现了上面所提及的将人性与国民性混淆的问题。

  对香港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实还不过是在二三十年前,香港还是一个腐败横行,吏治败坏,警察公然在大街上收取保护费的地方。当时也有许多人痛心疾首地说这是由于中国人的国民性导致的,这是由于民族劣根性导致的,必须经过长年的努力改造香港人的国民性才能改善这种状况。然而,在二三十年以后的今天,香港却在一系列政治改革、行政改革而非国民性改造以后成为了全亚洲最为清廉、行政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而香港警察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有礼貌最有纪律的治安部队。如今的中国也有着许多与二三十年前的香港所相似的地方,都有着极其严重的腐败,也有着许许多多将腐败的根结归结为国民性的人。什么问题都往国民性上推是一种十分便利的方法,因为表面上看来,任何问题都是与国民有关的,因而任何问题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归结到国民性上。所以说,国民性其实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而一旦将问题装到了国民性当中,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一个:改造国民性。如何改造呢?写文章批判国民性,如此而已。何时改造完毕呢?遥遥无期。于是也就不是批判者所需要担心的了。然而,这种动不动就将问题往国民性上推的做法,恰恰却最为腐败者、专制制度、专制政权所青睐。这是国民性的问题,那也是国民性的问题,全都是国民性的问题,于是大家都埋头批判那难以动摇的国民性,结果就不会有人来追究腐败者、专制制度、专制政权的责任了。既然是国民性导致了腐败,那么腐败出现在这样的国民中也就再合理不过了,那么这样腐败的政权来治理造就了这种腐败的国民岂不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然而我们从香港的例子可以看出,国民性并非腐败的症结所在。国民性也许会加深腐败,但绝非腐败的根源。问题并不是出在国民性上,而是出在专制制度上,或者更深层次地说,出在人性上。因而,与其埋头批判国民性,还不如抬头建立一种基于人性而遏制那丑陋的人类本能的规章制度来得实际。

  事实上,这种对于国民性的批判,从来都是做无用功。或者说,任何改善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尝试都必将以失败告终。这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不会因为看了一篇批判国民性的文章而从此洗心革面掘弃自己的自私与虚伪,他们只会以这种自私与虚伪的普遍性为理由更加理直气壮地自私与虚伪下去。就像如今每年都会有的该不该过洋节的争论一样,无论他们争得怎样的面红耳赤,无论他们争论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到头来该过的还是要过,人们不感冒的他们怎么推广也没用。鲁迅与柏杨的书已经出了这么多年,中国人却还是如他们所言的那么丑陋,鲁迅的文章选入小学课本中学课本的一篇又一篇,小学生中学生们也不会因此而掘弃他们丑陋的国民性。五讲四美讲了几年就讲不下去了,八荣八耻……(以下内容涉及色情,出于保护青少年的考虑予以屏蔽)。

  个人认为,这种对国民性的批判,其实往往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思维。冯骥才先生在此书的序言中说“丑陋的中国人”是一个“充满自责与自警”的题目,我对此难以认同。我认为,当批判者们讲到“丑陋的中国人”的时候,往往是把自己自绝于中国人以外的。当他们说中国人是自私、虚伪、好面子的时候,他们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是自私、虚伪、好面子的。而他们也往往认为必须要去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自然而然地,这个沉重而艰巨的任务也就落到了他们的肩上。这样的责任感十分可贵而值得我们真挚的尊重,然而这样的责任感却同时带有一种致命的自负:他们认为他们可以改造一个民族的性格。但事实却是残酷的:他们不能。于是他们就陷入到了与西西弗斯相似的处境当中:西西弗斯总有搬不完的石头,而他们也有着永远都批判不完的国民性。而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却未曾因此而改变。

篇2:《丑陋中国人》读后感3

  《丑陋的中国人》的读后感3

  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一直在探求着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中国为何会落后于西方?知识分子们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自军事到经济,自经济到政治,自政治到文化,可谓从坚船利炮研究到了女人的小脚。结果他们找出了许多的答案,有说是军事上落后的,有说是专制制度阻碍的,有说是自然经济的抵制,也有的人认为罪魁祸首是中国人自己,中国的落后是源自于中国人的落后。总结而言就是这么三个字:国民性。

  将中国的落后归结到国民性上的知识分子,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鲁迅,另一个就是柏杨。而柏杨最为著名的则是他那本著名的《丑陋的中国人》。此书的中心思想从书名便可知一二:中国人是丑陋的。而如果要进入到现代文明,中国人必须掘弃其丑陋的国民性。

  诚然,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是有着其独特的性格即其国民性的。中国人自然也无法例外,中国人自然也有着其独特的国民性,而这种国民性当中自然也有丑陋的部分,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人的确是丑陋的。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在有着其独特的性格的同时,相似地,也有着与其他民族相似的性格,也就是说,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人性。同样地,中国人也不能例外。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常常会用判断性的语句说道:中国人是怎样怎样的。例如中国人是崇古的。中国人是虚伪的,是爱面子的。中国人是懦弱的。然而,其实这里的中国人三个字其实是可以换成其它字的。中国人自然是崇古的。但难道只有中国人是崇古的吗?难道日本人、阿拉伯人们不是崇古的吗?就连据说最不把祖先当回事的美国人,不也是无论左派右派都言必称《独立宣言》、建国先贤吗?同样地,虚伪的,是爱面子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是全人类;懦弱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是全人类。丑陋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是全人类。

  与许多相似的批判者一样,柏杨先生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并不是出于理性的认知,而纯粹是一种感性的情绪感染。即所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柏杨先生看到了一个个的个案,在其中看到了中国人的丑陋,于是就事论事,批判其中中国人的丑陋之处,这是正确的。然而,看书的人看着看着会渐渐地感觉吊诡起来,因为到了后来,柏杨先生的逻辑竟渐渐地变成了为了证明中国人的丑陋而找出一个个的个案来予以佐证,即所谓的从结论出发,这就难免失于偏颇了,因而也就将许多的人性的丑陋当成了国民性的丑陋。同时,由个案出发的论证,往往就将特殊当成了一般,将一个丑陋的中国人当成是全体中国人一律丑陋的证据。于是也就出现了上面所提及的将人性与国民性混淆的问题。

  对香港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实还不过是在二三十年前,香港还是一个腐败横行,吏治败坏,警察公然在大街上收取保护费的地方。当时也有许多人痛心疾首地说这是由于中国人的国民性导致的,这是由于民族劣根性导致的,必须经过长年的努力改造香港人的国民性才能改善这种状况。然而,在二三十年以后的今天,香港却在一系列政治改革、行政改革而非国民性改造以后成为了全亚洲最为清廉、行政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而香港警察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有礼貌最有纪律的治安部队。如今的中国也有着许多与二三十年前的香港所相似的地方,都有着极其严重的腐败,也有着许许多多将腐败的根结归结为国民性的人。什么问题都往国民性上推是一种十分便利的方法,因为表面上看来,任何问题都是与国民有关的,因而任何问题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归结到国民性上。所以说,国民性其实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而一旦将问题装到了国民性当中,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一个:改造国民性。如何改造呢?写文章批判国民性,如此而已。何时改造完毕呢?遥遥无期。于是也就不是批判者所需要担心的了。然而,这种动不动就将问题往国民性上推的做法,恰恰却最为腐败者、专制制度、专制政权所青睐。这是国民性的问题,那也是国民性的问题,全都是国民性的问题,于是大家都埋头批判那难以动摇的国民性,结果就不会有人来追究腐败者、专制制度、专制政权的责任了。既然是国民性导致了腐败,那么腐败出现在这样的国民中也就再合理不过了,那么这样腐败的政权来治理造就了这种腐败的国民岂不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然而我们从香港的例子可以看出,国民性并非腐败的症结所在。国民性也许会加深腐败,但绝非腐败的根源。问题并不是出在国民性上,而是出在专制制度上,或者更深层次地说,出在人性上。因而,与其埋头批判国民性,还不如抬头建立一种基于人性而遏制那丑陋的人类本能的规章制度来得实际。

  事实上,这种对于国民性的批判,从来都是做无用功。或者说,任何改善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尝试都必将以失败告终。这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不会因为看了一篇批判国民性的文章而从此洗心革面掘弃自己的自私与虚伪,他们只会以这种自私与虚伪的普遍性为理由更加理直气壮地自私与虚伪下去。就像如今每年都会有的该不该过洋节的争论一样,无论他们争得怎样的面红耳赤,无论他们争论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到头来该过的还是要过,人们不感冒的他们怎么推广也没用。鲁迅与柏杨的书已经出了这么多年,中国人却还是如他们所言的那么丑陋,鲁迅的文章选入小学课本中学课本的一篇又一篇,小学生中学生们也不会因此而掘弃他们丑陋的国民性。五讲四美讲了几年就讲不下去了,八荣八耻……(以下内容涉及色情,出于保护青少年的考虑予以屏蔽)。

  个人认为,这种对国民性的批判,其实往往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思维。冯骥才先生在此书的序言中说“丑陋的中国人”是一个“充满自责与自警”的题目,我对此难以认同。我认为,当批判者们讲到“丑陋的中国人”的时候,往往是把自己自绝于中国人以外的。当他们说中国人是自私、虚伪、好面子的时候,他们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是自私、虚伪、好面子的。而他们也往往认为必须要去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自然而然地,这个沉重而艰巨的任务也就落到了他们的肩上。这样的责任感十分可贵而值得我们真挚的尊重,然而这样的责任感却同时带有一种致命的自负:他们认为他们可以改造一个民族的性格。但事实却是残酷的:他们不能。于是他们就陷入到了与西西弗斯相似的处境当中:西西弗斯总有搬不完的石头,而他们也有着永远都批判不完的国民性。而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却未曾因此而改变。

篇3:大学生创新创业读后感(1)

  创新创业读后感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已经是到了自己迈入社会创造价值的时候了,对于创业也真的不是一件遥远的事,大体看来其实创业也是很简单的。作为创业的第一步自然是要确定创业的方向,这是创业的关键,因此我们也就要发现商机,确定项目。接下来就是制定创新创业计划,而后就是去实践。

  那么,什么是“创新”呢?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时髦,许多机构都把它当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首先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就是创新。

  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由此可见,创新是可以学习的。

  在德鲁克的笔下,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悠久的大企业还是新开办的小企业,企业界还是非营利界和政府,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创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创新的原则和条件)。因此,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传授和学习的,只要照书中所总结的规则去操作,就可以学会如何成功地创新。这打破了以往创新给人的神秘感。

  商机是创业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练就一双发现商机的“火眼金睛”,在很多情况下对待商机的问题上大都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此有人说:商机=运气+等待。尽管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敏锐的商业触角、明察秋毫的选择及分析信息的本领是很难发现商机的端倪的。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头脑的人,创业者需要一颗市场意识的头脑。处处留心商机,是创业者应仔细考虑的问题。

  我们在寻找商机和选择项目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该商机或项目实际操作时,一定要奉行“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的战略,只有不断出奇、出新,生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经久不衰。

  创业无止境,创新无穷时。因此创业的商机还在于创新。要比创业就要比创新。比创新,就是要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高人一筹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法宝。民营企业家要继续保持先人一步的创新胆略,创新发展模式,以建设创新型、创造型企业为己任,把握大势,出新招、出绝招,推进观念、体制、技术、管理、文化创新,以创新的思路谋划新一轮企业发展战略,以创新的举措化解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中,做大做强企业。

  创新是需要不断培养。创新的想法出于想象,大研一在《创新者的思考

  发现创业与创意的源头》中讲到磨砺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先对自己所遇见的事或通过换位思考,考虑要是换作自己的话该怎么办,把自己摆在这个位置时进行彻底思考,并把思考过程中想到的东西都写在纸上。感触非常深的是他在书中提到,即使是在看广告的同时也要进行如此的思考,如果是我会这样拍吗?这样拍能达到效果吗?我会选这样的场景,选这个演员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细微观察的精神,其实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另还可以去不停地拜见能给我们强烈刺激的富有想象力的人,去拜见他们并聆听高论,去接受刺激,逼迫自己去思考。还可以使不断的自我否认。在思考和不断的自我否认中都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出现,这也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制定确实可行的计划,计划是做事情的一个向导,因此,想要创业成功就要制定成功的计划.肖建中在《边打工边创业》讲到创业计划书是整个创业过程的灵魂,在创业计划书中主要记载一切创业的内容,包括创业的类型、市场调查和分析、资金规划、阶段目标、财务估计、行销策略、可能风险评估、内部管理规划等。创业计划书犹如一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它可以帮助创业者记录许多创业的内容、创业的构想,能够帮助创业者规划成功的蓝图。

  接下来的便是实践,没有这一步所有都是纸上谈兵。实践当中需要个人具备一些独到的特征。

  首先,是欲望。

  “欲”,实际就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创业者的欲望与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欲望往往超出他们的现实,往往需要打破他们现在的立足点,打破眼前的樊笼,才能够实现。所以,创业者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

  我们说的创业者的欲望是不安分的,是高于现实的,需要掂起脚才能够得着,有的时候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因为欲望,而不甘心,而创业,而行动,而成功,这是大多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走过的共同道路。

  其次,是忍耐。成语里有一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还有一句“筚路蓝缕”,意思都是说创业不易。不易在哪里呢?首先是要忍受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因此,创业前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既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还要有承担失败的心理准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勇敢地面对所出现的一切情况。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都要学会忍耐,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同时,眼界也很重要。广博的见识,开阔的眼界,可以很有效地拉近自己与成功的距离,使创业活动少走弯路。敏感不是神经过敏。神经过敏的人,像琼瑶小说里的那些角色,可以当花瓶,可以做茶余饭后的消遣,惟独不适合创业。

  创业者的敏感,是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尤其是对商业机会的快速反应。

  另外,创业不是引“无源之水”,栽“无本之木”。每一个人创业,都必然有其凭依的条件,也就是其拥有的资源。创业者资源,可分为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两种。内部资源主要是创业者个人的能力,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及知识技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只不过这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属于个人罢了。创业者的家族资源也可以看作创业者内部资源的一部分。拥有一份良好的内部资源,对创业者个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创业者外部资源的创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人脉资源的创业,即创业者构建其人际网络或社会网络的能力。一个创业者如果不能在最短时间之内建立自己最广泛的人际网络,那他的创业一定会非常艰难,即使其初期能够依靠领先技术或者自身素质,比如吃苦耐劳或精打细算,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功,我们也可以断言他的事业一定做不大。除非他像比尔·盖茨,能开发出一个WINDOWS,前无古人,无可取代,只好由他独霸市场。

  创业是一个斗体力的活动,更是一个斗心力的活动。创业者的智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创业成败。尤其是在目前产品日益同质化,市场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创业者不但要能够守正,更要有能力出奇。

  再者,即是谋略,说白了就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创业者来说,智慧是不分等级的,它没有好坏、高明不高明的区别,只有好用不好用,适用不适用的问题。

  总之,一个人若想通过创新创业开出一番新天地,就一定要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品质。创新为源,创业必能成为滔滔大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