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读书心得体会

7411

  《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读书心得体会

  拿到习骅所著的《中国历史的教训》用三天的零碎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单位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列举了不少书目,其中作者与主席同姓,迅速了解了下作者。

  书*计24个小段文章,易读,可读,作者的借古论今,基本收放自如。选取的历史事件有众所周知,有不为大多数所了解的挖掘,体现了作者知识的深度,特别是站在忧国忧民的角度,体现了其不凡的思想高度和认识,真正体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另外,文笔通俗,娓娓道来,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正向思想读物。

  该书以“军机处的纪律”一文,作为《中国历史的教训》的开篇之作。军机处的纪律、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赵匡胤与官二代、庆亲王的作风问题、苏联政治笑话中的干群关系、高级干部的低级错误、御史的冤屈、吴江县令的从政环境......讲了24个“古今”的《中国历史的教训》,看起来在说故事,其实是在写时评。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叙,24个“古今”里既有清官能吏忠臣,又有贪官懒官巧官;既有守规矩识大体的普通党员,又有犯了低级错误的高级干部。“古今”里的人和事,有的伟岸得让人拍案叫绝,有的卑劣得让人不可思议,有的愚蠢得让人顿足捶胸,个个似曾相识、如在左右,不是成功的经验就是“历史的教训”。文中列举了雍正时期军机处的“三大纪律”:一是规定大家必须在凌晨五点之前到岗,并且保证今日事今日毕,不得拖拉;二是改变惯例,减少递送公文的层级,做到直接送达,保证了政令畅通;三是严格保密纪律和廉政制度,决不允许跑风漏气和以权谋私。“三大纪律”,概括起来就是“勤、速、密”。对于违纪者,以“严猛治国”著称的雍正只有一种态度:严惩不贷!四川布政使程如丝犯了大罪,在死刑判决书送达成都之前一周,程如丝就知道了结果,并以自杀逃避了法律制裁。雍正抓住这个案例,严肃处理了泄密者,开展了警示教育,完善了制度,为军机处工作人员画了一道醒目的红线。

  不熟悉清史的人未必清楚,雍正的父皇康熙,虽然缔造了一个太平盛世,却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雍正有一个特点,他对官场上的流习和积弊都一清二楚。因此,他严明纪律、规范行为,从重从快打懒肃贪,铁血凛然整顿官场。仅仅五年,大清国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五千万两。更重要的是,社会风气改变了,帝国的吏治也为之一清,后世评论“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可见雍正王朝官风的清廉。

  由此,作者在“军机处的纪律”文尾发出感慨:无视法纪是官员责任意识缺失的结果,也是贪污腐败的前奏。如果朝廷热衷于当好好先生,带头把规矩当摆设,官员肯定舒服无比、为所欲为,老百姓的日子就不舒服了。老百姓活得痛苦,政治统治能长久吗?“身为党员,铁的纪律就非执行不可,孙行者头上套的箍是金的,共产党的纪律是铁的,比孙行者的金箍还厉害,还硬。”这是1942年整风运动开始后,*同志对于纪律问题的强调。

  翻阅党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纪律和规矩一路走来。“纪律是党的生命”“从严治党关键在严格执纪”“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领导干部违纪往往是从破坏规矩开始的”......*****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气概、秋风扫落叶的力度正风肃纪,全面围剿腐败现象和“四风”问题,一个节点一个节点、一个笼子一个笼子缩小权力越轨空间,对违纪违规违法行为零容忍、严处罚、快了结......广大党员干部对纪律和制度的敬畏,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心存侥幸的人,从未像今天这样稀少。于是,“官不好当了”的慨叹出现了。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

  阅之,可知中国社会之现状是历史轮回的规律,作者重点还是围绕如何为官一方,如何看待当前的反腐,如何理解党的反四风必要性,以故事的形式,说明了当今社会的一些思想现状,而这种思想意识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对是错以历史为鉴,是不错的选择。然而,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变化,上观中华几千年历史,历代历朝,什么才是符合中华文化发展的长久之道,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结合为之上下而求索的。显然,在取得经济上的突破后,需要我们静下来思考,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不足,如果依然让功利占居首要位置,我们将会是历史的罪人,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需要慢下来思考,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是理论规律的必然。

  历史,只区区百年,一个东方落后的国家,转变成为一个可以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国,于历史来说,只是一瞬,却需要许许多多的生命去实践,去换取。1915,我们的组织还没有成立,1965,我们还是为温饱而发愁,20**,我们却发现自己解决温饱后,我们有了太多不亚于一个老旧朝代的各种没落之风,显然,历史规律是有借鉴意义的。

篇2:《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读后感

  历史就是最好的老师

  --《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读后感

  一本由纪检监察干部、法学博士习骅写就的《中国历史的教训》问世,初读该书,给人一种读故事的感觉,再读,就有了震心的效果,这不就是一剂反腐肃贪教育活动的良药吗!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过去的,但也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历史就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人们的心灵,让其去思索,去渐悟,寻找到走下去的路,甚至可以让其不再走弯路。

  《中国历史的教训》这是第一本由纪检监察干部倾注心血、联系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而写就的读史感悟。以古道今,用“放大镜”的手法,将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干部、公职人员形象汇聚在一起,来探究腐败的根源,正反齐上,从而来反思当今中国的腐败问题。

  作者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20**年-20**年,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

  “说古”,众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像砖头一样厚实的、咬口的评说。但全书共两个部分,24篇,不仅不长,还很有趣,好似连环画,为我们画出了千百年来中国官场吏治的千姿百态,通俗易懂。作者习骅以特写镜头、放大镜来塑造形象。如:雍正、周秉德等人物,伟大得让人拍案叫绝;而蔡孝干、顾顺章等人的卑劣,让人唾弃,甚至有想冲上去打他们的冲动;慈禧、阿福、小王等的愚蠢,让人顿足捶胸,又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整理思维,消除“腐败非罪化”的错误价值观。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一次又一次地触动心灵,洗礼心灵。

  再从目录“崇祯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费”、“慈禧收礼”等,就可以嗅到“腐”的味道,感受到作者犀利诙谐的笔锋,化严肃为幽默,没有说教,更没有定“条例”,小故事大道理,让人笑后就是思与悟,震撼心灵。

  关键还在于《中国历史的教训》以史为鉴,立足中国,传递廉政正能量。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现在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工作,曾先后师从南京大学林仁栋教授、北京大学黄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苏共问题。正因为他工作的特殊性,全书对腐败的剖析,既具全局性又不乏细致性,就是一个引路人--忆古思今。虽数隔千年,但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割不断的。忘记历史,就没有未来。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她忠实地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历史的教训”就更具启发性,教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能在同一个坑里跌两次。苏共的消失,就是历史给我们的最好教育。细细品读《中国历史的教训》,想想那些“腐败蛀虫”的结局以及所导致的恶果,深思腐败的“毒性”,匡正我们的价值观,将那一幕幕由腐败导致的“灾难”牢记于心,筑牢拒腐防变之墙,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扫干净“蛀虫”,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中国需要廉,需要干净,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才能实现“中国梦”。

篇3:《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读书心得体会

  拿到习骅所著的《中国历史的教训》用三天的零碎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单位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列举了不少书目,其中作者与主席同姓,迅速了解了下作者。

  书*计24个小段文章,易读,可读,作者的借古论今,基本收放自如。选取的历史事件有众所周知,有不为大多数所了解的挖掘,体现了作者知识的深度,特别是站在忧国忧民的角度,体现了其不凡的思想高度和认识,真正体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另外,文笔通俗,娓娓道来,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正向思想读物。

  该书以“军机处的纪律”一文,作为《中国历史的教训》的开篇之作。军机处的纪律、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赵匡胤与官二代、庆亲王的作风问题、苏联政治笑话中的干群关系、高级干部的低级错误、御史的冤屈、吴江县令的从政环境......讲了24个“古今”的《中国历史的教训》,看起来在说故事,其实是在写时评。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叙,24个“古今”里既有清官能吏忠臣,又有贪官懒官巧官;既有守规矩识大体的普通党员,又有犯了低级错误的高级干部。“古今”里的人和事,有的伟岸得让人拍案叫绝,有的卑劣得让人不可思议,有的愚蠢得让人顿足捶胸,个个似曾相识、如在左右,不是成功的经验就是“历史的教训”。文中列举了雍正时期军机处的“三大纪律”:一是规定大家必须在凌晨五点之前到岗,并且保证今日事今日毕,不得拖拉;二是改变惯例,减少递送公文的层级,做到直接送达,保证了政令畅通;三是严格保密纪律和廉政制度,决不允许跑风漏气和以权谋私。“三大纪律”,概括起来就是“勤、速、密”。对于违纪者,以“严猛治国”著称的雍正只有一种态度:严惩不贷!四川布政使程如丝犯了大罪,在死刑判决书送达成都之前一周,程如丝就知道了结果,并以自杀逃避了法律制裁。雍正抓住这个案例,严肃处理了泄密者,开展了警示教育,完善了制度,为军机处工作人员画了一道醒目的红线。

  不熟悉清史的人未必清楚,雍正的父皇康熙,虽然缔造了一个太平盛世,却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雍正有一个特点,他对官场上的流习和积弊都一清二楚。因此,他严明纪律、规范行为,从重从快打懒肃贪,铁血凛然整顿官场。仅仅五年,大清国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五千万两。更重要的是,社会风气改变了,帝国的吏治也为之一清,后世评论“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可见雍正王朝官风的清廉。

  由此,作者在“军机处的纪律”文尾发出感慨:无视法纪是官员责任意识缺失的结果,也是贪污腐败的前奏。如果朝廷热衷于当好好先生,带头把规矩当摆设,官员肯定舒服无比、为所欲为,老百姓的日子就不舒服了。老百姓活得痛苦,政治统治能长久吗?“身为党员,铁的纪律就非执行不可,孙行者头上套的箍是金的,共产党的纪律是铁的,比孙行者的金箍还厉害,还硬。”这是1942年整风运动开始后,*同志对于纪律问题的强调。

  翻阅党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纪律和规矩一路走来。“纪律是党的生命”“从严治党关键在严格执纪”“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领导干部违纪往往是从破坏规矩开始的”......*****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气概、秋风扫落叶的力度正风肃纪,全面围剿腐败现象和“四风”问题,一个节点一个节点、一个笼子一个笼子缩小权力越轨空间,对违纪违规违法行为零容忍、严处罚、快了结......广大党员干部对纪律和制度的敬畏,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心存侥幸的人,从未像今天这样稀少。于是,“官不好当了”的慨叹出现了。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

  阅之,可知中国社会之现状是历史轮回的规律,作者重点还是围绕如何为官一方,如何看待当前的反腐,如何理解党的反四风必要性,以故事的形式,说明了当今社会的一些思想现状,而这种思想意识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对是错以历史为鉴,是不错的选择。然而,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变化,上观中华几千年历史,历代历朝,什么才是符合中华文化发展的长久之道,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结合为之上下而求索的。显然,在取得经济上的突破后,需要我们静下来思考,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不足,如果依然让功利占居首要位置,我们将会是历史的罪人,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需要慢下来思考,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是理论规律的必然。

  历史,只区区百年,一个东方落后的国家,转变成为一个可以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国,于历史来说,只是一瞬,却需要许许多多的生命去实践,去换取。1915,我们的组织还没有成立,1965,我们还是为温饱而发愁,20**,我们却发现自己解决温饱后,我们有了太多不亚于一个老旧朝代的各种没落之风,显然,历史规律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