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电影《南京1937》的观后感

6629

  遗忘与铭记--电影《南京1937》观后感

  抗战时期的那段历史似乎正在被渐渐淡漠,渐渐遗忘。

  七一建党,八一建军,问一问身边的人,肯定是有不知道的。老一辈的喜欢看抗战片,一坐就是很久。而小一辈儿的,大多是不爱看的,遥控调一调,便过去了,时常还念叨着:这片子有多么无聊。

  那段非常时期留下的疤痕就这样慢慢淡去。说实话,这样的淡忘,在我心中亦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直到我去了四行仓库,才有了些许感触.

  那里地方不大,但新颖得很。本是怀着看看玩玩的心情,蓦地,被眼前的黑暗逼得肃然起敬了。

  光线昏暗处一转头,便发现这里有一组雕像:鬼子从窗户里翻到房间里来,满脸狰狞,满面横肉,不禁愣怔;一直到参观结束,脑海里一直浮现那个雕像,越想,讨厌的感觉越强烈。

  一个礼拜以后,在家看完了《南京1937》。没有泪涌如泉,没有痛彻心扉,只有没有理由的沉默。

  那一幕一直在我脑子里回放:当理惠子大喊她是日本人的时候,本来拿起刺枪的日本军官放下了武器,堆起笑容交给她日本国旗,并叮嘱她小心一点。我心里感到一种极大的排斥,甚至可以说,是恶心。对中国人二话不说就放枪子儿,对自己国家的女人又是装作假惺惺的慈悲面孔。“莫不是天下只有他们国家的生命才算生命?!”其时,我是义愤填膺的。

  又一幕:日本人告诉所有难民,“举起双手,放下武器,我会保证你们绝对的安全”,然后,用机关枪胡乱地朝中国人的脑门和胸膛开过去。我不再悲愤,而是彻头彻尾的震惊。战争带来的,不只是日本对于中国人的残忍,更是将那一群倭寇的人性磨得灰飞烟灭了。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个日本军官因偷偷放走了中国人而被其他日本人殴打。我没有奇怪,前面看到那个日本军官对中国人说话的眼神,我就注意到他人性中的善良。或许战争无法泯灭所有的善良人性;然而那善太过于渺小,没有来得及显现,就被战争中充斥的恶给吞噬了。

  这确实可怕。更多的,是一种悲凉。

  除了愤怒,除了震惊,除了悲凉,还有坚守。

  我想说一说那群受害者。

  珍珍的爷爷,那个殿试第三名的老学者驻守在南京的决心--“南京是一代国都,怎么可能就这样轻易被摧毁?”他冒着生命危险不愿离开南京,这绝对不是老人的念旧,是一位学者对于曾经自己了解的,自己融入的自己引以为傲的祖国的一种痛心疾首的无声的呐喊,不可动摇的坚守。

  他看着装满自己过往、代表祖国的首都南京被毫不费力地轰炸毫无礼貌地摧毁,看着拥有巨大古蕴的祖国被一群浅陋的满是功利心的倭寇占领,这种精神遭到的摧残是远远大于身心的。最后他用自杀来呐喊,用生命来坚守。

  更为特殊的是理惠子。一个日本女人,嫁了个中国丈夫。因为战争,她处于一个很尴尬的身份,说白了,不论她这是否愿意,也根本不问她是否愿意,都直接被“日本人”一个词给定性了。

  她跟着大家一起逃亡,却还要比大家更加小心翼翼,不敢说话,日本式的礼貌与恭敬也让大家敬而远之。她没有伤害任何人,却因为自己的国籍遭受着各种限制。因为自己是日本人,中国人便不接纳;因为丈夫是中国人,日本人便不接纳。最后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同国的人撕扯衣服走的,这样的死,太凄凉。

  人性的磨灭,倔强的坚守,还有无可言说的凄凉。

  那段时间真的太不容易。曾经背负那么多惊叫与恐惧的中国如今终于崛起,又有什么理由去遗忘甚至调侃那段抗战的日子?

  这种的遗忘与淡漠,或许是另一种悲凉了。

  我在史料馆听解说的时候,没有强烈的表达,只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段历史,然后永远永远地铭记。

  然后尊敬它,再也不遗忘它。

篇2:《首席执行官》电影观后感

  《首席执行官》电影观后感

  海尔是一个神奇,也是一种必然.

  近日公司组织看了电影《首席执行官》,主要讲述了海尔的艰苦创业、奋斗创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海尔人对待困难的态度---只要想办法、只要努力一切困难都是暂时,都是可以解决的。影片中海尔CEO凌敏先生的几段话,说出了海尔人的创业精神,说出了海尔的企业文化,说出了海尔的企业危机感。这几段话分别是:

  1、海尔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就是每天从零开始,创新精神就是今天比昨天有提高有进步,通过不断创新实现自我。

  2、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就要有自己的品牌,就要形成国际化的大公司,就要成为狼,这样才能与狼共舞;一个民族要发展强大,就不能只有一个名牌,而要需要很多品牌。

  3、没有沉不了的船,没有倒闭不了的企业。我们每天都在面临这样的危机,而避免危机的唯一办法是要靠人的努力,不断发挥团队的创新精神。

  看完影片后里面的一些场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凌厂长说“砸了它,今天不砸这些冰箱,明天别人就要砸了我们的工厂” ,“不合格品没有销路,不合格品就等于废品”,这些话时,看着那场景,看着那一锤锤的榔头、看着那一团团的火焰.我不禁感动,被主人公的决心深深感动着......或许很多人都能想得到,但又有几个能做得到呢!海尔砸毁的不是一堆冰箱。而是一个企业的传统旧观念。

  工作中,当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的时候,有几人敢站出来承认自己的不足呢?问题总要解决,就需要有人站出来,为自己带来的后果负责。就需要有人用报废不良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来提高员工的品质意识,来战胜自我。其实“我们唯一怕的就是我们自己”。战胜自己是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海尔人不仅有很强的品牌意识,更体现出他们的决策力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样,在我们自己的企业里也就存在着这样一个个小小的问题,但是我们所谓的小问题却没有得到果断处理,依然把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划分特采/上线挑选/挑选后上线/客户让步接受的级别,为满足出货而发到消费者手中。

  当凌厂长再说“如果跟AE公司合作,眼前的困难解决了,但海尔就没有自己发展的空间,海尔就会成为外国人的廉价加工厂,我们中国就没有自己民族的品牌”。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强烈的民族意志,在那种艰难的情况下,凌厂长拒绝与AE合作,也体现了海尔领导人顾全大局,不图私利的一面.电影中还有很多很多感动人的地方,比如为了一个多发配的螺丝钉而重新检查的片段、凌敏助理离开后自己从需要翻译到后面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的时候、从最初欠资147万到最后创造了600亿营业额的发言......

  太多的片段让我感动、让我们震撼,其实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也存在太多的困难,只是我们没有那种强烈的敬业精神.人家海尔口号“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喊的出,就做得到.当我们完全做到我们的口号“ 和谐生产,和谐市场,和谐员工”时,相信我们奇乐的产品质量一样能顺利过关,奇乐的职员工一样能以厂为家,奇乐的明天一定更辉煌.

  看了这部影片除了感动海尔人的那种创业精神,更增加了我们的使命感,责任感。我想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海尔成功的关键在那里。我们能从影片中可以学到什么,怎样运用到自己所在的公司里这个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从海尔的成长经历中可以了解到海尔企业处理好了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企业发展需要制定目标、计划和时间表

  海尔的目标就是成为世界著名企业,海尔产品成为世界名牌。这是海尔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和不断超越自己的动力。为此海尔制定了自己发展的计划和时间表,我们在影片中可以从时间段看到:

  海尔名牌阶段(1984-1991年)用7年时间,通过专心致志做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从专一到多元化发展阶段(1992-1998年)用7年时间通过专一品牌带动生产其它家电化,成功的实施了多元化扩展。国际化阶段(1998---)以产品进驻法国超市以及建美国海尔园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策略提升海尔的国际品牌形象。

  二、坚持创业激情

  如果说哪一种品质是成功者共有的,那就是他们比别人更有激情。对海尔来说没有什么细节因细小而不值得去挥汗,也没有什么大到不可能干好的事。海尔领导者每一个都发掘工作激情,激情不是浮夸张扬,而是某种内心世界的东西。优秀企业的标志是能够燃起员工的工作激情。

  三、快速的执行力

  海尔集团是拥有一支有很强执行力的创业团队,从总裁到员工都人人参与,每个阶层,每个组织都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或提前优质完成公司交给的工作和任务。一个企业快速发展需要两个重要因素,细节是外在的表现,执行力则是内在的动力。如果说,细节反映出一个公司的整体形象,那么执行力折射出的就是公司的整体素质。

  四、坚持创新的企业文化

  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几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海尔每一位员工都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五、正确对待企业的危机

  所谓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正视危机、不惧危机、在危机中审时度势,危机会是我们飞跃的契机。反之,若回避危机、为危机所困,甚至迷茫,必然在危机的追赶里为竞争者所败。海尔也存在危机,只是他们在正确的对待企业的存在危机罢了。为此,每家公司应该有这样的生存理念:“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加强思考企业危机感!”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视危机的勇气和挣脱危机的智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奇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大家的成长!我们坚信在公司刘总的正确英明的带领下,坚持公司的经营理念;“一切服务于生产,一切服务于市场”。依靠我们大家的创新,快速执行,团队协作的主人翁精神,奔着同一个目标去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将如今的目标踩在我们的脚下!

篇3: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近日,机关支部及联合支部全体党员在综合服务楼三楼会议室观看了影片《杨善洲》。影片以歌颂云南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一心为民、大爱无私的感人事迹为主题,将一位清正廉洁退休干部的伟大光辉形象树立在我们的面前,令人肃然起敬。

  造的是树林,留下的是精神力量。杨善洲1988年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甘当一名普普通通的义务植树者,带领地方群众植树造林。他努力克服无资金、无种苗等困难,一心扑在造林事业上,从未间断过,从未放弃过,扛树苗、种树苗,搭帐篷、住深山,同吃住、同劳动,一干就是22年。杨善洲一心为民、不计报酬、终生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坚定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执着信念,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作为企业内党员,我们要汲取他激勇奋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良好品质,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多出力,少邀功,多流汗,少埋怨。

  靠的是党性,收获的是宝贵财富。杨善洲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据统计,他在大亮山已建成林地总面积5.6万亩,林场经济价值达到3亿多元,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走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了宝贵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杨善洲正是靠着坚定的党性和崇高的精神品质,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创造出了宝贵物质财富和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深入学习杨善洲精神,要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务实执着精神,把我们的工作任务完成好,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贡献应有的力量。

  树的是榜样,塑造的是廉政典范。杨善洲是我党培养的一位地厅级领导干部,其在位时可谓有权有势,但他没有以权谋私、以势欺人,而是视百姓为亲人,一心为民办事。不在其位时他扎根大山植树造林,了却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为地方和国家创造出宝贵财富。杨善洲的精神,没有任何渲染,是一种朴素的情怀,是发自内心的人生追求,他回答了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党员干部应结合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及党风廉政建设活动,铺下身子搞生产,保持纯洁干工作;贴近职工听民意,远离腐败树正气。

  我们要以杨善洲精神为榜样,教育引导好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权力观、政绩观,能够真正用一颗赤诚的心投入到火热的晋丰事业中去,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多为广大职工谋幸福,多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