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宜昌市一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5237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加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于20**年4月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简称《指南》)。湖北省教育厅决定从20**年秋季起,在全省全日制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开始设置“研究性学习”必修课,每周三节。在三年内高中各年级开齐“研究性学习”课程。根据文件精神,我校决定从20**年秋季正式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为了规范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我校的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指南》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总目标是: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2、具体目标是: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从我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知识水平出发,学校三年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为:高一年级为起始和基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愿意参与研究性学习,并产生一定的兴趣;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初步解决问题;了解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掌握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并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与人交流、分享的技巧;乐于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见解和研究成果;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关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高二年级为提高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达到如下目标。要求学生能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形成浓厚兴趣;形成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较好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恰当地利用信息;形成一定的合作能力,乐于与人分享;养成严谨、求实、不断进取的科学态度;养成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习惯,自觉维护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高三年级为巩固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使学生能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独特方法,并能创造地利用各种信息;善于与人合作,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追求真理;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确定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校近几年来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活动课的经验和实际情况确定以课题研究为重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内容确定的原则

  一是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进取和爱好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和项目,老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课题和项目。在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取提供课题指南等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是开放性。学生学习的时空是开放的。在空间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还可以到校外;在时间上,既可以是在学校规定的集中时间内,也可以是在其它时间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既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体的。指导教师是开放的,既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信息来源渠道是开放的。

  三是差异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既要尊重学生因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形成的个性差异,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年级、不同研究阶段的要求上有层次上的差异。在研究的过程中,即使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可以各不相同。从而为学习者,同时也是为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转变。因此,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和确定的总体方向:内容选择最基本的依据是学生的生活。一是以“人与自然”为线索的内容。它主要以昌宜以及三峡地区与人生存发展有关的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如气候、水资源、植被状况、能源等。二是以“人与社会”为线索的内容。它可以是昌宜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也可以是社会经济问题、社会政治问题。三是以“人与自我”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主要涉及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问题。如青春期生理与心理、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等所引起的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探究。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实施

  (一)课程安排

  秋季起,在我校高一、高二年级正式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每周星期五下午安排的3课时为基本单位时间,以校本课程为基本载体,同时加强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和研究,促使研究性学习活动向学生校内外生活中渗透。

  (二)教学安排

  每学期按20周计,每周3课时,共约60课时。分五个阶段:集中学习,确定课题,开题;开展研究,教师跟踪指导;期中交流,进行阶段性小结;再进行研究,教师实施跟踪指导;期末结题,交流,评价和总结。

  (三)研究类型

  课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类: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

  (四)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研究。这种形式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基本形式。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五)保障条件

  学校尽量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条件:开放学校图书馆、科教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学校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在校外联系的有关部门和资源。

  (六)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

  按照教育部的《指南》要求,课程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在进入问题情境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形式开展。此阶段的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讲座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

  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交流。

  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表达方式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科技作品以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编刊物、音像资料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在学期末分别举行班级和年级交流报告会,年级编辑优秀成果集。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

  1、学校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

  组员:教务处主任、教研处主任、各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

  2、成立“研究性学习”实施小组

  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研究性学习”实施小组,负责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成员包括:

  组长: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

  副组长:教务处主任、教研处主任、各年级主任

  成员:教研组长、所有专职和兼职指导教师、班主任

  3、课程档案管理及相关部门的工作

  学生活动档案资料:研究方案,含名称、目标、意义、内容、方法、所需资源、小组人员分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计划、成果形式、指导教师等内容,开题时上交由教研处备存。学生研究活动情况记载,含时间、地点、研究内容(具体)、收获、体会、问题等内容,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期末进行总结,每篇总结要求在1000字以上,研究情况记载根据研究内容,按照要求上交给指导教师批阅,并由组长签名。研究成果,每一个学生每一学年(或学期)完成一至二个课题或项目。每小组或个人至少有一项成果(较大的问题可以是阶段性成果)在期末上交给指导教师。其成果可以是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设计、科技作品、录像资料等。

  指导教师活动档案资料:指导笔记,含对全班或小组(个人)指导的详细记录,有时间、地点、对象、主要内容、效果、体会等内容,每月底交教务处检查。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项目要进行评估,写出结论性评语,要求指出项目的意义、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每篇不少于800字。所有指导教师在期末要对工作做出全面总结,或以论文形式总结经验。

  教研处工作:牵头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并负责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每学年开学时向全校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包括校外兼职教师)名单,参考项目总表;将学生所选择的所有研究项目进行汇总,包括名称、项目成员、指导教师单位和电话、进度及所需资源等,形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般统计资料,完善学生研究性学习档案资料管理;负责检查指导教师的指导笔记并进行等级评定;每学期以学校研究性学习为课题进行研究,并写一篇科研论文,每学期编辑一本优秀研究成果集。每学期负责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研讨会。

  教务处工作:负责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总体安排,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各种资源(包括提供校内各种资源,对校外资源的联系);每学期抽查学生研究笔记两次,将其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起同学校活动课程的考核成绩一并记入学校素质教育学分。每学年召开一次研究性学习表彰大会。每年举办一次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或经验交流会。

  年级组工作:各年级组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根据本年级的特点具体组织本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协助教务处、教研处做好相关的检查考核工作,以及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搞好本年级研究学习活动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展示成果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评比)。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评价的重点:

  (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认真参加每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能认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收集、积累、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设;善于与他人合作。

  (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的体验情况。评价的依据是学生的研究笔记、小组讨论记录、期末个人总结;期中、期末交流和平时交流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3)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他新技术的情况;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情况。

  (4)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情况。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的意识;相对个体的发展动态评价。

  (5)研究成果。

  评价的方法:采用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突出学生实践体验、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的考核。

  学校要求所有教师都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并将教师是否有效指导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考核、奖励和晋级的重要指标,有关报酬问题另有其它方案决定。

  此方案根据学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发展的情况,以及学校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情况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完善。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绩同学校素质教育学分方案统一起来。

篇2: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

  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

  (一)、每学期开学初,研究性学习教研组(学校课题组)负责高一年级基础知识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制定课程讲义,上报教务处。

  (二)、教科室和教务处讨论并选拔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专门负责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负责基础知识课的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发学生研究兴趣,组织学生成立课题小组,收集各小组的课题目,上报学校课题组。

  (四)、所有高一、二年级的任课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各教研组长提交拟研究的课题目,各教研组长整理后上报学校课题组。

  (五)、研究性学习教研组负责收集和整理全校师生递交的课题,进行筛选后融入学校课题库,并向高一、二年级所有班级公布,各课题小组再次挑选并确立课题。

  (六)、研究性学习教研组针对各课题小组最终汇报的课题目,为每个小组选定指导教师,并确保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课题组数量不超过4个。

  (七)、指导教师有责任联系各课题小组,认真指导各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按时填写《指导教师手册》,完成"师生联系卡",课题研究结束后根据课题组成员的表现负责对每位成员进行成绩评定。

  (八)、指导教师必须认真指导各课题小组完成对开题报告、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以及研究成果报告。

  (九)、研究性学习教研组负责根据各课题小组的开题报告内容挑选重点课题,并组织举行重点课题的开题论证会和结题答辩会。

  (十)、结题答辩会后,研究性学习教研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的表彰工作,评选出"优秀个人奖"、"优秀团队奖"、"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奖项,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十一)、教务处根据指导教师所带课题数量和质量统计课题指导费,并上报校长办,对于所指导课题被评为学校重点课题、优秀课题的教师,在学年结束给予一定的奖励。

篇3:物业管理专业研究性学习初探

物业管理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初探 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 黄国庭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科技进步、专业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导致职业演变速度加快。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并能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已成为当今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标志。美国学者约翰耐斯比特指出:"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没有一种或一组技能能为你服务一辈子,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学习。"
职业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具备自我更新知识、技能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无疑是从根本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方法。不但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落实职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业能力的必要手段。
本着这种精神,我在物业管理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产学研结合做法,即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产学研活动。


一、确立学习模式
在众多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我选择了"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即:"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项目(活动)设计模式,源出于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流行的"项目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教学任务。
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项目",我选择了物业管理专业二(8)、二(9)班作为主要的实验对象,将"项目"确定为建立模拟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主要的课程活动内容:
A、契机:以新教学办公楼落成为契机,以承担新办公楼、教学楼物业管理作一个大胆的尝试,即建立学生主持的物业管理公司,让学生在本校开展物业管理的工作。
B、该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物业管理基础知识,能独立完成一部分工作。
C、把握机遇在学生群体中开创"创业"教学模式。
由学生在校建立一个基本成形的物业管理公司并邀请相关单位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实枪"的演练。


二、实施学习模式
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业能力的前提。研究性学习着力于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提高,还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健全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我采用了分散和集中结合的办法进行。
"分散"即每周抽出若干课时,用于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研究分析等;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中增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我借助于众多的教学光盘资料,利用因特网的巨大信息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既丰富了教师的授课素材,学生也有了比以往更多的信息作自己知识的补充点,使学生们查阅比书本知识更丰富的信息源,帮助学生对各种问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对问题作多方位的回答。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思路更开阔。
"集中"即在每个学期集中几天,用于外出调查、考察、撰写调研论文、参加答辩等,并在学期末,将学生的调研成汇集成册,向全校师生展示。这样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主动获取知识,重视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