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万科物业社区儿童物业服务手册解读

1390

万科物业:95项标准,《社区儿童物业服务手册》发布

  三大需求维度、五类生活场景、95项服务内容……5月17日,万科物业发布行业首份《社区儿童物业服务手册》(下称《服务手册》)。

  该手册深度解读了万科物业“关爱成长·万物童行”儿童服务体系,是继《空巢老人物业服务指南》之后,对社区“一老一小”特殊群体服务标准的再一次完善。

  该体系创新性地从儿童视角出发,首次对社区儿童服务进行“全覆盖、全触点、微服务”完整呈现,具有一定的行业示范性和领先性。

  01细分不同年龄儿童需求 涵盖95项服务内容

  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一直都是民生热题,《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3》中提到,当前我国总和生育率跌破1.1,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加速到来,导致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由“重生”转向“重养”,父母面临儿童的陪伴和教育等方面的多重压力。

  《服务手册》指出,作为儿童接触最早和最久的社会形态,社区是“儿童友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儿童的社区生活面临着一系列痛点:社区角色众多,缺乏针对儿童群体的服务;社区安全隐患多,儿童人身安全保障难;公共空间不足,缺少游乐、社交等场所;家庭教育压力大,儿童托育、临托难。

  为解决社区儿童生活难点,万科物业细分幼儿、少儿、青少年三个年龄段的儿童需求,从生活环境、专业服务、友好体验三个需求维度梳理出五大生活场景:安全空间环境、游乐空间环境、关爱服务环境、社交互动环境、云端互联环境,共覆盖社区23个触点,95项服务内容,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玩耍、读书学习、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打通社区儿童服务“最后一公里”,实实在在分担家长的后顾之忧。

  02专设安全护学岗 构建儿童安全首善社区

  为确保安全无盲区,万科物业针对社区各个年龄段儿童,建起一道完整的安全防线。覆盖小区16个空间,提供28项服务内容:安装一套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如果幼儿发生意外情况,确保第一时间响应和处理;在出入口,提供门禁问询与临时看护服务,防止少儿和幼儿单独离开社区;在所有设施设备进行安全维护与改造,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筛查幼儿高频接触区域和设备危险区域,加装防撞条、防护条等特殊设计,降低儿童意外受伤风险。

  图片为安全生活环境方面,分析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

  针对少儿群体,万科物业专门设立“安全护学岗”,每天上下学高峰期,在社区校园外的路口协调和疏通车辆,接送学生过马路,确保孩子安全往返校园,让家长们安心。

  居住在万科森林公园的孙女士,平时工作繁忙,经常来不及接送孩子上补习班。物业管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帮助接送孩子,解决了孙女士的“燃眉之急”。

  图片合肥万科物业城市之光项目“安全护学岗”

  化被动为主动,以安全意识培训的方式,万科物业让青少年参与社区安全管理。针对日常生活中的20余种安全隐患,举办专项安全教育活动和情景模拟演练,将安全知识寓教于乐,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图片合肥万科物业蓝山项目消防演练活动图

  03构建15分钟生活圈 让儿童在家门口玩起来

  为减少儿童生活和游乐的交通距离和难度,建设社区15分钟生活圈,万科物业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改造阅读空间、建设儿童上网环境,让儿童在家门口能跑起来,跳起来、玩起来。

  例如,在宣传栏提供营养餐饮、运动健康等信息贴士,帮助家长和儿童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提供上门送安全饮水、儿童用品代购、儿童用品快递服务等相关服务。

  在社区道路和广场,万科物业围绕四个季节,策划多样化的儿童文化活动。针对少儿群体,打造了六一“重返快乐星球”活动,每年开展一项不同主题的技能大赛;为让孩子在社区中学会一个终身受用的技能,持续开展了8年夏令营活动,通过体质训练、逃生技巧、岗位体验、小区课堂四个板块的学习,充实暑假时光,同时释放了家长照顾孩子的精力。

  合肥万科物业会定期组织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悦澜府小区的非遗漆扇,蓝山花园小区的儿童手工簪花.....寓教于乐,广受好评,让孩子们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核,接受当代美学的熏陶。

  图片合肥万科物业森林公园夏日泡泡节活动图

  图片合肥万科物业悦澜府非遗漆扇活动图

  针对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万科物业改造楼栋大堂的空间,为少儿和青少年群体建立“四点半”课堂、儿童阅读区、公共读书角等活动空间,丰富儿童的课后时间,提供安全的学习场所,缓解家长的托育压力。

  图片图为万科物业在社区改造建立的儿童阅读区

  04“生态小专家”活动 从小培养环保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万科物业将视角延伸到社会问题,围绕环保、社区治理的主题,开启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探索,帮助儿童发展认知能力、社交技能、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安全的前提下,创新打造了“生态小专家”活动,组织公园实地参观和互动环节,培养和增强儿童的环保意识。

  图片合肥万科物业翡翠天际奇趣昆虫课堂活动图

  以“尊重与爱”为核心理念的生态小专家活动,从问题视角出发,培养少儿成为绿色公民,让少儿学会保护湿地,成为真正的“生态小专家”。在活动中,万科物业会组织小业主实地参观当地的森林公园、有机农场、河湖湿地以及名胜古迹,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到位,带领园区的小业主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此外,还为儿童们准备了生动有趣的环保故事,让他们深刻理解环保的重要性,激发少儿的环保意识。

  每年植树节,合肥万科物业还会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参与种植,感受 “一棵树”生长的蓬勃生命力。“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城市中,远离大自然,平时父母工作也比较忙,没时间去太远的地方,举办这种绿色活动,足不出户就能让孩子感受自然,又能提高环保认知和意识,给我们一家人留下了亲密互动的瞬间。”合肥国际丽晶城的居民吴女士发出感叹。

  图片合肥万科物业国际丽晶城植树节活动图

  此外,为搭建完善的社区网络环境,万科物业筹划双管齐下,一手抓防护:对社区内网络提供在线报警、安全搜索、隐私保护等功能,保障儿童安全健康地上网;一手抓出击:儿童在社区使用云端设备的过程中,提供云端管家功能,深入了解每个儿童的需求和喜好,设置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提供精准、高效生活服务和健康服务。

  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会长陈耀忠表示,万科物业深入贯彻国家“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理念,结合自身服务内容提炼的这份《社区儿童服务手册》,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出发,对儿童服务制定了差异化和定制化的服务方案,推动了社区服务向更加人性化、细致化的方向发展,手册中的服务内容和标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值得物业企业学习。

  来源:合肥万科物业

篇2:教育委员会六一儿童节主题活动方案

教育委员会“六一”儿童节主题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的通知》(**教基〔20**〕)**号)精神,结合“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让全县少年儿童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现将20**年“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共享快乐,幸福成长。

二、活动目的

通过“中国梦”主题教育和“六一”活动,让全体少年儿童展示精彩、感受快乐、学会感恩,增进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真挚感情,促进少年儿童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健康成长。

三、活动安排

(一)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以“六一”儿童节为载体,开展好“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理解伟大的中国梦,通过开展“童心向党歌咏活动”、“学习美德少年活动”等,引导少年儿童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良好的品德。利用学校少先队教育阵地开展少先队知识和礼仪培训活动,开展好大、中队队日活动,加强少先队员组织意识教育。

(二)开展“阳光暖童心”慰问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及前夕,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活动,为少年儿童多办实事好事。重点围绕留守儿童、有特殊困境儿童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慰问活动,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有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普惠性幼儿园等要开展好慰问活动和心理关爱活动。

(三)开展“快乐牵手行”庆祝活动。要结合实际,根据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和少年儿童身心特点,围绕“共享快乐,幸福成长”的活动主题,开展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人参与的庆祝活动。结合加强“实验、实作、实践”课程,开展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活动,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艺特长。

(四)开展“体验大发展”实践活动。要按照就近、方便、有效、安全的原则,组织少年儿童到刘帅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和农村等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家乡变化,体验创新发展,体验生活美好。引导少年儿童感知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解与祖国共出彩的榜样人物,培育少年儿童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怀,激发树立他们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崇高理想。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好“六一”主题教育活动,确保活动辐射到每一位少年儿童的家庭。要精心策划安排把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技能竞赛活动、科技展示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有机整合,通过展演、游乐、竞赛、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少年儿童营建一个欢乐、多彩的节日氛围,让全县少年儿童都能在快乐过节中有所收获。

(二)多办实事,加强关爱。立足为学生多办实事,注重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关爱活动,要抓住节日契机,大力宣传展示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的关怀,认真落实国家关爱留守儿童、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引导社会树立尊重、关爱儿童的良好风尚,增强全社会依法保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意识。

(三)管理到位,确保平安。根据“六一”各项活动的特点,做好安全预案,做好工作安排,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事。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家校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增强家校共育的效力,落实家校共育的管理责任,共同做好活动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少年儿童过一个安全、快乐的节日。提倡勤俭过节,不得铺张浪费。不得以节庆名义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摊派费用。要培养少年儿童节约意识,引导他们过愉快而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让他们在共享快乐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教育委员会

20**年5月19日

篇3: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缺失问题的调查研究成果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缺失问题的调查研究成果报告

[摘

要]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由此所带来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倍受社会关注。由于与父母长期分开生活,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日常生活、与同伴的交往以及自我评价是否会因为缺少父母的直接关怀而受到影响?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特征、生活状况、学习状况、心理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以切实了解留守儿童,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出台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状况的对策、措施,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缺失;亲情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其中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他们的子女大多被留在家乡,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就产生了。按照保守的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父母亲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更是大规模地报道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国千万农村“留守儿童”需关爱,这些“准孤儿”的成长状况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如何教育好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调查目的、方法及对象

1.调研目的

本次调查试图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自然状况、受临时监护人的照料和学习辅导、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沟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往娱乐、对社会机构及成员的心理接纳度以及自我评价的情况,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生存状况,客观地反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性格特征和能力表现,以及亲情教育缺失的程度,进而对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现状给予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2.调研方法

此次调查研究采用自制问卷进行,由课题组自编而成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调查问卷》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和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教育状况:(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2)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3)农村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态度和看法。(4)亲情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

3.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主要选择柳江、燕岩、岩口、东征等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开展问卷抽样调查,并要求被调查者在一定时间段内单独完成。被调查人员是处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85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为95%。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特征

图1

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1.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

有效问卷填写者中,男生有215名,占56.6%;女生有165名,占43.4%。其中6-9岁的占14.6%,10-12岁的占80.2%。通常,每个家庭内部都有一定的角色分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父亲和母亲常常担负不同的角色。从表1可以看到,父母一方外出流动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占46.43%。在这些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由一个人承担起来了,难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儿童的角度看,如果父母选择一人外出流动一人留在家乡的流动模式,则父亲外出流动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16.07%。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家庭教育中父亲承担“严父”的教育职责的传统,如此大面积的父亲“缺位”的情况,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其中有44.64%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称之为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此外,通过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有一个子女的占33%,有两个子女的占48%,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占19%。这从另一面说明了多子女产生的家庭经济压力更促使了其父母外出打工。

2.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率情况

从表2“农村留守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的比率”我们可以分析出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在小学学龄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率是很高的,

7-12岁各年龄组的在校率都很高,表明留守儿童基本都能及时地接受小学教育。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7.66%,这与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9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严重不相符合的。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初中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1.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互动及教育实施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年龄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对父母亲比较依赖,调查表明(见表3):通常父母一周以内跟孩子联系的占16.73%,每天联系的占11.45%,半个月联系一次的占20.91%,50.91%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们联系(包括超过一个月联系一次以及不固定联系)。从孩子们的内心期望看,63.64%的孩子希望跟父母亲密接触(即每天都有联系),20%的孩子希望跟父母亲一周以内有联系,说明留守儿童与远离自己的父母感情还是深厚的,也希望能多多的得到他们的关心。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说明,社会应加强在外务工父母对孩子亲情联系习惯和意识的引导。调查了解到,父母多采用打电话这种便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其次是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孩子心灵交流,并且父母跟孩子沟通的内容最多的还是学习情况,占到79%,而生活情况询问只占19%,谈及为人处事道理的仅占2%,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生活关心和做人做事等品德行为教育的忽视。

图2

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主题情况

2.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的优劣势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做饭、扫地、洗衣服等家务活方面都存在较高水平的独立性,其具备了基本的自主生活能力,并切实认识到脱离父母庇护的生活使他们能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占35%)、能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占31%)、能安心学习(占15%)、能拥有果断的判断力(占8%)、能学会为人处事及与人相处(占11%)(见图3)。同时,通过比较发现,留守儿童在独立起居和做家务的能力上强于当地的非留守儿童。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父母外出客观上给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带来了机会,他们必须学会独立才能够更好的生活。这种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和养成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显然是很重要的,因此父母外出对于孩子独立能力的锻炼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有益的,如果孩子能在这种独立的过程中体味生活的艰辛,也许他们会更好地理解父母,从而从父母的生活经历中体验更加宝贵的精神力量。

同时,脱离父母的生活也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及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见图4)。如由于经常想念父母,学习时不集中(占21%);日常生活没人照顾,和父母变得疏远(占20%);无人指正行为的对错(占18%);性格变得孤僻(占15%)都是留守儿童劣于非留守儿童的方面。这些方面都表明应刻不容缓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图3

留守儿童对生活优势的自我评价

图4

留守儿童对生活劣势的自我评价

(三)农村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态度和看法

1.农村留守儿童对待学习的态度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对学习还是持肯定的态度(见图5)。42%的儿童“认为学习很有意义”,32%的儿童“认为学习有些意义”,只有6%的儿童“认为学习没有意义”,另外还有20%的儿童“不知道学习有没有意义”。此外农村留守儿童一半以上接触过班干(

正在做或以前做过班干)(见图6):40%的儿童在班级里面担任班干,20%的儿童以前有过担任班干,40%的儿童没有担任过班干。这说明很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比较平庸。

图5

农村留守儿童对待学习的态度

图6

农村留守儿童担任班干情况

2.农村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评价

见图7,29%的儿童认为自己“学习优秀”,23%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学习一般”,约半数儿童认为自己学习良好(占43%),还有少数人认为自己学习较差(占5%)。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平时无法给他们以学习上的帮助,存在的学习困难较多,这对于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小学生毕竟有一种生理上的弱势,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还并非足以很好的学习,在遇到困难时没有父母给予适时的帮助会使其心理遭受更大的挫折。这一点需要引起家长和学校的注意。

图7

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认识

3.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活动情况及课程学习辅导情况

调查显示(见表4),11.8%的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用于看书学习,11.5%的留守儿童做家务,38.5%的留守儿童用于看电视,还有23.1%的留守儿童用于和小伙伴游戏,有15.1

%的留守儿童去网吧等娱乐场所。虽然部分临时监护人能督促孩子学习,但有38.8%的孩子反映学习没有人辅导,39.8%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虽然能辅导,但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只有21.4%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能全面辅导(见表5)。结合孩子对辅导的满意程度来看,由于受文化程度低的影响大部分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无法有效辅导,其它学习伙伴、学校老师等应肩负起有关重任,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针对以上问题,36.4%的留守儿童选择老师来解决,25%选择同学来解决,仅有6.8%选择家里人来解决,还有31.8%选择自己解决(见图8)。而父母不在身边,老师只在学校里能够接触,在家多数是和爷爷奶奶相处,从这里反映出如果遇到问题的话,孩子实际上无法让问题得到迅速又满意的解决,也说明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的同时,也无形间给孩子留下了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和艰辛。

图8

农村留守儿童困难求助对象

4.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期望值和留守儿童自主学习情况

由表6可知,接近半数(45.5%)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每次考试都能得到高分,29.5%的家长希望子女考试成绩中等就行,25%的家长只要求子女期中期末取得好成绩,几乎没有家长对子女的成绩没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还是比较重视的。在没有父母督促的情况下,38.6%的留守儿童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54.5%的留守儿童大多数情况下能完成学习任务,4.5%的留守儿童偶尔会完成学习任务,只有2.4%的留守儿童不会完成学习任务(见图9)。这表明留守儿童拥有较高的学习独立性!

图9

留守儿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情况

(四)亲情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的交往

与小伙伴游戏娱乐是儿童应该享受和乐意享受的权利和天然本性。问卷中,“你在学校有很多朋友吗?”、“你是否经常去别人家做客或经常邀请别人来自己家里做客?”等题目,就是希望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农村留守儿童中没有伙伴的仅占9%,有几个的占50%,有很多的占41%(见图10),说明留守儿童在同伴关系处理上多能享受到同伴的友爱之乐。是否经常去别人家里做客或经常邀请别人来自己家里做客的回答,经常这样的占24%,偶尔这样的占69%,从不这样的占7%

(见图11),这些都说明父母在外务工对子女与同伴交往没有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

图10

农村留守儿童的交友情况

图11

与同伴互动串门情况

2.教师及其他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

留守儿童反映老师家访的次数不多,75.0%的孩子表示老师没有家访过,20%的孩子表示老师偶尔来家访,仅有5%的孩子表示教师经常来家访(见图12)。表明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老师,没有对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而表示出特别的关注。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表示周围人对他们很好,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周围环境没有对其心理造成多大的恶性影响。

此外在开放型问题中绝大多数孩子写道,他们还需要一些学习用品、希望父母能经常回家看他们、希望父母能保重身体等等,从这些声音中也能反映出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理解和不舍。

图12

教师家访情况

四、思考与建议

由上述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要存在监护不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的一系列障碍。但农村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也有其突出的优点,如:能自己解决问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果断的判断力等。我们要在发扬农村留守儿童的优点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护不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监护人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般来说,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只有在家庭监护和学校监护的相互配合、补充与协调下,他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中有相当多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占44.64%

)。祖辈抚养者在精神和体力上都处于衰老的过程当中,其自身就是一个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对孩子的管束难免会力不从心,也很难与孩子进行畅通的交流。老年人说话比较唠叨,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若寄养在叔叔、伯伯、姑姑、姨妈等亲戚家(占8.93%),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就更加不利。在亲戚的立场是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也很难在这些亲戚家中找到归属感,总是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因此无论是爷爷奶奶等祖辈抚养者还是叔叔伯伯等其他亲戚代养者,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都只能是粗放型的,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与发展往往被忽视,使得家庭监护的覆盖面不到位和学校监护也无法协调起来,从而会带来诸多隐患。近年来留守儿童中溺水、触电、车祸、自杀等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寒暑假学校监护空白的时间段里,这类事故更加频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恶劣事件。

(二)教育不完善,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有所抬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内容。而农村中的留守儿童在这三个方面却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

1.家庭教育的弱化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依托与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更加有信心、更积极向上。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实际上是残破的,11.45%的外出务工家长一星期与其子女联系一次,20.91%的家长半个月联系一次,50.91%的家长一个月或超过一个月联系一次,仅有11.45%每日和其子女联系!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的存在,在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及形成个人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功能大为削弱。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移向了其他抚养者或代养者,而与此同时这些抚养者或代养者要么年纪大,知识水平与个人能力有限;要么就是同时还要耕种土地、喂养牲畜、洗衣、做饭及照顾自己的孩子,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教育根本无暇或没有能力顾及。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就成了一群“父母双在的孤儿”,少人关心少人问。

2.没有家庭教育作为重要的支撑与后盾,学校教育“独木难支”

勿庸置疑,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比那些父母均在家务农的农村孩子的家庭收入要高一些,但是经济能力的提高是否就能给留守儿童带来更好的学校教育呢?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29%,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缺乏上进心,老师也很难管教。

3.社会引导偏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价值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15.1%的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课余时间花在网吧等娱乐场所)。一些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纪意识滑坡。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不仅应切实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还应该因材施教:

(一)

学校——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

1.寄宿制——解决留守儿童监护权缺失、教育不完善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针对上述监护不力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以“寄宿制”作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方向。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寄宿的团体生活可以发挥学校的替代作用来弥补孩子从父母那里缺失的东西。把留守儿童放到学校统一管理,对于保障孩子身心安全,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都很有好处。在日常的寄宿生活中应平等对待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切忌因为他们缺少监护,行为偏差和学习成绩差就语言歧视或者放任不管。应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陷,从细微处做起,用心去爱他们!与此同时,学校应与外出务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交换意见,以便于防微杜渐,及时解决问题。

近年来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大幅撤并和布局的大规模调整,现在一个农村中小学或教学点要覆盖几个甚至几十个村庄,大量的农村小学生不能再在家门口上学,而是要长途跋涉到十里甚至几十里以外的中心小学去念书。单且不说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专人接送其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即使对于那些父母均在身边的传统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一天三四趟接送孩子仍是家庭的一个不小负担。特别是每逢寒冬腊月或阴天下雨等恶劣天气更是如此。目前农村中小学主要有两种途径解决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一是“用车接送”,其次是学校实行寄宿制。第一种方法不仅存在严重的道路安全隐患,而且它的费用相对于农村较低的经济收入来说也过于高昂。因此“用车接送”只能作为那些还没有能力马上给孩子提供食宿的农村小学暂时的权宜之计,而“寄宿制”才可以从实质上缓解整个农村中小学生上学难问题。

2.学校引入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原则,有着科学的知识体系和一套完备且行之有效的助人方法,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社会工作的出发点是保障他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目的在提高他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福利状态。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正是基于这些信仰而有系统的进行社会工作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资源开展多层次、大范围的社会化服务。既可在微观上直接面对留守儿童展开个案性的、精神性的心理疏导服务和各种小组团体活动;也可在宏观上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开设农村留守儿童娱乐服务机构,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使的代理人等。鉴于此,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可以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

(二)政府和社会——热心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问题,但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在呼吁学校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也应唤起政府及社会对他们的关爱,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综合解决。

1.依靠政府强力部门,净化学校周围人文氛围

学校社区的文化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鉴于留守儿童还属于未成年人,对于黄色信息、暴力文化等缺乏是非辨别力与抵抗力。因此,要依靠政府强力部门整顿、清理学校社区周围的文化环境污染,依法取缔不健康的黑网吧、黄色电影院、游戏厅,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社区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保护合力

乡、村基层组织应帮助减轻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并对他们的安全提供保障措施。对外出家长长期不回的贫困留守学生要提供经济补助。各类非政府组织应该一如既往地关心农村孩子的成长,除了捐助钱财物品、建设希望小学之外,还应在有利于孩子心理成熟、道德健康发展的新型工作方式方面拓展自己的实践空间,从而使各类非政府组织(NGO)有效地充当起政府和社区之间对留守儿童服务网络的编织者、促进者的角色。

3.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根据留守儿童缺乏监护与教育滞后的现状,建议那些农村退休老教师和有爱心、有能力的人们担负起为外出打工者教育子女的责任,为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式的寄宿制管理,如代理妈妈、代理爸爸等。这样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解决现在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让外出的家长解除后顾之忧。农村老教师发挥自己的余热,爱心人士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协助解决好留守儿童这个有时代烙印的社会问题。

(三)

家庭——强化责任

有的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起因是其父母外出务工,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应从其父母处着手。他们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要促使其父母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子女的联系,鼓励父母尽量带着子女一起外出。目前,我国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中小学还要缴纳高额借读费。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宜鼓励农民工贸然采取家庭化流动的方式来解决其子女的教育和监护问题。对于那些农民工家庭来说他们不仅要承受城市失业、疾病等经济风险,其子女还要承担相当大的教育风险。退一步讲,即使留守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绝大多数也是被迫进入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民工子弟小学接受教育。而现阶段民工子弟小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能力深受质疑!这些学校大多坐落在城市郊区的垃圾堆旁或租借的废弃工矿厂房,场地、硬件设施严重匮乏,师资也东拼西凑,很少具备正规的教师授课资格。学校缺乏切实的监督机制,教学成绩无人考评,办学者也多以赢利为目的来创办民工子弟小学的。至于学生到底能从学校学到什么则不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很难想象如此质量的学校,如此素质的教学队伍如何承担得起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重任?再说农民工在外生活异常艰难,他们从事的职业是城市人不屑于干的最苦、最脏、最累的工作,经常要全天候务工。即使回到住所与孩子接触的频率也很低,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或精力去照顾孩子。因此我们以为在现阶段与其把农村留守儿童带到城市接受这种不健全、低水准的教育,倒还不如让其留在农村小学享受家乡的正规基础教育。因为那毕竟是规范化的,有教育主管部门随时监控的教育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可以把孩子留在农村小学而不管不问,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有着抚育孩子长大成人的义务。打工父母在外出挣钱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教育孩子成长成才的责任。作为家长应当:

1.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讲,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在家则影响小得多,因此在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又没有特别合适的代养人,最好夫妻俩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打工赚钱摆脱贫困无可非议,但如果为了赚钱而放弃对子女的教育,那就本末倒置了,到头来只会陷入“打工为了孩子,最终却毁了孩子”的尴尬境地。

2.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

外出家长要通过电话、书信经常与孩子联系、沟通,每年应抽空回家看看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外出的家长还应经常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加强孩子教育。家长外出应选择责任

心强、有保护能力和精力的临时监护人,并应履行相应的委托手续。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的千秋大业。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应相互整合,相互协力,从而构建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育人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