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忏悔录》读之所想

3377

  《忏悔录》读之所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世上没有任何人是圣人,没有谁是完美无瑕的。从前我认为人们能做到自我反省已实属不易,而在偶然读了卢梭的《忏悔录》才知晓,原来世间竟有一个如此“坦荡”的“小人”。

  他敢于赤裸裸地披露自己的隐私,敢于不偏不倚地记下自己点点滴滴或可笑、或荒唐甚至一系列肮脏无耻下流的想法和行为,毫无保留地揭示自己或大或小的伤疤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来记录自己的一生。正如卢梭他自己所言:“我在从事一项从来都没有人从事过的事业,不隐晦自己最下流最无耻的行为,我想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卢梭只是一个日内瓦普通钟表匠的儿子。父亲嗜好读书,在父亲的鼓励和言传身教下,他凭借着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以勤奋好学的精神自学并通晓了历史、文学、数学、地理甚至天文学知识,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忏悔录》这部自传是他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坎坷与悲惨的传奇。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不幸便是母亲为了给予他生命而死去。

  虽然缺少母爱,他的生命中并不缺爱。父亲把爱全部倾注于卢梭一人,再加上善良又温和的姑姑对他的悉心照料,因此培养出他真善美的本性。即使作者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单亲家庭中,他也并未因此受到心灵创伤,身边人都带给他真善美,都真诚地疼爱他。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固然要懂得感恩,但若生而不养,不去管教指导和关心,那么这是极度不负责任缺少爱心的父母。网络上有一句话很火:“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初看觉得有点荒唐可笑,但仔细琢磨就会明白,其实真的有很多父母没有尽义务,或许物质方面给的足够多,而心理上的关心和人格上的教导还远远不够。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更是具有无法分离的关系。在卢梭12岁之前,生活都是温婉平和美好的,而从他开始当学徒后,师傅的专断蛮横让他无法忍受,并因此染上了许多恶习,比如撒谎、盗窃、贪婪等,一年后他被迫流浪,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最无耻的兴趣,最肮脏的思想行为取代了从前那个善良单纯的他,这是一种令我难以接受的转变。可见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多么大,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的修养和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若这时候不加以正确引导,后果不堪设想。放眼看当今社会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率高居不下甚至有与日俱增的趋势,便可知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了。

  而谈到教育,在识字后,妈妈就引导我自己多看书广泛涉猎,要自己学会思考懂得反省。古人曾云:“开卷有益。”在当今物欲横流、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我们更应花时间沉浸于书本中,这样才不至迷失自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读书万般益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能否放下智能设备,走进科院图书馆呢?

篇2:《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感想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感想

  近日,根据矿工会的要求,在业余时间我拜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书,读后产生了想写点东西的感想,现写下来同各位共同感受下,重温故事内容。

  这本书写的时代背景:那是在50年代的美国。那时,美国在战争中发了笔横财,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越的物质生活是人们“不懈的追求”,但是,缺少了精神文明,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无限空虚和贫乏,可怕的是,大多数人们丝毫没有意识,他们仅仅只还是过着貌似丰富,其实假模假式、毫无意义、浑浑噩噩的生活......

  周围环境:有虚伪的势利份子,有穿女装的男人,有互相吐水的男女,有美貌而假模假式的女友萨丽,还有很可能是同性恋的之前尊敬的老师......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也是一条渗透着浓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色彩的信条;学习只是为了买到“混帐的卡迪拉克” (话外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霍尔顿又怎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呢?)

  主人公出场:是的,霍尔顿?考尔菲德,一个坏学生,整天只晓得吸烟、酗酒、搞女人的“垮掉分子”,唯一超级爱护自己的妹妹--年幼的菲苾。 他的性格深受资本主义社会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反抗现实,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纯洁的一面。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想逃离这个噩梦般的现实世界,到偏远的小山村去遁世,但要真正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讨厌看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中消磨时间;他讨厌爱慕虚荣而又毫无主见的女友去又迷恋她的美色,;他看不惯这个世道,却无法改变;他甚至痛恨自己,却没有参照的标准来改正自身缺点(亦或是说没有毅力),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尔顿只能用幻想解脱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妥协于他所深恶痛绝的社会,继续陷入矛盾的漩涡,无法自拔。他无法为自己设想出在社会上的立足点,(他能做的充其量不过是围绕一间林中小屋展开漫无边际的幻想)最后终于成了社会的牺牲品。他唯一的避难所,正如本篇长篇末尾几爷所示,便是那家精神病医院......

  年仅16岁的霍尔顿生于中产阶级家庭,被四次开除学校,他的整个人都散发出叛逆的味道。张口闭口都是脏话,看不惯学校的虚伪,老师的做作,同学的颓废。他喜欢大冬天里穿着风衣,喜欢反戴鸭舌帽,喜欢做些另类的行为。通过他的眼睛,我看到了当时这个社会的虚伪。学校里全是些伪君子,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一辆混账的凯迪拉克,甚至连霍尔顿唯一敬佩的老师都有可能是同性恋者。也许有些人想要摆脱迷茫,却走不出群体生存的阴影,京生的颓废让人窒息。

  由于同经历过叛逆时期,能稍微体会一下霍尔顿的心理。他处于美国“寂静的五十年代”,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也尝试着反抗,却始终无效,所以每个人每件事在他眼中都贴上了“叛逆”的标签,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微弱的与社会做抗争,虽然偶有沉沦,但在精神面貌不佳的五十年代的美国,实属少有了,结局自然可知,无效却依然我行我素,令人悲痛,着实可悲。

  读完此篇文章后,我认为孩子可以有纯洁的心,单纯简单的想法,他们不会像大人那样把事情复杂化,孩子不做作,不会假模假式,嘴上说什么,他们心里就想什么,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虚伪;而大人的社会误导了孩子,可愚蠢的大人还要求他们的孩子多向他们学习(悲哀!)。如果有多一点的单纯,想必不仅仅是50年代的美国,我们现代社会也会少一些虚伪,问题会变得简单,在任何时代,像霍尔顿这样的青少年就会不再迷惑,起码,不会有过强烈的厌世与叛逆感。我希望生活变得简简单单,可以平平淡淡。相反,如果一切与之相反,再多的霍尔顿,再麻烦的“霍尔顿式烦恼”也不见怪,也就不难怪霍尔顿会有这么复杂的性格了!

篇3:《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书感想

  要学会在逆境中保生存求发展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书感想

  本人积极参与了“职工读书月”活动,在推荐的众多书目里,《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书名很醒目,一看便知道是一本非常励志的书。该书弘扬的是一种面对挫折、面对逆境、面对死亡永不言弃、矢志不移的精神,对即将关井闭坑的夹河人来说,正需要这种精神,激发企业发展正能量。

  书中讲的是在荒凉的沙漠里,屠夫、将军、作家、公务员、工程师和律师都在沙漠中迷了路,都想走出漫无边际的沙漠,于是他们就结伴而行。6人中,除了屠夫,其他的人都各有才华和地位,是最有可能走出沙漠存活下来的人,但在这艰险而漫长的旅途中,看似才华横溢的人都一个个长眠于沙漠中,最后只有屠夫一个人冲出了沙漠,获得了重生,也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为什么?因为与其他5人相比,他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徒步在漫无边际的沙漠里,如果没有意志和向往作为支撑,纵使拥有渊博的学识,也会葬身于沙漠。

  当前,面对矿井年底就要关井闭坑的实际,少数干部职工心灰意冷,工作心不在焉,担心以后还有没有岗,能不能有一官半职,整天工作松松垮垮、得过且过。全矿干部职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资源开采型企业,关转是必由之路,今年不关明年也得关,就算西二采区打开了,五六年以后还得关。面对煤市经济的持续深度低迷,以及深部开采安全、成本带来的压力,打开西二采区已经不可能,否则亏损将会更多。与其在这里吃苦受累收入低,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华丽转身,尽快走出去实现转移发展,提高工资收入。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消除“关井闭坑就是关门走人”的认识误区,树立“早转早主动,晚转就被动”的思想,积极向外出创业的先进典型学习,参与到外出创业的队伍中。

  残酷的现实就像沙漠一样,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深陷其中。必须有屠夫一样的精神,学会在逆境中保生存求发展。夹河的出路在外面,必须举全矿之力,抓好新项目的接替,确保年底前落实好接替矿井,稳定干部职工思想;从现在就着手考虑年底矿井关转的总体部署,包括队伍分流、人员安置、闲置物资处理和工广规划等工作,实现安全有序转移。加强形势任务教育,破除看摊守业思想,把干部职工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矿党政决策部署上来,越是矿井关转时期,越要履职尽责,努力抓好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和谐稳定等工作,努力实现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转移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强化新时期徐矿文化在异地的贯彻落实,使之融入到异地制度建设、现场管理、人才培养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成为引领发展的“风向标”,成为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要持续开展好异地创业职工帮扶活动,实行结对子帮扶,真诚为职工办好事、解难事,解除广大异地创业职工的后顾之忧。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企业和人生的低谷,如果我们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必然死路一条,若能保持一颗坚强不屈的心,与逆境抗衡,也许会迎来事业的转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