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3932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丰城市拖船中学

陈正辉

【摘

要】

教学设计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环节,其基本原则是,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学习方式应该多样,教学设计实际是“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计要有多维目标,“弹性区间”;内容设计要联系生活,统合教材;方法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具有个性特色;学习情境设计的策略多种多样。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对课程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和作用,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出全新的教育时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变革传统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在新课程和信息技术双重视角的观照下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改进教与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媒体本身并不能显著地增加教学效率,任何一种新媒体应用到教育当中,都应当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确立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新课程倡导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和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课程教学的革新注入了活力,也提供了基础与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世界提供了技术平台,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新思维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优化学习生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关键是教学设计。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应关注以下事件:重视课堂生成目标,课堂生成目标即过程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学习活动,师生双方互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等。

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师的教学采用如下策略,将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应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多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生动和谐的教学过程等。

当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教学方案没有明显的设计思想,缺乏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教学目标局限于认知,且只有预设目标,没有课堂生成目标,没有建立在对学生的状态分析和可能的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教学过程强调整齐划一,缺少“弹性区间”;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作用等。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及策略。

(一)现代设计理念:有效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体实际需要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在教学活动时,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如讨论、实验、观察等等,是必要的,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发展。

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即使不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因人施教,至少也应该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的教学安排,让那些没上课已能完成作业的学生或上了课却似懂非懂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不能硬性规定全班统一步调齐步行进。

2、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生既有的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建立在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求知欲望的基础上。但在日常教学中,假问题、假启发的现象,在公开课、观摩课中屡见不鲜: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方法,展示了许多与新课相关的图片或实物,然后满怀激情地启发学生,问他们知道不知道或愿不愿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愿意”,事实上许多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新课”的问题和内容,所有的“发现”与“兴奋”,不过是做秀。

在了解学生实际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生活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调查研究必须不断进行。了解学生、调查问题将会成为教师重要的工作环节,从备教材为主到备学生为主,是教师必须直面的挑战。

3、学习方式应该多样。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博士(1983)认为,智力是一组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能力,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多元智力理论实际上肯定了人的多样性存在,并且希望在教育中释放个人的兴趣、智力特性和综合素质。多元智力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今后还可能会增加新的智力类型,如加德纳后来总结的生存智力。这种智力理论与布卢姆的分类理论相互呼应,更支持了学习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认识学生和认识学生的学习倾向,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理论框架。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种方法来达成学习目标,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特别是在学生都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可以及时上网的条件下,怎样在学习活动中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习,值得教学设计者特别关注。

4、教学设计实际是“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只是一份预案,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的。

教师在设计时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由发挥、自主探究的机会。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关心实施步骤,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就没有多少机动的余地,教学活动就会过于紧张,很难针对现场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整。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向构想*拢,应为课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创设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应该是“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师不是工程师(他要按图纸施工),也不是电视导演(他们一般要按分镜头剧本去工作),而是节目策划,是与学生共同创造未来的人。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具体指向。

1、教学设计中的目标指向:多维目标,“弹性区间”。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任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然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多维目标。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要注重考虑学生的情意发展,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合作、交往等。即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它作为和认知同样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目标中加以确立。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尽可能地挖掘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区间”,既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要考虑到预设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2、教学设计中的内容指向:联系生活,统合教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

教学内容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要避免“繁、难、偏、旧”,突出基础性;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当前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有可能保持和发挥课堂教学载体的主导功能;只有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教学内容设计要对教材进行统合。合理安排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要作适度的区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材观,要认识到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学生学的媒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统合,使之成为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学材”。如中学语文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美学随笔,观点新颖,但议论说理比较抽象,教学设计时结合音乐、绘画、舞蹈,从多角度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运用多媒体相继引入小提琴《梁祝》,法国卢浮宫的胜利女神、蒙娜丽莎和维纳斯雕像,张大千虚实相生的山水画,杨丽萍的手舞,春节晚会上的《千手观音》等,使学生在丰富的审美欣赏活动中,充分领悟到作者的美学观点:维纳斯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失去双臂带来了丰富的美,缺失引起的美是一种超越之美,真实之美。

3、教学设计中的方法指向:符合学科特点,具有个性特色。

教学方法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学科不同教法也不同。语文重朗诵、赏析和体悟,多用情境教学法、赏析教学法;英语重交际,多用交际法、表演法;数学重归纳、论证和推理,多用讲授法、探究法;理化重实验操作、规律探索,多用实验法、发现法;思品重辨析、体验,多用辨析法、体验法等。

教学方法设计要要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个性特点。教法必须为学生所接受,适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教师要熟悉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法要体现教师的个性特色,教师选择了适合自己个性的教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要更新观念,以辅导者、帮助者和领航员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的要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设计重点应放到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问题、相关的实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社会背景支持等六个部分,以问题为核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1、信息技术环境下几种学习情境的设计策略。

(1)问题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课文《我的空中楼阁》时,设计为“我眼中的楼阁”和“我心中的楼阁”两个问题板块,用两组多媒体视频动画演示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Internet中的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培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真实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教学内容。利用网络共享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即时访问远程主机,获取大量资源。例如,学习中学语文《威尼斯商人》一课,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调出有关威尼斯的网页,使没有到过威尼斯的同学亲身领略一下水城优美独特的风景,将会更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模拟真实情境设计。一些危险性、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必修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以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如创建模拟法庭,现场进行演练,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学生自编自演英语话剧,锻炼英语听说能力等。

(4)协作情境设计。利用网上交流工具(如BBS、聊天室、电子邮件、ICQ、Internet

Phone等)创设协作化学习情境,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常用的协作式教学情境有竞争式、协同式、伙伴式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如学习课文《赤壁赋》,重点是理解江、月意象,体会诗人借江、月所抒发的胸中情意,设计让学生分成小组,上网查询有关江、月的诗句及意象特征,从比较中体会诗人的独特情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共享信息,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5)创作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创作工具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自己的作品或亲自动手模拟实验操作的情境。例如,为学生提供IE浏览器、Word等软件和工具,创设网上作文创作环境;提供“几何画板”的创作工具平台,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创作诸如“三角形函数图像性质”等应用小程序。

2、情境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情境设计要尽可能真实。“真实”包括真实性和科学性,只有真实才更富有感染力,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认知和意义的建构。

(2)情境设计要有多样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环境而建构的,每个人的经验存在差异,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的。因此,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该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角度提供多样化的情境,由学生自己去选择符合自己经验的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应运用多媒体网络的优势,设置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让学生随机进入,灵活跳转,以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

(3)情境设计要有艺术美感。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美感和吸引力,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新的问题,尤其是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更要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信息上。

(4)情境设计要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分,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宜用于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概念、规律等逻辑性较强的内容的学习;而真实情境则宜用于态度情感和技能的学习,此外,还常用于启发学生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

(5)情境设计不能忽视教师的主持者作用。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对于抽象的知识体系,运用多媒体网络系统很难具体化、形象化,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由的“遨游”,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

〔3〕李克东.信息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A〕.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

〔5〕R·M·加涅着,皮连生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戴维·H·乔纳森着,郑太年等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

篇2:清华版信息技术《文字处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

  《文字处理》这一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进一步在WPS2000系统中设置页面底图、使用文字框、创作艺术字、插入公式等,从而制作色彩斑斓的板报。

  本章内容是《高中信息技术》下册的重要内容,这一节是学生在前面学习基础上自由发挥的实践课。教师先归纳制作一份板报的一般过程,然后展示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板报给学生参考,要求学生当堂制作,形成技能。

  本章的课型是应用软件课型,以任务驱动带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基本操作为技能训练内容。因为板报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制作的步骤不一定要强求一致,所以只要求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并启发学生考虑其他格式,鼓励学生创新。

  一、教学案例设计

  1、基本目标

  [认知领域]

  (1)了解WPS2000制作图文并茂的板报的基本功能。

  (2)合理使用页面设置和文字框。

  (3)了解创作艺术字的基本步骤。

  (4)明白艺术字标题是一幅图片,不是文本。图片可以被任意缩放、移动。

  [情感领域]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电脑板报制作的兴趣,大胆实践与创新意识。

  (2)在制作板报过程中,把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知识综合运用,积极构想、探索。

  (3)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互相学习合作的精神。

  [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辨别WPS2000系统窗口和艺术字窗口的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电脑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要求]

  (1)主题与内容要和谐统一。

  (2)制作方法要多样得当。

  (3)色彩协调大方,版面美观。

  评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分组推荐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给予等级分。在评价中注意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发现别人长处、欣赏他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品质。

  2、教学过程

  (1)让学生在本地教学资源库或互联网中查找有关信息技术的资料。

  (2)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教学广播系统在教师机上边操作边讲解,首先进入WPS2000,然后点击“插入”菜单,选择“新对象”,再选择“金山艺术汉字2.0”,按“确定”。提示同学注意“艺术字”操作窗口与WPS2000的不同。(主要看菜单栏和工具栏)点击“艺术字操作向导”开始创作艺术字。经过若干个“下一步”后艺术字就算完成了。在空白处单击鼠标回到WPS2000系统界面。

  之后,教师退出教学广播系统,让同学们自己上机操作,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形状、颜色等,制作几个形态各异的艺术字。

  (3)学生上机操作,教师课堂巡视,个别指导。

  几分钟后,许多同学都完成了艺术字的创作,教师发言:“好,老师看到许多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而且设计得不错。老师很满意。不过老师现在对你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要求,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制作一份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板报,把我们刚刚学会的艺术字要融进去,要求主题鲜明,结构完整,图文并茂。”

  (4)教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教师展示各种小板报的格式。老师提示:“这几份板报的形式各不相同,同学们可以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创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板报,你们所创作的作品不一定要和老师的相同,只要是主题和内容和谐统一,制作方法和技巧要多样得当,色彩协调大方,版面美观就可以了。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5)学生上机操作,自由创作发挥。教师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启发提示。

  在进行自由创作的同时,教师及时鼓励同学们,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教师提示:“所谓创意,就是要让自己的作品与别人的作品不一样,所以,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把所学的语文知识、美术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你们的身边寻找素材,把你们对电脑的爱好及电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装进去。”每位同学都很认真,有的在互相讨论,边说边操作。同时,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着各种不同样式的板报,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6)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二十几分钟后,许多同学都已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教师让已经完成的同学,去观赏一下其他同学的作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评选别人的作品,不一会儿,全班同学都已经离开自己的座位,去观赏其他同学的作品,每位同学都很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探讨各自的不足和值得赞赏的地方,场面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让同学回到各自的座位,同时教师选出三名同学代表,让这三名同学说出全班同学所公认的哪几份作品是最有创意的?你认为他们好在哪里?他们的作品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如果有,你认为该怎样改进?几位代表的回答都很精彩,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每位同学以校园生活为主题,自己寻找、创作、组织文字资料和图片素材,制作多种多样的板报,并在适当时候安排评比并把优秀作品制作成展板先全校展示。

  二、案例分析

  1、由老师给定板报主题,文字资料,图片素材、都是磁盘中以文件形式存放好的,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如字数、图片数等)组织成一份板报。

  2、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动手实践为主线。所以教师应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实践、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辅导。

  3、面向全体,学习窗口界面,复习基本操作,学习艺术字方法,学习调整整个板报的版面。

  4、以“任务驱动”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精神,并使抽象的学习目标具体化,引导教学活动有序完成。

  5激励学生的创作欲望,爱创作板报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我表现。

篇3:信息技术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教学设计

  《3.1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教学设计

  莲花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

  尹旦

  课时要求

  1课时

  上课时间:20**年9月22日

  星期四

  案例背景信息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上海科教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信息加工的含义与重要性,了解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B:了解人工加工与计算机加工的各自的特点。能够根据任务和需求、信息阅读对象,确定加工方法

  2、过程与方法:

  A: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归纳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与目的。

  B:能选择适当的信息加工方法及工具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

  A:通过体验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B:能认识到信息加工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C:能养成制订作品整体规划,按计划、按步骤地完成信息加工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信息加工前进行需求分析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如何辩证地认识需求分析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探究、小组协作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导入: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了从因特网中获取信息,当我们要有效的利用获取的信息时,必须对信息进行加工,大家把书翻到第31页,看一下导学的这则案例,引出信息的加工。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并思考各个小组根据不同任务选择的信息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教师活动:归纳并用课件展示

  1、信息加工的定义: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和研究等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信息。

  展示电影《风语者》海报,请同学介绍这部电影的简单剧情,引入加密解密,说明信息加工的重要性。

  2、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加工?

  ①、避免真假混杂

  (举例:《吕氏春秋》“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朝的一位丁氏,家里没有井,常到外面去担水,他又经常在外居住,便请人到他家钻井,他告诉别人说:“我钻一口井就是获得一个劳动力。”

  有听说的又传给别人说:“丁氏钻井得到一个人。”本国的人就这样道听途说传着,被宋朝的国君知道了,国君便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

  丁氏对询问的人说:“是一口井使我减少了一个人的工作量,并非从井中挖出一个人)

  ②、有效地使用

  ③、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举例:电影《风语者》中利用纳瓦霍语加密解密,日军听到的噪音,美军听到解密后是情报)

  3、信息的人工加工和计算机加工的特点及区别

  假如我们班要进行班干部选举,那么请同学们讲讲,这是个怎样的流程,特别是统计票数时,你会怎么统计,要使用到什么工具?

  学生活动:学生讲述流程及工具(一人唱票,另一人在黑板画“正”统计票数),教师讲述人工加工信息的特点。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是在电脑教室通过网络投票呢?那么如何统计?与人工统计比较优劣。

  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回答计算机加工信息的一般过程及与人工加工比较之优势。

  教师活动:我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前还需要做些什么工作?课件展示:

  4、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

  ①分析已有信息

  ②制订信息加工的初步打算

  Ⅰ.读者(目标受众)

  Ⅱ.交流方式

  Ⅲ.作品形式

  Ⅳ需加工的信息与加工方式打算

  教师活动:阅读P32至P34内容并完成第二章信息获取主题探究活动“追踪野生华南虎真假之迷”小组汇报交流的信息加工的需求分析。

  将各小组上次活动中获取的信息素材包分发到相应组学生所在机器上;

  同时将活动所用的两个任务学习表单同步分发到每位学生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思考并完成小组的需求分析任务。各小组组长负责分配组内任务并记录组员参与情况。完成后各小组提交作业到教师机。

  教师活动:展示各小组作业并开展互评及点评。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评论及认真聆听他人评论。

  教师活动:课堂小结

  点评:

  本课是信息加工与表达的第一课,该课的教学对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案作者十分明确这一地位,在本课开头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信息加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较自然地引入信息加工的需求这一主题。同时,教学中采用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分组学习方式,设计活动有趣,教材资源应用合理,有得于学生学习。如果能在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时,适当引入信息的简单分类,并提出信息加工方法的多样性,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评人:莲花中学尹旦

  附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