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2693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计算机可以连入互联网,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上网经验,对计算机网络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对网络的了解大部分是停留在网上聊天、BBS论坛、网络游戏以及有限的资料收集;另一些地区的学校的学生,在小学中并没有接触到计算机,只是在进入初一年级时,才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其应用技能仅仅停留在对windows的操作及文字处理上。总体上讲,初二年级的学生,对网络的构成及相应有应用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更没有形成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的意识。因此,学生要学习基本的网络知识,并为下面的网络信息收集打下基础。

2、

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是本章的基础知识,为全章的学习作铺垫。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概念。

从覆盖范围和计算机之间连接的距离来划分网络的类别。结合校园网、企业网、住宅小区网和家庭网络来介绍局域网,结合因特网来介绍广域网。

展示课件,分析三种拓扑结构的示意图和简单工作原理及在应用中所显示的特点。

通过课件展示教学内容,介绍广域网及因特网的基本知识,因特网的诞生与发展,拓展介绍因特网对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及给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方便。

布置好参观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分好小组,选好小组长,确定参观路线。

从因特网的入口处开始参观,逐一介绍各种网络设备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4.教学资源

(1)网络拓朴结构图;

(2)有关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视频

(3)网络基础知识。

三、教学过程

在上本节课前,我特意向学生透露了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让大家想想应该编一份怎样的小报,要用到哪些内容。学生提出:“学校正在申请市绿色学校,而且举行了很多的有关环保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编一份有关绿色环保的小报。”又有学生说:“这也可以成为我们申请市绿色学校的一项内容,增加我们学校被评上的机会。”还有学生说:“我们可以挑选好的小报做成一份校园的环保小报纸。”……

说到这里学生们都兴奋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最后我在听取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布置了如下要求及作业:

①每一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小报。

②为自己的小报取一个亮丽的名称及版面。

③结合学校这几个星期所举行与环保有关的活动写几篇稿件,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数码相机部分学生家中有,学校里也有)一些活动的图片,收集和调查统计一些自己需要用到的数据。

1、作业完成的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在这一个星期通过全体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及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的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材料的形式有文字,有图片,还有一些统计图表。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学校举行的“保护环境,千人签名仪式”,有团委发起的征集“环保警示语”,有社会实践:“访千年古树”,有美术组举办的大地作画比赛,劳技组组织的“利用废物做手工”的比赛,以及各个班级开展主题班会的情景等。内容丰富,可以说是前期收集素材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在收集材料的一周里,从每个小组到每一位同学都非常热情地参与其中的工作,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小记者、小作家、小摄影师……

大家都乐在其中,享受这些作业的美妙,没有人去逃避,没有人说累。

2、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本堂课的上课铃声响起时,同学们带着自己小组的“成果”来到电脑室,在小组成员的协调下,大家把这些素材输入电脑(图片是在课堂老师的帮助下输入电脑的),然后整理这些素材。

在小组中有一位同学负责将设计在草图上的版面在word中画出来,再将其他同学输入电脑中的文章和图片纷纷插入其中,忙完了自己手头上的事的同学也到“版面设计师”旁边开始指手画脚起来,“你用红色看看,红色好看。”“这一行字要变大一点,这样醒目。”……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

我这时也成为了一个配角,只能为电脑操作上还有困难的小组帮上一点忙。

下课了,每个小组都完成自己的小报。他们通过与其他小组完成的作品比较,自行地评比出了几张最优秀的作品。

四、案例分析:

(一)、开放、综合的课堂让信息技术课充满了生命

时下,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采用的,让学生以实际的任务明确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许多任务只是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孤立的,零散的。例如,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上述的方法非但让学生学习困难,长久必会厌倦,因为那些电脑的技能离我们的学生太“远”了。

在这课前,我所谓的作业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而且也不是一些机械的抄写,每个小组中的每位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完成的一项或几项,对他们来说没有负担,有的只是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在课堂上,那些技能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他们只要把之前学习的知识再结合自己小组的素材灵活运用技能就可以了,没有教师的规矩、要求,有的是丰富的想象和创造。

(二)、开放、综合的信息技术课带给学生的是更多的能力,更多的自信,更多的爱。

学生在收集素材的同时培养了很多的能力,如:写作能力、版面设计能力、摄影能力……每位同学都会选择自己能胜任而又喜欢的一项或几项任务,这是多么有趣而高兴的事,因此他们获得了成功。

学生经历了各项活动,从这些活动中他们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自己平时怎样的行为才是环保的,怎样维护学校的环境等等这些都是爱的表现:爱自己、爱班级、爱学校……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简单直观的课,其特点一是内容较少,理论性强;其二是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太大。一般情况下,只要根据教材,针对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理论概念讲解得枯燥性作好了相应的准备,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后,也就算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也会不错。

篇2:清华版信息技术《文字处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

  《文字处理》这一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进一步在WPS2000系统中设置页面底图、使用文字框、创作艺术字、插入公式等,从而制作色彩斑斓的板报。

  本章内容是《高中信息技术》下册的重要内容,这一节是学生在前面学习基础上自由发挥的实践课。教师先归纳制作一份板报的一般过程,然后展示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板报给学生参考,要求学生当堂制作,形成技能。

  本章的课型是应用软件课型,以任务驱动带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基本操作为技能训练内容。因为板报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制作的步骤不一定要强求一致,所以只要求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并启发学生考虑其他格式,鼓励学生创新。

  一、教学案例设计

  1、基本目标

  [认知领域]

  (1)了解WPS2000制作图文并茂的板报的基本功能。

  (2)合理使用页面设置和文字框。

  (3)了解创作艺术字的基本步骤。

  (4)明白艺术字标题是一幅图片,不是文本。图片可以被任意缩放、移动。

  [情感领域]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电脑板报制作的兴趣,大胆实践与创新意识。

  (2)在制作板报过程中,把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知识综合运用,积极构想、探索。

  (3)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互相学习合作的精神。

  [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辨别WPS2000系统窗口和艺术字窗口的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电脑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要求]

  (1)主题与内容要和谐统一。

  (2)制作方法要多样得当。

  (3)色彩协调大方,版面美观。

  评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分组推荐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给予等级分。在评价中注意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发现别人长处、欣赏他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品质。

  2、教学过程

  (1)让学生在本地教学资源库或互联网中查找有关信息技术的资料。

  (2)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教学广播系统在教师机上边操作边讲解,首先进入WPS2000,然后点击“插入”菜单,选择“新对象”,再选择“金山艺术汉字2.0”,按“确定”。提示同学注意“艺术字”操作窗口与WPS2000的不同。(主要看菜单栏和工具栏)点击“艺术字操作向导”开始创作艺术字。经过若干个“下一步”后艺术字就算完成了。在空白处单击鼠标回到WPS2000系统界面。

  之后,教师退出教学广播系统,让同学们自己上机操作,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形状、颜色等,制作几个形态各异的艺术字。

  (3)学生上机操作,教师课堂巡视,个别指导。

  几分钟后,许多同学都完成了艺术字的创作,教师发言:“好,老师看到许多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而且设计得不错。老师很满意。不过老师现在对你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要求,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制作一份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板报,把我们刚刚学会的艺术字要融进去,要求主题鲜明,结构完整,图文并茂。”

  (4)教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教师展示各种小板报的格式。老师提示:“这几份板报的形式各不相同,同学们可以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创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板报,你们所创作的作品不一定要和老师的相同,只要是主题和内容和谐统一,制作方法和技巧要多样得当,色彩协调大方,版面美观就可以了。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5)学生上机操作,自由创作发挥。教师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启发提示。

  在进行自由创作的同时,教师及时鼓励同学们,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教师提示:“所谓创意,就是要让自己的作品与别人的作品不一样,所以,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把所学的语文知识、美术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你们的身边寻找素材,把你们对电脑的爱好及电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装进去。”每位同学都很认真,有的在互相讨论,边说边操作。同时,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着各种不同样式的板报,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6)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二十几分钟后,许多同学都已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教师让已经完成的同学,去观赏一下其他同学的作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评选别人的作品,不一会儿,全班同学都已经离开自己的座位,去观赏其他同学的作品,每位同学都很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探讨各自的不足和值得赞赏的地方,场面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让同学回到各自的座位,同时教师选出三名同学代表,让这三名同学说出全班同学所公认的哪几份作品是最有创意的?你认为他们好在哪里?他们的作品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如果有,你认为该怎样改进?几位代表的回答都很精彩,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每位同学以校园生活为主题,自己寻找、创作、组织文字资料和图片素材,制作多种多样的板报,并在适当时候安排评比并把优秀作品制作成展板先全校展示。

  二、案例分析

  1、由老师给定板报主题,文字资料,图片素材、都是磁盘中以文件形式存放好的,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如字数、图片数等)组织成一份板报。

  2、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动手实践为主线。所以教师应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实践、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辅导。

  3、面向全体,学习窗口界面,复习基本操作,学习艺术字方法,学习调整整个板报的版面。

  4、以“任务驱动”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精神,并使抽象的学习目标具体化,引导教学活动有序完成。

  5激励学生的创作欲望,爱创作板报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我表现。

篇3:信息技术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教学设计

  《3.1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教学设计

  莲花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

  尹旦

  课时要求

  1课时

  上课时间:20**年9月22日

  星期四

  案例背景信息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上海科教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信息加工的含义与重要性,了解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B:了解人工加工与计算机加工的各自的特点。能够根据任务和需求、信息阅读对象,确定加工方法

  2、过程与方法:

  A: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归纳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与目的。

  B:能选择适当的信息加工方法及工具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

  A:通过体验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B:能认识到信息加工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C:能养成制订作品整体规划,按计划、按步骤地完成信息加工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信息加工前进行需求分析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如何辩证地认识需求分析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探究、小组协作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导入: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了从因特网中获取信息,当我们要有效的利用获取的信息时,必须对信息进行加工,大家把书翻到第31页,看一下导学的这则案例,引出信息的加工。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并思考各个小组根据不同任务选择的信息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教师活动:归纳并用课件展示

  1、信息加工的定义: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和研究等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信息。

  展示电影《风语者》海报,请同学介绍这部电影的简单剧情,引入加密解密,说明信息加工的重要性。

  2、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加工?

  ①、避免真假混杂

  (举例:《吕氏春秋》“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朝的一位丁氏,家里没有井,常到外面去担水,他又经常在外居住,便请人到他家钻井,他告诉别人说:“我钻一口井就是获得一个劳动力。”

  有听说的又传给别人说:“丁氏钻井得到一个人。”本国的人就这样道听途说传着,被宋朝的国君知道了,国君便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

  丁氏对询问的人说:“是一口井使我减少了一个人的工作量,并非从井中挖出一个人)

  ②、有效地使用

  ③、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举例:电影《风语者》中利用纳瓦霍语加密解密,日军听到的噪音,美军听到解密后是情报)

  3、信息的人工加工和计算机加工的特点及区别

  假如我们班要进行班干部选举,那么请同学们讲讲,这是个怎样的流程,特别是统计票数时,你会怎么统计,要使用到什么工具?

  学生活动:学生讲述流程及工具(一人唱票,另一人在黑板画“正”统计票数),教师讲述人工加工信息的特点。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是在电脑教室通过网络投票呢?那么如何统计?与人工统计比较优劣。

  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回答计算机加工信息的一般过程及与人工加工比较之优势。

  教师活动:我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前还需要做些什么工作?课件展示:

  4、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

  ①分析已有信息

  ②制订信息加工的初步打算

  Ⅰ.读者(目标受众)

  Ⅱ.交流方式

  Ⅲ.作品形式

  Ⅳ需加工的信息与加工方式打算

  教师活动:阅读P32至P34内容并完成第二章信息获取主题探究活动“追踪野生华南虎真假之迷”小组汇报交流的信息加工的需求分析。

  将各小组上次活动中获取的信息素材包分发到相应组学生所在机器上;

  同时将活动所用的两个任务学习表单同步分发到每位学生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思考并完成小组的需求分析任务。各小组组长负责分配组内任务并记录组员参与情况。完成后各小组提交作业到教师机。

  教师活动:展示各小组作业并开展互评及点评。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评论及认真聆听他人评论。

  教师活动:课堂小结

  点评:

  本课是信息加工与表达的第一课,该课的教学对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案作者十分明确这一地位,在本课开头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信息加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较自然地引入信息加工的需求这一主题。同时,教学中采用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分组学习方式,设计活动有趣,教材资源应用合理,有得于学生学习。如果能在信息加工的需求确定时,适当引入信息的简单分类,并提出信息加工方法的多样性,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评人:莲花中学尹旦

  附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