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有理数的乘法》教法建议与教材分析

3389

《有理数的乘法》教法建议与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对比小学学过的乘法运算.

2.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情境,要学生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如水位升降问题,行程问题等等.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使他们自己发现规律,并加以猜想.

4.运算熟练后,不必要求学生书写每一步的理由.

5.只要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倒数定义与小学一样即可,怎么求倒数在下一节讨论.

6.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可以明晰: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因式为0,积就为0.但此段话不需要学生背.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篇2:三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有0乘法》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通过引导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后,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上每一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十位上就要用0来占位。

  二、学生分析: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资料、整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体,对于直观的事物容易接受。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利用以往所学,探究多种算法,并有择优意识。由机械的“学数学”变为地构建知识。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进行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认识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在对比中发现竖式计算中间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学生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在讨论交流中理解与个位相乘满十进位,积的十位上不是0,与个位相乘不满十要用0来占位这一重点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呈现算法多样化,学生们可以相互欣赏与借鉴,从而优化算法。真正达到学习的有效性。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初步学会举实例比较分析,论证推理的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

  2.理解因数中间有0乘法的算法。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还记得孙悟空偷吃仙桃的那一段吗?

  一天王母娘娘叫七仙女到蟠桃圆去摘仙桃为自己祝寿。七仙女到蟠桃圆,只见树上一个桃也没有,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吃桃子呢。出示(课件)课本第83页主题图。小精灵问 :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

  2.想一想,用加法怎样列式计算?用乘法怎样列式计算?

  0+0+0+0+0+0+0=0   0×7=0  7×0=0

  想一想:0×3=  9×0= 0×0=(0×0=0是规定的)

  观察上面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你们想的和小精灵说的一样吗?

  (PPT出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3.同学们真聪明,小精灵想考一考大家!(出示课件)

  0×2=5×0=0×6=0×8=

  2×0=5+0=6×0=0+8=

  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

  (0和一个数相乘都得0,0和一个数相加仍得一个加数。)

  教师提示: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注意符号,符号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

  4(课件5)快速判断。

  师:同学们反应好快啊!我们来比一比谁更快,请你在五秒钟后用手势迅速作答并说明你的理由。(举起右手用一根手指表示算式1,两根手指表示算式2.)

  你能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哪个得数大吗?

  1+2+3+4+5+6+7+8+9+0

  1×2×3×4×5×6×7×8×9×0

  师:请说说你的依据是什么?(生根据所学0乘一个数和0加一个数的不同判断哪个算式的得数大)

  师小结:第一个算式0加一个数还得原来的数,而第二个算式无论0前面乘得的积有多大,只要乘0,得数就是0.只要爱动脑筋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二、运用法则计算:

  1.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吃仙桃能长寿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实呀,健康长寿的秘诀是坚持锻炼身体,看老寿星来了。(课件6动画演示例6)

  师:要想求出老寿星第天步行多少米?应该怎样列式?(生解答师板书)

  508×3

  师:观察这个算式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吗?(生叙述师板书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有0)

  师:请你先估算一下,大约等于多少米?说说你估算的过程。(学生汇报)

  508×3到底等于多少呢?你能算出它的准确结果吗?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下,然后再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的。

  (2)汇报结果,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多种算法,老师随机板书,适时点评。)

  师:说得真清楚。那谁来说一说积十位上的2是怎么来的吗?(生结合例题板书,叙述十位上的2 是怎样得来的)

  师:我们计算出老寿星每天步行多少米?(生答1524米)同学们真棒,通过自己动脑思考,细心计算解答了老寿星的问题,请翻书84页将例6完成吧。如果我将508改为502,请你再用竖式试一试。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计算,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生:用竖式计算并说算理。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积(用彩色粉笔点点儿引起注意,生简述发现,追问同样是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为什么积的十位有时是0,有时不是0呢?)那请你和小组伙伴讨论一下,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在什么情况下积的十位是0,什么情况下积的十位不是0.(课件6出示讨论题。同学们讨论汇报。)

  师:你们说得真棒!蟠桃园一行我们同学,善于观察,认真倾听,勤于思考学到了很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智慧乐园看一看吧!

  2.P84做一做。

  207×8603×4305×9

  指名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3.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知识;还应用它计算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一位数乘法。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一位数乘多位数乘法的特殊情况,按一位数乘多位

数的方法,用一位数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中间是0的那位也要乘,如果有进位的进上来几就写上几;如果没有进位时,这一位就要写0。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604×5708×3309×4

  观察这些题,和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是现在学的容易些还是以前学的容易些?为什么?(指名回答,适当的在板书中标出以便于学生理解,在十位和百位中间划一条线)(可以从高位算起,也就可以直接口算)

  2.口算

  502×3109×7406×6

  3.书上第85页3题

  一头牛重605千克,一头大象的体重等于8头牛的体重。这头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解答后反馈。

  4.发展练习

  学习了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你能用0到9这几个数任意组合,编一道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吗?快给同桌出道题考考他吧!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师: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请大家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篇3: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这节整理复习课我对分数乘法知识进行一次梳理,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分数乘法知识体系,巩固对乘法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

  1.讲练结合,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练习课,内容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想、自做、自讲、自论。先是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完成,然后上台解答,自己讲解方法,如有疑问可以自由进行交流,最后集体订正。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讲解,每个学生都是那么的认真、积极,似乎比老师问、讲兴趣更高。在没有太大难度的练习题中,一直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学的主动、积极。就连学困生也很主动地进行参与。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进行解决简单问题的练习。在练习中,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优生带差生的方式,在小组合作中,我还重点培养优生的讲题能力,引导优生如何利用实践操作帮助学困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解决关于倍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课堂节约了时间,使老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困生。

  由于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一次整理复习,所以设计上并没有出现太大难度的题型,使得优生有点浪费时间。在以后练习课中,不仅要考虑到学困生的能力,还要考虑到优生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有大的收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