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房地产成本监控

7474

  房地产成本监控

  (一)成本监控系统

  1、根据集团的管理体制,集团建立总部以管理监控为中心、各开发企业以操作监控为中心的房地产成本监控系统。实行总经理领导下、项目经理负责、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的运行机制。

  2、各监控中心应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对房地产成本实行全过程监控。

  3、各开发企业应根据管理需要和项目实际情况,设置审算部、工程部、财务部等成本管理职能部门或岗位,保证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成本监控的要求

  制度建设

  1、根据管理的需要,各房地产公司应制订和完善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成本管理制度,并报集团总部备案:

  ◆成本管理责任制及监控程序;

  ◆计划管理制度(包括指标、定额、考核管理办法);

  ◆招、投标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制度;

  ◆工程(质量、进度、监理、现场、工程盘点、竣工验收移交)管理制度;

  ◆预决算(包括概算、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结算、款项拨付)管理制度;

  ◆费用控制制度;

  ◆材料设备管理制度。

  以上制度,各单位可分别制定也可综合制定。

  2、集团总部应不断总结各开发企业成本控制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完善集团房地产成本管理制度。

  计划管理

  1、各开发企业应按根据项目开发的节奏,及时编制成本计划,并跟踪、检查、考核计划的执行情况:

  ◆开发产品成本计划(按完全成本口径);

  ◆期间费用计划;

  ◆降低成本技术组织措施计划。

  2、成本计划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成本预测和决策为依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编制,做到目标明确、先进、可行,尽量数据化、图表化。

  3、各开发企业应完善成本考核办法,确立成本降低率、费用节约额、项目投资回报率等成本考核指标。

  分析检查

  1、各开发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定期、按开发阶段对房地产成本的结构、差异及其原因、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好下一步成本控制工作。分析的重点是:

  ◆计划及其执行情况;

  ◆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对比差异及其原因;

  ◆分析期内控制措施、效果、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对策;

  评价、结论与提示。

  2、集团总部根据管理需要,应按项目就成本控制情况进行分析检查。

  信息交流

  1、应报集团总部的常规性成本资料主要包括:

  项目基本情况;

  ◆按会计制度规定应编报的成本核算报表;

  ◆成本动态情况及其分析资料;

  ◆当地政策性收费项目、内容、标准、依据及政策的适用期限、收费部门。

  2、按例外管理原则,对下列成本异常偏差及其处置办法,应随时报集团总部:

  ◆当地有关法规政策的重大调整;

  ◆成本超降率占单项工程成本总额10%以上、占其本身预算成本或计划成本30%以上的的项目、事件(包括停工、严重窝工、重大设计变更、计划外增减项目、现场签证、工程质量事故等因素影响造成的成本增、减项目、事件);

  ◆合作条件更改;

  ◆补交地价。

  3、各开发企业应建立成本信息库,互相交流成本控制的经验教训。

篇2:企业物流成本

  企业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logisticscost):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

  物流成本就是用金额评价物流活动的实际情况。现代物流成本是指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囊括到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上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制造企业习惯将物流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商业企业则把物流费用与商品流通费用混在一起。因此,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商业企业,不仅难以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且连已经被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分割开来的物流成本,也不能单独真实地计算并反映出来。

  企业物流总成本

  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可以向管理者提供更多对决策产生影响的细节问题,但企业的物流活动是按照功能的不同来组织进行的,如订单处理、运输等,而且大多数企业采用帐户划分成本,物流成本无法单独列示,因此,划分物流成本任务艰巨。

  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进行采购、销售、生产等与物流相关活动的成本总和。

  1、运输成本:运输成本是指企业对原材料在制品以及成品的所有运输活动所造成的费用,包括直接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为降低物流总成本需要严格控制在运输方面的开支,加强对运输的经济核算。

  2、存货持有成本:一般来说,存货可以占到制造商资产的20%以上。存货持有成本有些概念区分模糊,难以确定,所以,目前许多公司只是以当前的银行利率乘以存货价值再加上其它一些费用,作为存货持有成本。实际上,存货持有成本包括存货资金占用成本、存货服务成本、存货风险成本和调价损失等。

  3、仓储成本:大多数仓储成本不随存货水平变动而变动,而是随存储地点的多少而变。仓储成本包括仓库租金、仓库折旧、设备折旧、装卸费用、货物包装材料费用和管理费等。

  4、批量成本:批量成本包括生产准备成本、物料搬运成本、计划安排和加速作业成本以及因转产导致生产能力丧失等。

  5、缺货损失:缺货成本是指由于不能满足客户订单或需求所造成的销售利润损失。

  6、订单处理及信息成本:订单处理是指从客户下订单开始到客户收到货物为止,这一过程中所有单据处理活动,与订单处理相关活动的费用属于订单处理费用。IT成本指与物流管理运作有关的IT方面的成本。包括软件折旧、系统维护及管理费用等。

  7、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指与采购原材料部件相关的物流费用。包括采购订单费用、采购计划制订人员的管理费用、采购人员管理费用等。

  8、其它管理费用:其它管理费用包括与物流管理及运作相关人员的管理费用。

  单项物流活动成本降低必将导致其它部分成本增加,处理不当,甚至有可能导致总成本的上升。物流总成本分析是进行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关键,运用总成本分析法可以有效管理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低成本。

  物流总成本是企业管理物流运作的主要指标,但物流总成本本身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物流运作好坏。通过物流总成本的统计分析,使企业可以从全局的角度了解自身的物流运作现状,明确目前关键的瓶颈问题以及突破口,提出解决的方法,以提高企业整体的运作绩效。

  物流成本的计算条件

  根据物流成本的冰山理论,有很多项物流成本是隐藏的,物流成本可大可小,完全在于其计算的范围和方法。因此,在计算物流成本时,必须首先明确计算条件。如果无视计算条件,物流成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物流成本的计算条件指:物流范围、物流功能范围和会计科目范围。

  1、物流范围:指的是物流的起点和终点的长短。

  人们通常所讲的物流有:原材料物流,即原材料从供应商转移到工厂时的物流;工厂内物流,即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工厂的不同车间、不同地点的转移和存储;从工厂到仓库的物流;从仓库到客户的物流,这个范围相当广阔。

  2、物流功能范围:指在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信息管理等众多的物流功能中,把哪种物流功能作为计算对象。可以想见,把所有的物流功能作为计算对象的成本与只把运输、保管这两种功能作为计算对象,所得到的成本会相差悬殊。

  3、物流成本计算科目范围:指的是在会计科目中,把其中的哪些科目列入计算对象的问题。在科目中,有运费开支、保管开支这类企业外部的开支,也有人工费、折旧费、修缮费、燃料费等企业内部的支出。这么多开支项目,把哪些列入成本计算对象中,对物流成本的大小影响颇大。所以,这三方面的范围选择,决定着物流成本的大小。企业在制定计算条件时,绝不可盲目或大意,而应立足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合理的物流成本计算范围。成本只有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不全面,只涉及部分物流费用。目前,企业日常物流会计核算的范围着重于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环节,忽视了其他物流环节的核算。按照现代物流的内涵,物流应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企业内部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等。与此相应的物流费用包括:供应物流费、生产物流费、企业内部物流费等。

  从核算内容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专项成本,而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由于常常和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因而容易被忽视,甚至没被列入成本核算。其结果导致物流成本的低估或模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相关利益者以及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决策。

  2.物流会计信息的披露与其他成本费用的披露混杂。从物流会计信息的披露看,由于物流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因而对于相关物流费用的核算基本上并入产品成本核算之中,与其他成本费用混合计入相关科目。例如,对于因取得存货而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仓储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作为存货的实际成本核算,进而作为销售成本的一部分从总销售收入中扣除以得到总利润。物流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混杂,致使有关物流的数据信息需从相关会计信息中归纳,过程复杂且数据的时效性差,不利于物流管理和绩效的评价。

  3.部分物流费用是企业间接费用的一部分,其分配方法依然沿用传统会计方法。随着物流费用对企业利润贡献的加大,传统会计方法中间接费用依据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的分配不仅歪曲了产品、服务成本,不利于生产业绩的考核、评价,而且高级管理人员基于这些数据所做的决策也是不正确的。

  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1.按支付形态划分并核算


物流成本。

  把物流成本分别按运费、保管费、包装材料费、自家配送费(企业内部配送费)、人事费、物流管理费、物流利息等支付形态记账。从中可以了解物流成本总额,也可以了解什么经费项目花费最多。对认识物流成本合理化的重要性,以及考虑在物流成本管理应以什么为重点,十分有效。

  2.按功能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

  分别按包装、配送、保管、搬运、信息、物流管理等功能来核算物流费用。从这种方法可以看出哪种功能更耗费成本,比按形态计算成本的方法能更进一步找出实现物流合理化的症结。而且可以计算出标准物流成本(单位个数、质量、容器的成本),进行作业管理,设定合理化目标。

  3.按适用对象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

  按适用对象核算物流成本,可以分析出物流成本都用在哪一种对象上。如可以分别把商品、地区、顾客或营业单位作为适用对象来进行计算。

  按支店或营业所核算物流成本,就是要算出各营业单位物流成本与销售金额或毛收入的对比,用来了解各营业单位物流成本中存在的问题,以加强管理。

  按顾客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又可分按标准单价计算和按实际单价计算两种计算方式。按顾客计算物流成本,可用来作为选定顾客、确定物流服务水平等制订顾客战略的参考。

  按商品核算物流成本是指通过把按功能计算出来的物流费,用以各自不同的基准,分配各类商品的方法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各类商品的盈亏,在实际运用时,要考虑进货和出货差额的毛收入与商品周转率之积的交叉比率。

  4.采用ABC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

  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分析法是被认为确定和控制物流费用最有前途的方法。

  以作业为基础,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以及把作业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消耗作业,因此,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就是把各种资源库成本分配给各作业,再将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或劳务。

  以作业为中心,不仅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而且还能提供改善作业的非财务信息。以作业为纽带,能把成本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很好地结合起来,即以作业为基础分配成本,同时以作业为基础进行成本分析和管理。

  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并进行管理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作业是工作的各个单位,作业的类型和数量会随着企业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一个顾客服务部门,作业包括处理顾客订单、解决产品问题以及提供顾客报告三项作业。

  (2)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资源是成本的源泉,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采购人员的工资成本)、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如广告费用)。资源的界定是在作业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每项作业以涉及相关的资源,与作业无关的资源应从物流核算中剔除。

  (3)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作业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这种关系称作资源动因。资源动因联系着资源和作业,它把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4)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作业动因反映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例如,问题最多的产品会产生最多顾客服务的电话,故按照电话数的多少(此处的作业动因)把解决顾客问题的作业成本分配到相应的产品中去。

  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

  1、配送中心物流成本的全面分析:

  计算出配送中心物流成本之后,可以计算出以下各种比率,再用这些比率同前年、大前年比较来考察配送中心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

  (1)单位销售额物流成本率=物流成本/销售额×100%

  这个比率越高则对价格的弹性越低,从连锁企业历年的数据中,大体可以了解其动向,另外,通过与同行业和行业外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配送中心的物流成本水平。

  该比率受价格变动和交易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作为考核指标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2)单位营业费用物流成本率=物流成本/(销售额+一般管理费)×100%

  通过物流成本占营业费用(销售额+一般管理费)的比率,可以判断连锁企业物流成本的比重,而且这个比率不受进货成本变动的影响,得出的数值比较稳定,因此适合于做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物流合理化指标。

  (3)物流职能成本率=物流职能成本/物流总成本×100%

  该指标可以明确包装费、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流通加工费、信息流通费、物流管理费等各物流职能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率。

  2、配送中心物流成本的详细分析:

  通过全面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物流成本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但是对引起物流成本变化的原因,我们还要进一步按照职能分类,对物流成本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提出对策,详细分析所用的指标有四类,通过这四类指标的序时分析或按配送中心内的部门、设施分类比较以及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就可以掌握物流成本的发展趋势及其差异。

  (1)与运输、配送相关的指标:

  装载率=实际载重量/标准载重量×100%

  车辆开动率=月总开动次数/拥有台数×100%

  运行周转率=月总运行次数/拥有台数×100%

  单位车辆月行驶里程=月总行驶里程/拥有台数

  单位里程行驶费=月实际行驶三费/月总行驶里程

  (行驶三费=修理费+内外胎费+油料费)

  单位运量运费=运输费/运输总量

  (2)有关保管活动指标:

  仓库利用率=存货面积/总面积×100%

  库存周转次数=年出库金额(数量)/平均库存金额(数量)=年出


库金额(数量)×2/(年初库存金额+年末库存金额)

  (3)有关装卸活动指标:

  单位人时工作量=总工作量/装卸作业人时数

  (装卸作业人时数=作业人数×作业时间)

  装卸效率=标准装卸作业人时数/实际装卸作业人时数

  装卸设备开工率=装卸设备实际开动时间/装卸设备标准开动时间

  单位工作量修理费=装卸设备修理费/总工作量

  单位工作量卸装费=装卸费/总工作量

  (4)有关物流信息活动指标:

  物流信息处理率=物流信息处理数量(传票张数等)/标准物流信息处理数(传票张数等)。

  物流成本管理方法

  1.通过采用物流标准化进行物流管理。

  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订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订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物流标准化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基本设备统一规范,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能有效衔接,大大提高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物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2.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对顾客物流服务的管理来降低成本。

  实行供应链管理不仅要求本企业的物流体制具有效率化,也需要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以及客户、运输业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正因为如此,追求成本的效率化,不仅仅企业中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要加强控制,同时采购部门等各职能部门都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对顾客的物流服务可以确保企业利益,同时也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

  3.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降低物流成本。

  要实现企业与其他交易企业之间的效率化的交易关系,必须借助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一方面是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正确、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能由此建立起战略的物流经营系统。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可以将企业订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对应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和计划,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可以从整体上控制了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使混杂在其他业务中的物流活动的成本能精确地计算出来,而不会把成本转嫁到其他企业或部门。

  4.从流通全过程的视点来加强物流成本的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本企业的事情,即追求本企业的物流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亦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例如,有些厂商是直接面对批发商经营的,因此,很多物流中心是与批发商物流中心相吻合,从事大批量的商品输送,然而,随着零售业界便民店、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户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投资就有可能沉淀,同时又要求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物流中心或自动化的设备。显然,这些投资尽管从企业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整个流通过程来看,却大大提高了物流绩效。

  5.通过效率化的配送降低成本。

  对于用户的订货要求尽力短时间、正确的进货体制是企业物流发展客观要求,但是,随着配送产生的成本费用要尽可能降低,特别是多频度、小单位配送要求的发展,更要求企业采取效率化的配送,就必须重视配车计划管理,提高装载率以及车辆运行管理。

  一般来讲,企业要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就必须重视配车计划管理,提高装载率以及车辆运行管理。通过构筑有效的配送计划信息系统就可以使生产商配车计划的制订与生产计划联系起来进行,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也能使批发商将配车计划或进货计划相匹配,从而提高配送效率,降低运输和进货成本。

  6.通过削减退货来降低物流成本。

  退货成本也是企业物流成本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因为随着退货会产生一系列的物流费,退货商品损伤或滞销而产生的经济费用以及处理退货商品所需的人员费和各种事务性费用,特别是存在退货的情况下,一般是商品提供者承担退货所发生的各种费用,而退货方因为不承担商品退货而产生的损失,因此,容易很随便地退回商品,并且由于这类商品大多数数量较少,配送费用有增高的趋势。不仅如此,由于这类商品规模较小,也很分散,商品入库,账单处理等业务也很复杂。由此,削减退货成本是物流成本控制活动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篇3:企业库存成本控制内容其措施

  企业库存成本控制的内容及其措施

  一、物流管理及库存成本控制

  良好的物流管理可以通过提高库存周转次数、加快资金回转、降低运营成本、改善客户服务水平等方法节约企业的成本支出,通过节流增加企业的利润。

  企业物流的管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客户服务、库存控制、采购管理、仓储管理和运输控制。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并强调一体化物流的管理方式,也就是通过合理协调各部门的运作,适当制定和调整各部门的业绩目标,来达到整体的业绩标准。而一般来说,物流的整体业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性:时间性是物流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涉及物流过程中客户订单的标准交货时间,仓库收发货的操作时间和运输时间等不同方面。

  2.成本:成本指标更多的是反映了企业物流的内部管理水平,是企业物流内部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库存成本控制的内容

  库存按其是否可用可分为可用库存和不可用库存,可用库存是指那些可以随时用于生产或者订单交货的库存;不可用库存则是指那些在短时间内无法用于生产或交货的库存,例如运输过程中的在途库存、生产线上的在制品、仓库中的淤滞库存(即销售的机会非常小)和预留库存(为客户的订单预留但还没有交货)。

  库存按其存在形态又可分为原材料、在制品包括半成品、产成品、维修备件、在途库存、寄售库存。不同形态下的库存其管理方式和目标是不完全一样的。

  库存成本的构成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部分:

  1.库存持有成本:即为保有和管理库存而需承担的费用开支。具体可分为运行成本、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三个方面。

  运行成本主要包括了仓储成本,自营型的仓库体现为建造仓库的固定投资的摊销费用,外包型的仓库则体现为仓库的租金,库存越高,仓储面积越大,仓储成本也越高。此外,运行成本还包括仓库中的设备投资成本和日常运作费用(水、电、人工等)。

  机会成本主要是库存所占用的资金所能带来的机会成本,即库存占用的资金如果不用于库存而去经营其它投资所能获得的平均收益,一般为10%到16%之间。有时企业通过借款来获得库存,这时的机会成本还应包括借款的利息支出。

  风险成本顾名思义则是从风险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首先是保险费用,库存的安全保险费用就是库存成本。同时企业可能会应为库存的不合理存放而造成损耗或报废,例如食品过期、存放过程中破损、产品滞销、失窃等等,这些损失同样是库存的风险成本。

  2.库存获得成本:指企业为了得到库存而需承担的费用。抛开库存的本身价值,如果库存是企业直接通过购买而获得,则获得成本体现为订货成本,包括与供应商之间的通信联系费用、货物的运输费用等等,订购或运输次数越多,订货成本就越高;如果库存是企业自己生产的,则获得成本体现为生产准备成本,即企业为生产一批货物而进行的生产线改线的费用。

  3.库存缺货成本:由于库存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包括原材料供应中断造成的停工损失、产成品库存缺货造成的延迟发货损失和销售机会丧失带来的损失、企业采用紧急采购来解决库存的中断而承担的紧急额外采购成本等等。

  库存成本的控制具体通过合理优化的管理来实现,对库存的管理内容又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库存决策—控制库存持有成本:通过对物料的分析决定什么产品需要库存,什么产品不需要库存;以及库存的规模、周转率和分布情况。

  2.确定库存的订货方法—控制库存获得成本:确定库存的再订货点、订货周期和每次的订货量。

  3.需求预测—控制库存的缺货成本:获得相对准确的需求预测,包括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

  很多企业强调JIT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以期望达到零库存的管理水平。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库存是客观存在的,它如果不存在在企业的仓库里,则会存在在供应商(原材料)或代理商/客户(产成品)的仓库里,或者是存在于运输的途中。企业即使可以完全消除原材料及产成品的库存,依然无法消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在制品库存。当然,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库存总量,而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也是考虑如何减少企业的库存总量。因此库存的客观存在性也决定了库存成本的客观存在性。

  三、库存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对库存成本的控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正确确定库存物料:

  一般来说,企业的库存管理模式可以分为拉动式(反应式)和推动式(计划是),前者是基于需求(生产或客户的订单),仅在需要时才生产或采购的库存管理模式,JIT和看板管理系统就是属于这种方式。这种模式所适用的产品通常有以下的特点:

  1.产品大多数为客户订制,或者说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

  2.产品的单价较高,这种产品如果备大量的库存对企业的资金流动会造成巨大的压力;

  3.产品生产或采购的前置时间可以满足客户订单的交货要求,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没有必要准备库存;

  4.产品的流动性较慢;

  推动式的库存管理模式企业基于预测和需求计划,预先准备一定量的原材料或者产成品,以满足随时发生的生产或客户订单的交货需求。这种模式所适用的产品通常有以下的特点:

  1.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高,通用性较强;

  2.产品的单价适中;

  3.产品的生产或采购的前置时间不能满足客户订单的交货要求;

  4.产品的销售具有季节性;

  5.产品的流动性较快;

  除了个别特殊的行业和企业外,大多数的企业通常情况下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模式来管理企业不同的产品。这样既能缩短订单交货时间,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又能降低企业的库存水平,加快资金的流动。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除了根据企业的产品特性,确定正确的库存管理模式外,更重要的是对所确定的库存产品不能一视同仁,而是要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也就是通常所讲的ABC分类法。ABC分类法是将库存按占用资金的大小和销售额的比例进行分类,占销售额的比例大的物料归入的A类,比例稍低的归入B类,最低的物料归入C类。这种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


对重点的物料的严格控制,在整体提高企业交货水平的基础之上,降低企业的库存水平,同时又适当照顾一般的物料。通过对不同的库存物料进行分类管理,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整体库存水平,从而降低库存的成本。

  二)、减少不可用库存:

  虽然很多时候库存是必须要存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库存都能随时发挥其作用来满足生产或交货的需要,或者说这些库存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能用的,降低库存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这些不可用库存的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途库存、淤滞(滞销)库存、预留库存(可交货的订单因其它方面的原因而不能交货)、在制品或者是待检品都是不可用的库存。库存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 可用库存占库存总量的比例。

  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可用库存通常通过以下的途径来降低:

  1.在途库存:缩短交货运输时间:从供应商到企业的这段距离的运输时间应尽可能的缩短,所先需要根据产品的特性(价格、体积重量等)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对这段时间的管理会大大影响企业的在途库存量。一般来说,价格高而且体积重量较小的产品会优先选择空运,反之则海运为常用的运输方式。但是合适的运输方式是要通过仔细比较运输时间的缩短对库存乃至库存成本的影响以及运输费用的影响而做出选择的,否则将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选择合适的交货和付款方式:通过与供应商的谈判,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交货方式,也是降低库存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国际采购中。从货物离开供应商的工厂,到实际抵达企业的仓库,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和不同的场所,在这个过程中, 货物的所有权越晚交于企业,付款的期限越长,则企业所需承担的风险和费用也就越小。选择正确的厂址:企业离开供应商或者客户的距离会影响其库存的水平,距离越短,交货时间越短,库存量相应也可以降低。

  2.预留库存:控制订单的整批交货:整批交货的订单对客户来说可以大大降低其库存的水平,但是对供货方来说却是不小的压力,所以企业对此类订单必须要严格控制,在确实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向客户提供整批交货的服务。定期检查预留库存的情况,加强与销售部、财务部及客户之间的沟通,尽快消除因付款、客户项目延期等原因造成的预留库存。

  3.淤滞库存:通过合适的商务政策来减少淤滞库存的产生,例如客户所取消的订单如果是订制的产品,则必须承担一定的赔偿金等等。销售促销:对已经存在的淤滞库存,则需要通过大力的促销(降低销价等)将其尽量销售出去。退回供应商返工:如果淤滞库存能够经过在加工而提高销售的机会,则与供应商的合作,对淤滞库存的再加工也是一个较好的处理手段。

  通过优化生产线的管理,制定合理的生产节拍,缩短货物在生产过程中的运输路线来降低在制品的库存;通过加快产品检测来降低待检品的库存:

  三)、采用合适的库存补货方式:

  库存补货系统首先需要解决何时补货以及每次补多少货的问题。正确的库存补货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安全库存量,对整体库存水平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对不同的物料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去考虑何时补货的问题:

  1.定量补货法:顾名思义就是当某种物料的库存量达到预先设定的水平时进行补货。这种方式操作比较简单,可以通过系统自动进行,适合于对交货要求不高、长期的需求比较稳定、供应商的交货较好并且产品的单价适中的产品。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因为操作简单,对安全库存的量要求比较高。ROP (re-order point)就是最常用的一种定量补货法。

  2.动态补货法:相比较定量补货法,动态补货法对管理者的要求比较高,它是通过对现有库存量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需求预测数量的平衡,来决定当前是否要生成采购单补货。这种补货方式主要适合于产品的需求不稳定,只有依靠不定期的预测来提高需求数据的可靠性,产品的价格较高。它最大的缺点就是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需要有一套完善的ERP 系统支持。通常所用的动态补货法有MRP(material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可以根据库存物料的重要性决定不同的补货方式,通常C类库存物料采用定量补货法,而A类物料采用动态补货法,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物资的管理上,对提高订单的交货率及降低库存量有显著的作用。

  企业在解决每次订多少量的问题上,需要同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供应商所提供的折扣系数,供应商通常会根据不同的订货数量给以不同的折扣系统,这将会影响企业的每次采购量。消除这一影响的方法就是和供应商签订年度供货协议。

  2.采购费用,每次采购都需要和供应商进行联系和协调。由此而发生的通信费用将会影响企业的采购次数。但是随着通信科技的发展,这部分的费用目前已大大下降。电子邮件以基本替代了原先的传真和电 话。

  3.运输费用,多批次,少批量的采购将会使运输费用上升,反之亦然。

  4.仓储费用,采购的批次越少,企业需要准备更多的安全库存,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仓储成本的上升。但是对于自营型的仓库来说,这部分的费用并不一定会体现出来。

  理论上,我们可以运用经济订货点法的公式计算每种产品的订货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订货点法往往会因为有太多的假设条件而很难开展,一般还需要管理人员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判断。

  四、库存成本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虽然库存成本的控制对企业的整体运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单纯、一味地强调库存成本的控制和降低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积极的作用,甚至会起负面的影响,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还需要注意库存成本控制的两个前提条件,服务水平与物流总成本。

  正确协调成本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大家知道,成本和服务相对来讲是一对相互制约的因素,服务越好,成本越高,反之亦然。成本管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服务水平的要求单独追求成本降低。那么物流管理者应如何正确区分服务和成本的相互作应及其重要性呢?

  目前的市场为买方市场,且各个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对企业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份额。而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四种因素(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交货、服务和市场推广)中,产品质量和价格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透明化和快速传播在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中的差异越来越小,客户越来越多地将企业的交货时间和服务水平作为衡量和选择的参考因素,而且企业的


交货和服务作为软性管理内容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其它竞争对手模仿。

  所以企业首要任务是制定一个合理的服务水平,这一服务水平既要符合行业的整体现况及客户的期望要求以控制企业的成本开支,又要略高于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随后企业还需要在满足这一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尤其是对成本的控制来压缩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为企业下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创造条件。

  协调库存成本与其它成本的关系:库存成本仅仅是物流总成本的一个方面,物流总成本是指端到端物料流的整体成本,物流总成本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单方面的优化,例如单纯地降低仓储成本、减少库存、降低运输成本等。所以对库存成本的控制还应在追求物流总成本最低的前提下,平衡各个物流运作功能的管理展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