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米切尔建筑信息化理论

5460

数字(信息)乌托邦是近几年一个常被IT界讨论的话题。然而从建筑与城市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专业人士并不多。作为麻省理工建筑城规学院的院长,威廉·米切尔(William J. Mitchell)一直是数字化的积极倡导者,从1995年的《比特之城》(City of Bits),1996年的Digital Design Media,到1999年的E-topia: Urban Life, Jim-But Not as We Know It(以下简称E-topia),他综合经济、文化、社会学等角度不断地探讨数字生活的未来。这些研究本身也超出了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范畴。笔者不久前读完了E-topia,感觉从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都受益匪浅。因此把一些观念和想法提出来,以供同行思考。

“E-topia”这个单词源自于Utopia(乌托邦),顾名思义,就是电子的乌托邦。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小说《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中,为人类构想了一个理想国:民主选举、集体生活、人人劳动、资源共享、社会平等……乌托邦的概念因此形成并在后世不断演化,其定义在“空想”、“社会主义”、“虚构”和“理想国”之间徘徊。

那么互联网时代是怎样的乌托邦呢?

从历史上看,互联网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全新事物,相反,在过去的每个时代都能找到它的影子。罗马帝国的水渠和发达的路网系统(后世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之源起),18世纪的水上运输网络,19世纪的铁路系统,20世纪穿越城市和乡村乃至跨越州省的输电网,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和江南水乡的水道,蒸汽机车时代的铁轨和今天的高速公路,可以说都是互联网的先辈。数字电信延续着它们的方式把21世纪的世界联系起来。信息革命并不是把过去一切推倒重来,而是依附于已有基础设施开始新的变革。这一点与工业革命不一样[1]。

让我们从单体建筑,到邻里和社区,到城市,循序渐进地了解这个数字乌托邦。

一、家

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我们身边的日常用品正逐渐智能化。不仅仅是这些家具本身更聪明,用起来更方便,更重要的是它们有了网络插口,可以通过网络互联。例如,机械式洗衣机会按照固定程序洗衣服;加上一点计算智能,它可以按照衣服的数量和种类自动选择适合的程序,选用合适的水量和洗衣粉;但是更智能、接入互联网的洗衣机不仅仅会自动洗衣服,还会选择在合适的时间洗涤,比如避开用水、用电的高峰期,或者在家里没有人的情况下;更进一步,如果检测到某些部件的问题,它还可以通过与厂家的互联,进行自我修理、远程修理或者是自动要求维护人员上门修理,并得到软件的升级服务,从而更有效率地工作。

住宅也是。比较一下现在的住宅和古代的住宅,照明、空调、自来水、电话这些设施对现代人来说必不可少,对古代人来说则无法想像。电子元件也会像电灯一样融入建筑,成为未来建筑物不可缺少的部分。家,作为所有这些智能家电的承载物,除了电线、管线、电话线,还应该提供网线和方便的接入口。智能家电可以在家中各处方便地插入和卸载,就像声卡和显卡可以在计算机主板上方便地插卸。同时,未来的家还应该提供一个类似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操作平台,管理所有这些智能化的、网络互联的生活用具。这也意味着家居本身的智能化。初级的智能住宅会控制空气的流动,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水的循环,包括使用雨水、二次用水等;发展到更集中智能的系统,它还会对居住者的需要作出自动响应,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水、电的价格来管理用水、用电的策略,避开高峰期,选择不同的厂商。还可以通过预埋在墙板、天花板、地板中的电子元件,采集不同居住者生活习惯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提供不同的针对用户个人习惯的服务,比如适应奶奶和孙子对房间的空气流动、温度和湿度、光线等不同的爱好,乃至于根据个人需要提供不同的空间布局。

未来的家居某些程度上就像今天我们桌上的电脑。它是一台大型计算机,有复杂的处理器,不断地从周围环境包括互联网吸收必要的资讯,并根据主人的爱好作出响应。它像是一个好秘书,会自动地分析和处理事件。因此未来家居的操作系统会比屋顶更重要,今天的Windows *P远远无法与它相比。另一方面,建筑物的成本也会更多地转移到预制的、大量生产的电子元件上,将有更多的建筑构件都是可以拆卸、插入和升级的板子,墙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电路板。这带来了更多新的商机,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传统的工种被淘汰,未来的建筑业需要更多的网络专家和硬件技师,而不是木工、电工和泥水匠。

相应的,形式服从功能的概念需要有所调整。在信息时代,形式所服从的是部分功能,剩下的功能将服从代码(code)[1]。

二 居住/工作单元,地域吸引力

工业革命让居住和工作分离,数字革命却有让它们再合并的趋势。今天,远程工作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有更多的人更愿意在家里工作。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会整天呆在家里,或者是办公楼群的消失,但是未来的家居确实需要更灵活的随时间而改变的空间模式。而对于21世纪的有线之家,其空间划分应该被重新考虑。一个远程工作者的家,是否就是把多余的卧室连上互联网就可以了?这就是未来的工作空间?这样的想法显然不会长久。

&

nbsp; 远程工作可以让人们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如果利用时差,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远程合作者可以24小时连续不断地工作。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伦敦的设计人员下班之后,把图纸发送给菲律宾的绘图员进行进一步加工(伦敦的夜晚是菲律宾白天的正常上班时间),然后图纸在菲律宾的下班时间被发送至伦敦,正好是伦敦的白天。印度软件业的繁荣正是利用了这种时差优势。同样,非洲的监视人员可以在白天为美国的大公司提供夜间监控。

因为未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状况更具可变性,居住/工作空间也需要更具可变性。除此之外还有私密性的问题:工作空间需要有公共性,而家庭生活空间需要私密性。在这对矛盾中如何寻找到新的平衡?此外也有新的社会问题。不需要办公室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雇主受益,而在家工作很可能导致失去了政府对劳动者的保护,未来的居住/工作空间会不会变成被资本家进一步压榨血汗的地方?

在信息时代,家是一个更重要的角色。人们有更多时间留在家里会给家庭成员之间带来更多的交流,当人们外出时也能更方便地与家庭成员联系。家庭关系,这种第一社会关系有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变得更加融洽。用乐观的态度来看,新的居住/工作模式可能会导致那些有着融洽的社会生活的老式小镇的再生。

因此有必要重新发明新的居住模式,同时也要重新考虑规划分区。明天的公寓楼不仅会有今天的健身房、门卫等,还会有接待中心、多媒体会议室和其他一些不可能每家每户都有的特殊设施。信息时代已不像工业时代那样充满噪音、货运、污染,因而工作区与居住区不必分离,这样既方便了日常生活,也节省了时间,减少了因每天的交通而耗费的巨大能源。24小时电子互联的邻里,可以有效地集成全球和地方的吸引力,工业社会那些纯粹只提供卧室的郊区不会再整天空着,它们可能会转变成文化、服务设施。某些活跃的城市中心区会依然保持活力,但不再会只是8小时工作制,而是24小时为人们服务。

那么地域是否因此失去了它的吸引力?未来,生活在全球任何地方是否都一样?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人生而有地域属性,我们不会喜欢一个走到哪里都是一模一样的世界。打破地域的限制并不意味着地域之间没有差别,相反,由于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地域的吸引力显得更加重要。地域吸引力的因素在于:舒适的气候、优美的风景、更多的休闲娱乐的机会、适当的价格、经济发展前景、更多更容易获得的工作通道、互联网速度等。

笔者认为,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从1980年到 1990 年,印度政府投资在班加罗尔、海得拉巴、昌迪加尔等地兴建了高速卫星地面站,对当地的软件企业提供了高速国际互联网出口。不到10年,印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服务出口国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有趣的是,每一个繁荣地区的半径都在卫星地面站周围20~30 km之内,也就是在微波塔的传送范围之内。班加罗尔这样的城市之所以有吸引力,不仅仅是因为气候和风景、发达的教育医疗设施、丰富的智力资源,更因为有这些高速互联网通道。

数字革命带来的地域自由给了那些具有独特文化的城市和地区一次新的机会,比如威尼斯,在工业革命中它没有空间发展,同时旅游业也无法维持其繁荣。但是信息革命不像工业革命那样是破坏性建设,互联网可以轻松地接入各种老式建筑,从而使威尼斯吸引了大批可以远程工作的IT界人士——这些人属于社会经济食物链的顶层。萨凡纳、塔西提岛等都获得了相似的机会。

但网络社会的经济规律是:高收入阶层可以获得更多,而没有吸引力的贫困和边远地区依然被遗忘。即使在城市中也是这样,信息重构让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最后可能导致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形成所谓“双重城市”。所以,政治家和城市规划者需要寻找更多能够带来社会平等的政策,而对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人员来说,需要创造更多能够让不同阶层自由交流的场所[1]。

三 聚会场所

公共空间是人们交流的场所,古代的水井、希腊的集市、罗马的广场、村庄的大树下、小镇的街道、现在的商业街和超级市场,都是聚会场所。21世纪的聚会场所在哪里?

可以想像,会出现很多供人们交流的虚拟空间。今天的聊天室、BBS论坛、各种专业性的论坛、满足人们不同兴趣和业余爱好的各种虚拟场所,都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些虚拟空间有些是完全对公众开放的,有些需要提供身份验证,也有一些是完全私密性的。因为物理世界特有的时间和空间约束相对变少,就会有更多东西需要重新思考: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是传送声音还是仅仅传送文字?是可以匿名登录还是需要身份验证?是简单的文本,还是视频和音频都有的多媒体报告,甚至是三维的实景漫游?

然而电子交流能够完全取代面对面的交流吗?这样的概念未免太荒唐。一些著名的虚拟场所只有在存在物理联系的时候才有价值,例如New York/'s echo,对于不居住在纽约的人们来说它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人们一旦在网上有了交流的兴趣,接着要做的事情就是约一个地方当面交流。80至90年代IT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没有减少反倒是增多了人们对物理会议场所的使用,结果是会议中心供不应求。

通过网络,人们会认识数量更多、分布更广的个人,但是社会交流的总量是固定的,电子交流量会相对增多,也带来更多当面交流的要求——虚拟场所的发展也有其让人迷惑的矛盾性。不可否认的是,虚拟世界交流的增多会淡化物

理世界的边界概念,今天的这些大城市、金融中心、地区和国家的边界和定义在很多层面上都要受到考验,“community”(社区)的概念已经不像《牛津大词典》中所描述的那样,“是生活在同一个地域和国家的人”。21世纪依然需要希腊集市,只不过它有了更多的形态和存在方式。至关重要的仍然是古代公共场所的简单原则:它是社会用钱来提供和维护的公共交流场所(真实的、虚拟的、二者交融的),它的有效性取决于更简单的入口和更好的表达机会[1]。

四 城市,在场经济学(Economy of Presence)

城市的形成意味着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并不是简单地分开。在雅典,由城墙围合的城市中心是*场所和公共设施,城外的农民会通过四面八方的道路进来。19世纪、20世纪的城市则早已告别了用城墙围合的历史。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乡村不再与世隔绝,城市和乡村的边界将渐渐模糊。未来城市的形象也许就是今天那些正在扩展的郊区的模式。

古罗马的居民拥有更好的军队保护,更多好的展览。今天大城市就意味着更好的医院、餐厅、体育场馆等各种服务设施。城市的吸引力在于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互联时代,这句话对了一半:远程的召集和传送意味着不在现场也同样可以享受服务。

过去的人们用金子、盐等作为货币,是因为它们非常稀少。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账本、纸币、银行账户,发展趋势是物理交易渐渐变少。1971年,尼克松停止使用金子作为资金储存。在同时,迅速发展的电话业和电信业,加上后来的计算机网络,形成了一个全球互联的商业空间。结果是日益复杂、日益数字化的交易手段,更多新的商品脱离了物质基础。工业时代生产中心地聚集是因为它依赖物质基础,在数字时代,中心会被淡化。

城市的兴起有些是因为当地的资源优势,而这些城市后来的命运告诉我们:一旦物质资源耗尽,这些城市将会逐渐衰败。有些城市则是因为拥有好的地理位置,威尼斯和新加坡都在国际商道上,芝加哥是一个铁路枢纽,阿姆斯特丹是一个航空中心。在信息时代,许多城市(如班加罗尔)的繁荣是因为在策略上开发了非常的人力资源。而从长期的发展来看,为了留住人才,这些城市和地区需要有一个好的、让人兴奋的自然环境、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设施,交通和居住设施则需要有更多可变性,以适应迅速发展中的多样需要。策略对一个城市来说就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场经济学提出了另外的思考。通常人们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在场(presence)确实需要消耗时间和资源。社会交流包含不同的交流方式: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从空间上来看,可以分为当地和远程。综合起来共有四种组合:当地同步、当地异步、远程同步、远程异步。当地同步交流的方式是最珍贵、最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远程同步交流在过去的时代很难,而在今天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推动下,正变得越来越廉价,越来越接近最珍贵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当然,永远不可能取代)。这是数字革命对现代社会最根本的影响。

异步交流的产生代表信息和实物的分离。刘易斯·芒福德在他的巨著《城市发展史》中提出,正是信息和实物的分离决定了城市的形成[2]。异步交流的技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发展得越来越快。古代刻在岩石上的文字,人们要走到它跟前去读;刻在墙上的文字也同样是要读者过去;纸的发明让信息可以更方便的流动,发展到后来可以袋装的信息,带来了邮政业的兴起。后来,读者可以去图书馆看书。而在信息时代,这个过程反过来了,人可以不动,信息向人流动。

由此引发的是对在场经济的思考:选择哪一种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应该说,人们会仔细地权衡其中的利弊,视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事情而定。双方的熟悉程度、空间距离、事情的重要性、经济能力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人们的选择余地会更多,但同时也不会有哪一种交流方式取代其他的方式。

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聚会场所的多样性,结果会导致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国际性大都市如纽约、伦敦等会努力建造智能建筑和信息服务中心以保持它们的指挥和控制中心的地位;旅游度假胜地会有更密集的居住/工作单元和远程工作者;过去的穷乡僻壤的生活质量会因为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的手段得到提高;硅谷这一类发达的科技中心会在全球使用劳动力,同时有大量技术工人的地方如德里和班加罗尔会成为劳动力市场。过去的交通和货运枢纽将不会继续保持它们至关重要的地位。过去的娱乐中心、文化中心、学术研究机构会努力强化自己的特色,只有更独特才能更具吸引力,它们会通过网络面向全球进口智力资源。一句话,所有人都会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机会。

总而言之,未来的建筑和城市都会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社会交流则在更多的可选方式中寻找平衡,在场经济学指导人们在特定的人群、时间、地点、目的中寻找最有效的方式。

五 结语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了新建筑五点,威廉·米切尔也提出了数字时代的五个原则: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非运动化(demobilization),大量用户化(mass customization),智能化运作(intelligent operation),软转化(soft transformation)。虽然他自己也说,对未来的事情我们不应该过分地总结和归纳,但这

五个原则不仅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有价值,对于其他产业,对于工业化生产的变革来说似乎更有意义。对于这五个原则笔者就不再一一阐述,希望读者能够有机会读读这本书,那样会收获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所阅读的E-topia是在UBC图书馆的一本电子书①,在图书馆、办公室、家里,或是其他任何一个有网络入口的地方,都可以被在线阅读。

最后引用一段书中的原话:“我认为我们所面临的是这样一个时代:重新设计和发展城市,重新思考建筑学的角色。利润和风险都会同样可观,但是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学习去建造数字乌托邦——电子服务的、全球互联的城市。”

篇2: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合同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合同

  建设单位: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设计单位: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的规定,鉴于乙方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等级来承揽建设工程设计业务,经友好协商,特签订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

  一、工程名称

  甲方委托乙方承担_________工程的设计项目,建筑安装面积为_________平方米,建设地点在__________。

  二、甲方义务

  1.在工程开工前,甲方应组织施工单位,与乙方进行设计技术交底;工程俊工后,甲方应通知乙方参加竣工验收。

  2.在设计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工作时,甲方应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3.甲方必须维护乙方的设计文件,不得擅自修改;未经乙方同意,甲方不得复制,重复使用或擅自扩大建设范围。甲方有义务保护乙方的设计版权,不得转让给第三方重复使用。

  三、乙方义务

  1.乙方必须按照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国家规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深度要求进行设计,并在____年9月12日以前,向甲方交付设计文件;其中,设计文件一式____份,技术设计文件一式____份,施工图设计文件一式____份。

  2. 乙方编制的设计文件,应当满足编制施工招标文件、主要设备材料订货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同时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并注明建设工程合理使用年限。

  3.乙方对所承担设计任务的建设项目应配合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前技术交底,解决施工中的有关设计问题,负责设计变更,参加隐蔽工程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

  四、设计费

  甲方将乙方提供的设计文件交由3-5家工程公司报价,若上述公司作出的报价均在甲方要求的基础造价范围内,甲方一次性付给乙方设计费人民币35,000元。

  五、违约责任

  1.甲?a href=http://www.pmceo.com/wygw/jhfy/ target=_blank class=infot*xtkey>讲话凑蘸贤娑ㄏ蛞曳街Ц渡杓品眩Ω菀泄赜谘悠诟犊畹墓娑ǎ蛞曳匠ジ段ピ冀稹?/p>

  2.由于乙方的原因,延误设计文件的交付时间,每延误____天,乙方应向甲方偿付相当于设计费的____%的违约金(甲方可在设计费中扣除)。

  5.因乙方设计质量低劣引起返工,应由乙方继续完善设计任务,并视造成的损失浪费大小退还设计费。对于因乙方设计错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者,乙方应承担赔偿金。

  六、其它

  本合同自____年____月____日双方签章后生效。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需经双方共同协商,作出补充协定,补充协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本合同未尽事项,按我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理。

  本合同正本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建设单位(甲方):______p;&nbs; 设计单位(乙方):________

  代表人: ______p;&nbs; 代表人:________

篇3:房产建筑工程结构图设计检查要点

  精品源自 物业管理条例

  房产开发公司建筑工程结构图设计检查要点

  1.目的

  确保结构设计安全、经济、合理,对结构施工图的设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

  适用于***有限公司开发的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图审查。

  3.职责

  结构施工图设计的审查主要由工程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协助工作;施工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由工程部组织,其它相关部门人员参与。

  4.内容

  4.1.检查依据

  4.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4.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1993年局部修订GBJ10-89

  4.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

  4.1.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13-94

  4.1.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及1999年局部修订条文JGJ3-91

  4.1.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4.2.检查要点

  4.2.1总则

  4.2.1.1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审查,包括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是否安全可靠。单位工程最终沉降量计算值是否满足有关规定。

  4.2.1.2检查工程设计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规定。

  4.2.1.3检查地震设防是否明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基本烈度、设防烈度、近震与远震、场地土类型、结构抗震等级。

  4.2.1.4施工中可操作性如何,有无设计上的功能隐患,设计是否经济。

  4.2.2地基、基础及地下室

  4.2.2.1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在需做地基处理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特点,参考周边同类建筑的地基处理模式,参考专家意见选择经济可靠的地基处理方案,对于软土地基需作地基沉降、变形计算及提出变形控制措施、建议。

  4.2.2.2桩基选型

  4.2.2.2.1可根据详勘报告并结合各类桩基的工程特性、经济性,确定可选用的桩基类型,提出意见;

  4.2.2.2.2组织技术讨论会或研讨会,对各类可以使用的桩基类型进行技术交流,充分吸收专家和其他技术单位的意见(公司各有关部门均可参加);

  4.2.2.2.3根据建筑物四周环境条件、建筑物层高、基坑支护等条件综合考虑,最终审核桩基形式;

  4.2.2.2.4桩基的承载力取值是否合理,对预制桩可通过提前试桩来确定,对人工挖孔桩、冲砖孔桩可通过现场施工取样和地质报告相互对应来确定,持力层的确定应经济合理,施工参数的取值应合理,且施工时可操作性强。

  4.2.2.3地下室部分。

  4.2.2.3.1地下室的留洞。

  4.2.2.3.1.1管道穿越地下室的外墙必须预留防水套管;

  4.2.2.3.1.2管道穿越地下室的顶板,如位置在室外时必须预留防水套管;

  4.2.2.3.1.3地下室防排烟洞口、柴油发电机排烟洞口应特别注意,这些洞口较大且在结构图上容易遗漏。

  4.2.2.3.1.4地下室的留洞在施工前,各专业应汇总校对,检查是否有会签,以防遗漏;

  4.2.2.3.1.5干管穿越地下室梁的留洞在水平方向应考虑留有较大的富裕,以避免施工误差,使管道安装困难。管道穿梁的位置是否对梁的受力不利,是否有加强处理措施。

  4.2.2.3.2地下室设备房

  4.2.2.3.2.1变配电房、水泵房、柴油发电机房不宜放在较低的位置,以免被水淹;

  4.2.2.3.2.2变配电房如在地下室应考虑局部的抬高。

  4.2.2.3.2.3发电机房应考虑给排水,一般应设置排水地漏,设置环保除尘的给排水,洗手池,排水应首先考虑能自然排到地下室的排水集坑内,但不能排到电梯集坑内。

  4.2.2.3.2.4配电房的电缆沟由于多种原因容易进水,应考虑增设排水集坑采用水泵进行排水。

  4.2.2.3.3人防

  4.2.2.3.3.1人防的洗消间应设置防暴地漏,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应委托专业公司预埋或指导;

  4.2.2.3.3.2人防的洗消间等通道应设置放暴门铃,施工时应注意;

  4.2.2.3.3.3穿越人防外墙的管道,在人防一侧必须安装放暴阀门,穿越人防分区墙的管道应在两侧增加防暴阀门;

  4.2.2.3.3.4穿越人防分区的电缆桥架应进行封堵处理,电缆周遍应用防火棉封堵,穿越人防外墙的电缆应案规范进行处理;

  4.2.2.3.3.5人防工程的防暴电井不应遗漏。

  4.2.2.3.3.6DN100以上的管道不应穿越人防顶板,如必须穿越时,应在穿越处做变径处理;

  4.2.2.3.3.7排水PVC管道不得穿越人防顶板和外墙;应注意人防门与结构水电的关系,避免相碰,使人防门打不开。

  4.2.3钢筋混凝土结构

  4.2.3.1合理确定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抗震等级。

  4.2.3

  .2结构高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4.2.3.3结构体系布置正确合理。

  4.2.3.4合理设置结构变形缝。

  4.2.3.5后浇带的设置应避开水池、凸窗、卫生间等防水要求高的部位。后浇带是否有防砼开裂措施;

  4.2.3.6设计说明与规范规定、施工图与计算结构应相符。

  4.2.3.7结构构造应满足规范要求。

  4.2.3.8正确选用现行标准图。

  4.2.3.8.1突出墙体外侧的悬挑构件如窗台板、窗式空调机盒及其他装饰挑檐应现浇;

  4.2.3.8.2楼层梁布置要考虑到客厅的方正,梁的突出部位应尽量在厨房、卫生间或小卧室内;

  4.2.3.8.3框架梁应满足梁底距本层建筑标高不小于2300;楼梯间的净高尺寸不应小于2200,如有可能则尽量设采光窗;

  4.2.3.8.4现浇板跨度超过规范的相应要求时应有其他构造或施工措施;

  4.2.3.8.5在温度影响较大的部位是否提高了配筋率;

  4.2.3.8.6内隔墙尽可能采用合适的轻质材料,内隔墙选用的材料应减少后期收缩变形较大而引起墙面裂缝的可能;

  4.2.3.8.7上部结构有大体积砼时,应有对水泥品种的选用,如转换大梁(可见地下室及外墙防水部分)

  4.2.3.8.8地面荷载应满足装饰要求;

  4.2.3.8.9楼板厚度的确定应考虑,板中预留的穿线管是否有大量集中的地方及相互交差超过2层的情况;

  4.2.3.8.10楼层转角是否设置了加强钢筋的配置;

  4.2.3.8.11部分装饰构件如玻璃幕墙、大面积通长窗等与主体结构的连接一般要在主体结构中留预埋件来连接。

  4.2.3.9.房屋的开间、进深、层高、平面布局等是否满足《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4.2.3.10.校对上电梯机房和上屋面的标高尺寸;上屋面处的平台标高要略高于屋面最上层面层标高,防止雨水倒泛;标准层以上电梯机房或屋面注意横梁是否碰头,标高要核准。

  4.2.3.11.楼梯踏步的高宽、平台宽度不宜小于梯段宽度;封闭式剪刀楼梯两面开门;如利用剪刀楼梯间作为排烟时,必须有对外的窗户等。

  4.2.3.12.面工程防水、隔热、泛水等设计是否符合规范或《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4.2.3.13.电梯井内埋件、牛腿、缓冲器及机房的设计是否符合制造厂提供的电梯资料。

  4.2.3.13.构件尺寸、钢筋用料、混凝土强度等级比计算需要值超过太多时,要提出合理化建议;反之用料不足的要提出增补。

  4.2.4砌体结构

  4.2.4.1房屋的总高度和层数、层高、长度、最大高宽比应满足规范要求。

  4.2.4.2结构体系正确合理。

  4.2.4.3抗震横墙的间距应满足规范要求。

  4.2.4.4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震验算。

  4.2.4.5正确进行砌体承载力验算及构件设计。

  4.2.4.6构造柱设置应符合要求。

  4.2.4.7荷载传递计算准确,加强上部结构整体性,提高刚度。

  4.2.5底层框架砖房

  4.2.5.1底层框架砖房总高度、总层数应满足规范要求。

  4.2.5.2底层框架砖房抗震墙设置应满足规范要求。

  4.2.5.3框架柱的轴力应考虑地震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