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长春南部新城产业发展规划

1719

  长春南部新城产业发展规划可以作为长春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规划经修改完善后可按程序报批。

  南部新城区位

  北起卫星路、南至绕城高速公路、东起伊通河南关区域、西至永春河。

  地处长春城市轴线人民大街南端,北接长春市老城区,东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净月经济开发区,西邻高新技术开发区。

  建成区面积为4.37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建设土地面积21.8平方公里。

  长春市新政府大楼就位于此处。

  南部新城定位

  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大商务、大商业、大文化”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全市、全省乃至全东北、东北亚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区。

  以房地产业为重要载体,重点发展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商业,共同支撑南部新城未来产业发展。

  南部新城分区

  划分为三个区域。

  优先启动核心区。主要指中央重点区域,位于102国道以南的人民大街两侧。优先启动,快速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框架,尽快形成高端商务、高端商业集聚的重点区域,经济活力与对外交流的集中区域,国际知名品牌聚集区域。

  同步推进引导区。位于102国道以北,卫星路以南,伊通河以西。该区域与核心区同步推进,通过办公商住,集聚人气。

  严格控制拓展区。指核心区和引导区以外的南部新城其他区域及南部新城周边区域。南部新城内部区域主要功能是新城商务金融集聚地,南部新城外部区域主要功能是承接中央商务区发展的溢出。

  建设时间表

  20**年 利用三年时间建设启动,即到20**年,形成较好的人气聚集效应,为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

  20**年 利用四年时间全面建设,到20**年,核心区建设初显成效,形成良好的商务氛围,商务产业等重点产业效益初显,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左右,与南关区卫星路以北老城区GDP相当,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左右。

  20**年 南部新城初步建成,成为长春市重点产业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相当于南关区卫星路以北老城区GDP的两倍,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左右。其中重点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南部新城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的80%。

  20**年以后 南部新城进一步优化,区域竞争力提升。

  重点建设

  “一核两轴两圈两带”

  一核

  长春“金”核 以人民大街、金腰带和轨道交通交会处的转盘为圆心,人民大街和东西向轨道交通形成十字交叉的圆核状地区。在这里将建成CBD标志性的建筑群,主要以超高层写字楼高档商务办公为主,并突出“金”融业的发展。是开发强度最高、超高层建筑最密集的地区。

  两轴

  办公轴  承接人民大街整体的企事业办公业态风格,以人民大街为基准形成的南北向办公轴。北部以政务办公为特色,中部突出总部企业高档独栋写字楼和高端写字楼集聚,南部以中档商务办公业态集聚为主。

  商业轴 依托轨道交通和地面交通双层交通架构形成东西向商业轴(对交通通达性带来的人流优势有非常高的要求)。以轨道交通站点为节点形成地下商业街、地面商业大厦为业态的商业集聚。

  两圈

  娱乐圈 以“金核”周边伊通河、柴户张水库和南侧小片水景等为依托构建“金核”外围的娱乐业态分布圈,建设多处风格各异的休闲、娱乐业态。

  生态圈 以流绿空间形成的园林、绿化带、水体,构成南部新城生态圈,凸显南部新城的生态品质。

  两带

  伊通河休闲带 伊通河休闲带依托伊通河滨河特色、周边的政务、商务、旅游人群和与净月、二道区景区、工业区、居民区毗邻的优势,集聚星级宾馆、剧院、高端娱乐休闲会馆等,形成高端休闲特色带。

  永春河休闲带 永春河休闲带依托八一水库的滨水特色,和西侧大型居住区人流保证,通过博物馆、娱乐休闲场所和设施、高档住宅等形成永春河景观带。

篇2:推行合同节水管理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意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水利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推行合同节水管理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

  发改环资[20**]16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水利厅(水利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合同节水管理是指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户以合同形式,为用水户募集资本、集成先进技术,提供节水改造和管理等服务,以分享节水效益方式收回投资、获取收益的节水服务机制。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有利于降低用水户节水改造风险,提高节水积极性;有利于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节水减污,提高用水效率,推动绿色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关于推行合同节水管理的要求,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节水优先、两手发力,以节水减污、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节水服务市场。

  坚持政策引导。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善约束和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培育发展节水服务产业。

  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推动节水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促进节水服务企业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坚持自律发展。完善节水服务企业信用体系,强化社会监督与行业自律,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年,合同节水管理成为公共机构、企业等用水户实施节水改造的重要方式之一,培育一批具有专业技术、融资能力强的节水服务企业,一大批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得到推广应用,形成科学有效的合同节水管理政策制度体系,节水服务市场竞争有序,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用水效率和效益逐步提高,节水服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重点领域和典型模式

  (一)重点领域

  公共机构。切实发挥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在节水领域的表率作用,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对省级以上政府机关、省属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进行节水改造,加快建设节水型单位;严重缺水的京津冀地区,市县级以上政府机关要加快推进节水改造。

  公共建筑。推进写字楼、商场、文教卫体、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的节水改造,引导项目业主或物业管理单位与节水服务企业签订节水服务合同,推行合同节水管理。

  高耗水工业。在高耗水工业中广泛开展水平衡测试和用水效率评估,对节水减污潜力大的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企业,大力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推动工业清洁高效用水,大幅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

  高耗水服务业。结合开展违规取用水、偷采地下水整治专项行动,在高尔夫球场、洗车、洗浴、人工造雪滑雪场、餐饮娱乐、宾馆等耗水量大、水价较高的服务企业,积极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开展节水改造。

  其他领域。在高效节水灌溉、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水环境治理等项目中,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推行合同节水管理。

  (二)典型模式

  节水效益分享型。节水服务企业和用水户按照合同约定的节水目标和分成比例收回投资成本、分享节水效益的模式。

  节水效果保证型。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户签订节水效果保证合同,达到约定节水效果的,用水户支付节水改造费用,未达到约定节水效果的,由节水服务企业按合同对用水户进行补偿。

  用水费用托管型。用水户委托节水服务企业进行供用水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节水改造,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用水托管费用。

  在推广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模式基础上,鼓励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户创新发展合同节水管理商业模式。

  三、加快推进制度创新

  (一)强化节水监管制度

  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节水的法律法规体系,把节水的相关制度要求纳入法制化轨道。制(修)订完善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水效标识管理、节水产品认证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落实节水要求。健全并严格落实责任和考核制度,把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加强节水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行为。依据法规和制度,优化有利于节水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二)完善水价和水权制度

  加快价格改革。全面实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完善水权交易市场。因地制宜探索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鼓励和引导水权交易在

规范的交易平台实施。完善水权制度体系,落实水权交易管理办法。鼓励通过合同节水管理方式取得的节水量参与水权交易,获取节水效益。

  (三)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设

  加强节水服务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相关市场主体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对诚实守信主体实施联合激励,引导节水服务市场主体加强自律,制定节水服务行业公约,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不断提高节水服务行业整体水平。鼓励龙头企业、设备供应商、投资机构、科研院所成立节水服务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四)健全标准和计量体系

  建立合同节水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为合同节水管理提供较完备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加强用水计量管理,完善用水计量监控体系,加强农业、工业等取水计量设施建设,督促供水单位和用水户按规定配备节水计量器具,积极开展用水计量技术服务。依托现有的国家和社会检测、认证资源,提升节水技术产品检测能力。建立节水量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节水效果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明确争议解决方式。

  四、培育发展节水服务市场

  (一)培育壮大节水服务企业

  鼓励具有节水技术优势的专业化公司与社会资本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水服务企业,鼓励节水服务企业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商业和运营模式创新,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水务等投融资平台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培育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大量专业化技术服务企业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创新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及时制定和发布国家鼓励和淘汰的用水工艺、技术、产品和装备目录。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等作用,支持企业牵头承担节水治污科技项目等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发展一批由骨干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节水服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成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产品。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节水技术、产品和前沿技术的评估、推荐等服务。

  (三)改善融资环境

  鼓励合同节水管理项目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募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探索运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方式,加大对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的信贷资金支持。有效发挥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合同节水管理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创业与私募股权基金等设立节水服务产业投资基金,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可通过认购基金股份等方式予以支持。合同节水管理项目要充分利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立政银担三方参与的合作模式。

  (四)加强财税政策支持

  符合条件的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可按相关政策享受税收优惠。研究鼓励合同节水管理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完善相关会计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和政策手段,对实施合同节水管理的项目予以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高耗水工业、服务业和城镇用水开展节水治污技术改造,培育节水服务产业。

  (五)组织试点示范

  利用5年左右时间,重点在公共机构、公共建筑、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公共水域水环境治理、经济作物高效节水灌溉等领域,分类建成一批合同节水管理试点示范工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节水型社会试点示范地区、节水型城市等应当积极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形成示范带头效应。及时总结经验,广泛宣传推行合同节水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明显成效,提高全社会对合同节水管理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壮大。

  五、组织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统筹组织合同节水管理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模式经验。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税务主管部门根据本意见要求,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扎实开展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务求尽快取得实效,形成合力,促进节水服务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 利 部

  税 务 总 局

  20**年7月27日

篇3:湖南房地产业发展评价分析

  湖南房地产业发展的评价分析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房地产业得到迅猛发展。20**年以来,湖南房地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地位日益凸显,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与此同时,房价持续高涨,显现出房地产业市场供应体系、调控体系、住房保障体制和市场需求等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到了房地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尽管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房屋存量较大,但从中长期来看,湖南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城镇化、棚户区改造、产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将助力湖南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湖南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

  (一)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增加。20**年底,湖南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3739家,5年间在高基础上仍增加了143家,平均每年增加29家。 二是企业资产逐步扩大。20**年末,企业总资产达到9412.61亿元,是20**年末的2.85倍,平均每个企业资产2.52亿元,比20**年末增加1.6亿元,增长174.5%。三是从业人员增加。20**年末,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业人员攀升至109144人,比20**年末增加了13544人。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快速增长。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投资规模为4744.2亿元,完成开发投资955.92亿元,20**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为14209.82亿元,是20**年的3倍,年均增长24.5%,完成开发投资2628.32亿元,是20**年的2.75倍,年均增长22.4%。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规模逐步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本年内收到的可用于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各种资金来源之和,按资金来源结构可分为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其他资金(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等。20**年湖南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投资资金来源1093.46亿元,20**年为3592.27亿元,是20**年的3.29倍,年均增长26.9%,年均增速比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年均增速高4.5个百分点。

  (三)商品房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提高。20**年底,全省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0715.54万平方米,20**年底达到25400.09万平方米,是20**年底的2.37倍。20**年,湖南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231.36万平方米,之后逐年攀升,20**年有所下降,20**年又大幅提高,达到8869.13万平方米,是2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

  (四)商品房竣工量翻番、房屋造价快速攀升。20**年,全省商品房竣工面积2393.84万平方米,20**年为4393.76万平方米,是20**年的1.92倍,年均增长13.9%。20**年,全省商品住宅竣工16.23万套,20**年为32.24万套,是20**年的1.99倍,年均增长14.7%。随着各类建房成本的不断提高,商品房竣工价值在20**年达到1157.16亿元,是20**年的3.61倍,年均增长29.2%,增速比商品房竣工房屋面积年均增速高出15.3个百分点。20**年,全省竣工商品房平均造价为1341元/平方米,20**年达到2519元/平方米,是20**年的1.88倍,5年间增加了1178元/平方米,年均增加236元/平方米。

  (五)企业购置土地价格上扬。20**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积高达2040.43万平方米,此后每年则在1000-1400万平方米之间波动,20**年为1327.64万平方米。在购置土地面积平稳波动的情况下,商品房施工规模不断攀升,说明土地利用率越来越高。2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均价仅为729元/平方米,20**年则迅速上扬至1852元/平方米,是20**年的2.54倍,5年间增加了1123元/平方米,年均增加225元/平方米。

  (六)商品房销量逐年攀升。20**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2655.51万平方米,20**年为5952.38万平方米,是20**年的2.24倍,年均增长17.5%。20**年商品房销售额611.33亿元,20**年为2525.64亿元,是20**年的4.13倍,年均增长32.8%,增速比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速高出15.3个百分点。

  二、湖南房地产开发结构分析

  (一)企业组织与结构情况。一是登记注册类型以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为主。20**年末,全省3739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共3267家,占全省开发企业的比重为87.4%,其中,私营企业1623家,占总数的43.4%;有限责任公司1644家,占44%。二是拥有一、二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加。20**年末,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共255家,比20**年末增加了71家,占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比重为6.8%,比20**年提高1.7个百分点;三级的1710家,占45.7%;四级的521家,占13.9%;暂定和其他1253家,占33.5%。

  (二)开发投资结构情况。一是开发投资以商品住宅投资为主,但商办用房投资占比增加。从投资用途结构看,20**年湖南商品住宅投资1845.81亿元,是20**年的2.63倍,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2%,比20**年下降3.4个百分点;办公楼投资89.64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3.4%,比2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为351.15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13.4%,比20**年提高4.3个百分点。二是商品住宅投资中以中等户型住宅投资为主,小户型住宅占比增加。从户型结构看,20**年商品住宅投资中,90—144平方米住宅投资1127.94亿元,占比为61.1%,比20**年提高0.8个百分点;90平方米及以下住宅投资385.38亿元,占比为20.9%,比20**年提高5.8个百分点;144平方米以上住宅投资332.49亿元,占比为18%,比20**年下降6.6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占比下降,销售回款占比提高。2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到位533.15亿元,占比为14.8%,比20**年下降2.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筹资金到位1215.39亿元,占比为33.8%,比20**年下降12.8个百分点;其它资金来源(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1804.57亿元,占比为50.2%,比20**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三)商品房销售结构情况。一是住宅销量占比高达九成。20**年,全省商品住宅销售面积5411.48万平方米,是20**年的2.24倍,年均增长17.5%,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持平,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比重为90.9%,与20**年持平;住宅销售额2114.97

亿元,是20**年的4.15倍,年均增长32.9%,比商品房销售额增速高0.1个百分点,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额的比重为83.7%,比20**年提高0.3个百分点。办公楼销售面积78.72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比重为1.3%,比20**年提高0.3个百分点。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和343.63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比重为5.8%,比20**年下降1.3个百分点。二是中等户型住宅销量占比大幅提升。20**年,住宅销售中,90-144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3632.93万平方米,是20**年的3.03倍,年均增长24.8%,比住宅销售面积年均增速高7.3个百分点;占住宅销售面积的比重为67.1%,比20**年高17.3个百分点。90平方米以下住宅销售面积752.83万平方米,占住宅销售面积的比重为13.9%,比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144平方米以上住宅销售面积1025.73万平方米,占住宅销售面积的比重为19%,比20**年下降18.6个百分点。

  三、湖南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相对较低。从资产看,20**年,全省房地产企业总资产为9412.61亿元,平均每个企业资产为2.52亿元,而20**年全国平均每个企业资产已达到3.92亿元,全省仅为全国20**年平均水平的64.3%。从利润看,2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营业利润240.05亿元,平均每个企业的营业利润642.01万元,而20**年全国平均每个企业营业利润已达667.86万元,全省尚未达到20**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从增加值看,2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6%,比20**年低0.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比重低3.5个百分点。

  (二)去库存化压力逐步增大。20**年末,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2219.95万平方米,是20**年底的4.81倍(20**年之前为空置面积),比20**年末多出1758.17万平方米,年均增加351.63万平方米,年均增长36.9%,比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速高19.4个百分点。从结构来看,住宅待售面积1563.76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待售面积的比重为69.4%,比住宅施工面积占全部商品房施工面积的比重低7.7个百分点。从时间来看,待售1-3年房屋面积最大,为1312.87万平方米,占全部待售面积的58.3%,待售3年以上房屋面积占全部待售面积的比重则为5.1%。

  (三)房价上涨较快。近年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强劲;加上房地产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金融的广泛参与和大量资金的输入所引发的投资甚至投机行为,使得全省房地产业在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中迅猛发展,房价不断攀升,甚至超出普通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少人被市场边缘化。 20**-20**年,全省商品房屋均价年均增长1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均价年均增长13.1%,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省会长沙市商品房屋均价年均增长13.7%,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促进湖南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结合货币政策调整、户籍改革、不动产登记试点、棚户区改造等政策,全面推进全省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建设步伐。继续去行政化,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全面清理和取消以抑制住房需求为取向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并保持市场稳定,同时,也要避免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要侧重房地产转型和结构调整,支持自住型合理需求,保障居民的居住权利。

  (二)因地施策,合理制定土地供给计划。当前,全省各地区之间、市和县之间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市场供求关系各不相同,土地储备状况也有很大差别。要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精准分类调控,就需要加大对各地区的调研和监测分析,从土地出让市场上进行平抑。对于明显供大于求的地区,要放缓土地供给,着重消化存量;对商品房结构有所偏颇的地区,要在土地出让结构上加以优化;对需求增长旺盛的地区,要适当加快土地出让节奏,避免因开发量的减少导致房价的过快增长。

  (三)加快城镇化进度、加大城市配套建设力度。新型城镇化是湖南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坚实后盾和潜力所在,应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步伐,提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商业、教育、医疗等各项配套设施,提高城市的宜居度和住宅小区的舒适度,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出台相关措施,鼓励产业和人员向城市和中心镇集聚。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房屋质量,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四)引导多样化房地产发展。一是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推进多样化建设,鼓励货币化补贴安置拆迁户,结合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刺激市场刚性需求,消化存量住房;二是要提升房地产开发品质,激活消费者以小换大、以旧换新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三是要调整房地产结构,大力发展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工业地产、养老地产。

  (五)房企主动适应调整、提高竞争能力。作为房地产市场经营主体的各开发企业要进一步认清形势,不失时机地根据宏观调控的新要求和市场变化的新形势,主动、及时地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量”的积累后,应更加重视“质”的增长,通过对管控模式、产品结构、区域布局、融资渠道等多管齐下的全面优化,使产品精品化和标准化,树立企业品牌,不断进取创新,增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