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小学德育主题班会教案:不可逾越的人生底线

2622

  小学德育主题班会教案:不可逾越的人生底线

  【引】当前我国社会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100名罪犯中就有约10名是未成年人,社会极为关注的大学生投毒事件等让人反思孩子的成长中到底缺少了什么?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上升,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更影响每个孩子和家庭的未来。那么,青少年有哪些不可逾越的人生底线?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给予孩子哪些引导,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呢?

  青少年犯罪原因: 青少年犯罪与其他犯罪一样,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青少年中的集中反映,其犯罪原因是与家庭、学校、社会等相联系的。

  1.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教育发展的场所。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对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1)家庭暴力

  生活中,有些父母习惯用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或者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长以此往,无疑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以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相比于普通家庭的青少年,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已经形成了易于冲动、控制力差、鲁莽凶暴与不计后果的习惯,一旦青少年形成了这种心理,当在遇到让自己不称心的事情时,就会以暴力手段来解决,因而产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在家里,父母长期的棍棒教育,可能会造成孩子暴力性格,引发暴力犯罪。如:某中学里,因夏某同学的父亲经常因为一些琐事对夏某进行殴打。当夏某在学校期间,因缺钱花时,于是就采取同样的方式对低年级同学进行殴打,并向其索要钱财。

  (2)家庭经济贫穷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出自贫困家庭。但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仍有不少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引发的犯罪。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经济贫困的家庭,由于父母无稳定的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甚至不能供应子女的温饱问题。在这种缺乏物质保障和教育保障的家庭里面,青少年的心理很容易在别人面前产生自卑或是不平衡心理。如:20**年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我们可发现,马加爵家庭贫困,自小生活教育都不太好,与外界接触较少,在别的同学面前经常会产生自卑感。并且因贫困而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与歧视,因而产生仇恨,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不健全的家庭

  每个青少年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和谐、圆满的家庭能够使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健康发展。反之,家庭成员不和、父母离异、及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像这种不健全的家庭会使青少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成长于这样的家庭里,青少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与爱护,有时他们会在他们的生活圈里遭受他人的歧视、疏远、或是指指点点,因而对他人产生怨恨,或是嫉妒他人,于是很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在一定条件下会发展为犯罪行为。如:某中学学生刘某,11岁时父母离异,他便跟随父亲生活,在小学读书时,他的父亲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拿他发火、出气。由于长期缺少家庭爱抚和管教,他产生怨恨,养成了桀骜不驯的性格,15岁时,他便和社会上的混混结拜兄弟。在校期间多次顶撞教师,经常殴打其他同学,后来因群殴致人重伤,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喜欢模仿,涉世不深,易冲动,缺乏理智,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旦受到来自外界不良思想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容易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动摇,为了图一时满足,盲目冲动,不计后果,很容易导致走上犯罪道路。

  (1)交友不慎

  在交友和择邻的时候,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交什么样的朋友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他们中大都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但又喜欢结群交友,在社会上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刚认识了几天便以哥们儿相称。有钱时就一起大吃大喝,认为是“有福同享”;由于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崇尚拜金主义,还有些青少年有好吃懒做的恶习,当他们没钱用时,就对身边的人或物动起歪脑筋。通过抢劫、抢夺、盗窃等犯罪手段,快速便捷的获取金钱自然成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在干了坏事后,彼此间就互相包庇,进了公安局宁肯把罪责全部揽在自己身上,也不揭发同伙,认为这是“哥们儿义气”。 如:青少年李某由于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的心理而没有继续升初中。辍学在家后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忽略了对李某的管教,于是李某便常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经常接触,这些青少年经常聚在一起昼夜上网玩游戏,没有钱花就盗窃、抢劫,有时李某也参与这些行为,致使李某也走上犯罪道路。

  (2)网络成瘾

  普遍情况下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

  一些文化娱乐场所为青少年纠合成不良群体起了中介作用,游戏厅、网吧、迪厅、赌场的大量涌现,成为一些青少年交往的场所。青少年将大量的时间耗在这些娱乐场所上,不仅无心学习,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整天昏昏沉沉,精神萎靡不振,使学业成绩严重下降,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引起盗窃、抢劫、打架斗殴等行为,还会诱发多种犯罪行为,比如:某市16岁的青少年张某由于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没钱上网了就开始从家里偷,有次偷了其父2000元在网吧里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张某并未起到任何作用。仅几天后,张某又有了上网的欲望。但此时身上已没钱,这时突然想到爸爸月初给了奶奶一笔4000元的生活费,上网的欲望越来越强,于是就打算去奶奶那儿偷钱,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抽屉。可担心怕把奶奶吵醒了,于是就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响声惊动了爷爷,处于冲动边缘的张某将爷爷也砍伤了,爷爷逃出去后,张某在奶奶房里翻箱倒柜,但没发现其4000元,只在奶奶的衣袋里找到了两元钱。此刻,奶奶已身亡。据爷爷讲,那两元是奶奶留给张某买早饭用的。张某也知道从小奶奶就最疼他,好吃的都留给他。而当时上网的欲望吞噬了他的良心,将其奶奶杀害,最终造成一死一伤的局面,最后张某后悔不已,亲手残害了最爱他的奶奶。张某就是过于沉迷于网络,于是走上了犯罪道路。在我们身边不乏这种例子,很多青少年因为网瘾,于是有了杀人、抢劫、抢夺的动机。

  (3)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薄弱

  据调查,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学生的法制观念虽然有所增强,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教育不感兴趣,他们只重视学习成绩,关心是否能考上大学,即便搞了法制教育也是表面应付,被动接受。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很多是由于文化知识缺乏,学习成绩差,尤其是法律意识薄弱,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由于他们知识水平的局限和社会经验的不足,认识问题偏重于直观和感性,理性判断能力差,因而遇事易冲动,行为缺乏自制力,从而导致犯罪。如:青少年刘某是某中学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进网吧,之后便觉得挺好玩,所以就经常去网吧,但去网吧得花钱,可父母平时不给他钱,于是他想到了向身边的同学下手敲诈钱财。有次,他在操场玩时,看见同学张某,就走上前向张同学要钱,并威胁张某说,自己认识许多社会上的混混,如果不给钱就叫人来打张某,张某很害怕,于是就将身上仅有的五元钱给了刘某。之后刘某陆续向他要了几次钱。最后一次,刘某逼张某拿五十元,张某不给,刘某便将张某带到一偏僻地方,用玻璃刮他的手掌,还用烟头烫他,并威胁说第二天把钱交到刘某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张同学将这件事告诉其父亲。张某的父亲立刻到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公安人员将刘某抓获。刘某在接受审判时说道:“我以为只是敲诈同学的钱好玩,并不知道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由这件事可看出,当今学生的法律意识都很薄弱,大部分青少年对于法律常识都是一知半解,在他们心里,法律离他们很远,有人甚至认为他们的一生都不会和法律有任何关系。在这种近乎于法盲的状态下,犯罪便有了滋生的条件。

  3.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但近年来有些学校只管教学不管育人,放松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教育,使一些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甚至颠倒是非。还有些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将班级分为优差班,把精力集中在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培养教育。于是,那些所谓的“差生”便对学习失去信心,并且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破罐子破摔,于是有些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做出努力,尤其是家庭教育更为重要。

  20**年3月主题教育--不可逾越的人生底线 - 吉化第一实验小学校 - 心灵对接站

  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据调查,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教育的好坏对青少年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截然两样。据了解,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性质、特点缺乏全面的了解。由于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上教育水平不高,教育简单粗暴。其实,父母要用科学、健康的教育方式来教育青少年,从小事抓起,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诱导,当他们取得好的成绩时应提醒他们不要满足,不能增长傲气;当有不足时,不要急于训斥,不要用暴力来解决,要耐心的给青少年分析原因,找准教育切入点,然后引导他们认识错、改正错。让孩子们从教育中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的影响,家长的行为不检点,教育方法不当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家长们要加强自身法制意识,不做违法事,给青少年起好示范作用,同时在生活中作孩子的知心朋友但又不能姑息纵容,导致走上极端,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除了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做好孩子的管理教育工作以外,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明确哪些是不可逾越的人生底线。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6、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大学生犯罪案例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最不可逾越的人生底线就是不伤害他人的身体,不肆意剥夺他人的生命!

篇2:德育教育主题班会

  德育教育主题班会

  通过对以前老师的询问,结合上周两天的观察,发现了本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已进入初三,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纪律涣散,课堂各种姿势。但也看到了这个班级的闪光点:心灵手巧,一点就通。同时,我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也了解了学生的心理:他们渴望有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文明优秀的班集体。

  结合以上特点,我参考网络内容拟写了一首算是打油诗的《班级德育歌》,虽不高端大气上档次,但简洁易记,也绝对是对症下药。内容如下:

  容:穿戴朴素又大方,不攀不比不奇异。

  言:讲话文明有礼貌,见面主动问声好。

  行:坐立行势要有礼,静若处子动如兔。

  课:专听善记勤思考,发言讨论要积极。

  外:保持安静勤读书,预习复习做作业。

  卫:勤洗勤换勤打扫,及时彻底并保持。

  班会上,我首先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动员,我说:“一个人无论优秀与否,他都渴望优秀,他都渴望自己所在的集体优秀,就像你们在问卷所写的那样——

  “我理想中的班级时上课气氛活跃,课前“入室即静”,同学相处和睦。”

  “做什么事都能比别人好,成为其他班级的榜样,班干部尽职尽责......”

  “看到垃圾随时捡起,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公正公平......”

  老师看到这些,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我们班级的明天。”

  我肯定了他们对优秀的渴望,激发了他们追求卓越的动力,接着提出要求:“只是,仅有追求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付诸行动,那样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对吗?那么,就让我们首先从自己的仪容仪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开始改变吧——”

  (出示学习内容,朗读学习)

  其实,这些内容用两个词语就可以概括,即“懂礼”“守纪”,“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纪”是学生必须遵守的制度,懂礼、守纪,不仅可以成为一名文明的中学生,更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创造一个优秀的集体,能够重回当初的“巅峰”。

篇3:德育主题班会发言稿-树道德标杆做谦谦君子

  德育主题班会发言稿:树道德标杆做谦谦君子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什么是道德呢?首先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在我认为,道德就是爱国爱民、团结互助、勤奋节俭、努力上进、遵纪守法、洁身自好、文明礼貌、自尊自强。

  悠悠华夏,百家争鸣,道德为大,道德为首。崇尚道德,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融4岁便懂谦礼之道。杨时程门立雪的尊师之举,至今影响着莘莘学子。在泪水中仍然坚持的支教大学生徐本禹,用爱的火把照高了贵州边村的未来,他们是普通人,我们也是普通人,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向他们学习呢?

  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样一篇报道:“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为了一个愚蠢的想法,残忍地将一瓶高浓度的硫酸泼向黑熊。”听到这篇报道后,我的心在颤抖,在滴血!我似乎听到了一声声嘶心裂肺的惨叫,我似乎看到了黑熊的面孔,那残存的一只眼睛,无助地,黯然地望着一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会有如此荒谬的行为,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爆炸,而部分人的道德观念却极其淡薄,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在掌握科学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要努力去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树道德标杆,做谦谦君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