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物业一线员工危险源辨识的培训

1972

  物业一线员工必须掌握的安全知识!

  如何快速辨识危险源和培养良好的操作行为,是物业员工必须掌握的重点!

  一、培养良好的操作行为:

  (1)操作前的常规检查 必须始终保持机械设备在正常状态下运行。每天工作前对机械设备进行常规检查。发现不正常情况,劳动者应及时通知管理人员,经维修并确认安全之后方可工作。

  (2)牢固掌握信号联络 两人以上协作工作时,有时要规定联络信号,根据信号操作。具有联络信号的岗位,劳动者应当牢记所规定的信号,在确认、弄清信号意思之后再开始工作。

  (3)严格遵守操作程序 因怕麻烦而简化、省去规定的操作程序,往往会引发许多意外事故。因此,劳动者应严格遵守操作程序。

  (4)非常规操作时应及时报告 当生产线中发生产品变形,或者遇到小故障时,需要进行一些操作程序中没有规定的操作(即非常规操作)时,如调试机器、检修、注油等,应及时向管理人员报告。

  二、绝对禁止的不安全的操作行为:

  1、机械设备操作、物品取放方法不正确,物体支撑不牢靠。

  2、靠近或进入危险场所,如正在运转的机器或起吊的货物等。

  3、对正在运转、通电或加热中的机械装置进行清扫、加油或检修。

  4、突然启动机器,未给信号或未确认安全便移动车辆、物体或者进行下一步操作。

  5、机械装置选择不当,使用不当或者有缺陷。

  6、离开正在运转的机器,把机器或材料置于不安全的状态下或场所中。

  7、拆除安全装置,或使安全装置失效的行为。

  8、从车辆或机器上跳上、跳下,或者用手代替规定的工具作业。

  9、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或选用不当,或佩戴不安全。

  10、随意触摸未知化学品。

  11、贸然进入密闭空间。

  12、发生事故贸然相救。

  三、如何快速辨识工作中的危险源?

  隐患,是指隐藏的祸患,即隐藏不露、潜伏的危险性大的事情或灾害。

  事故隐患,是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归纳为21大类: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其他类隐患等。

  在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中,要注意检查以下较普遍存在的事故隐患:

  01

  人的不安全行为

  主要有11类,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人的主要直接原因。

  1、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操作错误。

  2、人为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有干扰和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9、忽视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使用或未能正确使用。

  10、不安全装束。

  11、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接触和处理错误等。

  02

  物的不安全状态

  主要有4类,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物的主要直接原因。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作业环境不良。

  03

  管理上的缺陷

  主要有7类,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管理上的主要间接原因。

  1、技术和设计上缺陷。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够。

  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5、没有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或者不健全。

  6、没有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或者不健全。

  7、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经费不落实

  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01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是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辨识的基础。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

  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它缺陷。

  2)防护缺陷

  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它防护缺陷。

  3)电

  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它电危害。

  4)噪声

  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它噪声。

  5)振动

  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它振动。

  6)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X射线、g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

  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它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它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它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

  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

  作业环境乱、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它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

  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它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

  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它标志缺陷。

  15)其它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

  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它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

  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它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

  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它腐蚀性物质。

  5)其它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

  细菌、病毒、其它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它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

  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它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

  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它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

  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它辨识功能缺陷。

  6)其它心理、生理危险、有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

  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它指挥错误。

  2)操作失误

  误操作、违章作业、其它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它错误

  5)其它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6)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2、参照事故类别分类

  (1)物体打击

  指物体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

  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

  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

  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

  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

  (9)高处坠落

  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坍塌

  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爆破

  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4)火药爆炸

  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它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20)其它伤害

  02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1)对照、经验法

  对照、经验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对企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2)类比方法

  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企业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中的某些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03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

  1、厂址

  从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自然灾害、周边环境、气象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消防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

  2、厂区平面布局

  (1)总图:功能(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分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朝向、风向、防火间距、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2)运输线路及码头: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

  3、建(构)筑物

  耐火等级、结构、防火、防爆、安全疏散、朝向、采光、运输通道等。

  4、生产工艺过程

  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物料)、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等。

  5、生产设备、装置

  (1)化工设备、装置: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

  (2)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

  (3)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4)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

  (5)特殊单体设备、装置: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石油库、危险品库等。

  (6)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

  (7)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篇2:冶金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冶金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一、危险源识别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实效性原则

  3、有限范围原则

  4、方法的科学性原则

  5、适宜性原则

  6、预防性原则

  7、输出性原则

  8、真实性原则

  二、危险源识别的使用范围

  危险源识别范围应覆盖公司矿山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包括:

  1、所有的生产、经营过程。

  2、新建、扩建、改建生产设施,采用新工艺的实施及管理中的预先危害因素识别。

  3、在用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危害因素识别。

  4、退役、报废的系统或有害废弃物质的危害因素识别。

  5、化学危险品危害因素的识别。

  6、工作人员进入作业场所各种危害因素的识别。

  7、外部提供产品、服务中危害因素的识别。

  三、危险源的分类

  1、按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

  2、按严重程度分类:正常、异常、紧急情况。

  3、按照危害类型分类:

  机械危害、物理危害、生物性危害、人机工程危害、化学危害、行为危害。

  四、危险源识别方法

  危险源辨识为单独或联合使用下列常见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

  2、预先危害因素识别法

  3、现场观察法

  4、座谈法

  5、安全调查表法

  五、危险源识别的步骤

  危险源识别的一般步骤为:

  1、调查确定危险源。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过去的经验及事故情况,结合现场检查、判断等办法来确定危险源并进行分类。

  2、识别危险转化条件。

  3、进行危险分级。危险分级是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危险源等级可分为以下四级:

  A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多人伤亡或引起火灾、爆炸,造成设备、厂房设施毁灭性破坏者,或虽事故程度不太严重,但事故频率高,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影响生产者。

  B级,可能造成一人死亡或虽未死亡但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终身致残重伤)的伤害,或造成局部停产一个班以上者。

  C级、可能造成人员局部丧失劳动能力(愈后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重伤)的伤害,或造成生产中断一个班以上者。

  D级、可能造成人员微伤、轻伤、或伤愈后能在原岗位工作的一般性重伤的伤害,并未造成生产中断。

  4、制定危险预防措施。从人、物、环境、管理等方可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六、危险源风险评价管理规定

  1、危险源划分的依据,是根据引发事故“四要素”为依据,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环境条件。

  2、危险源风险评价级别确定的规定

  (1)A级由总公司确定,并对B级进行审查批准

  (2)B级由分公司确定,并对C级进行审查批准

  (3)C级由分公司车间确定,并对D级进行审查批准

  (4)D级由分公司车间班组长确定,并开会讨论后上报车间审查批准。

  3、危险源评价管理程序

  (1)由班组按工种和作业内容进行讨论确定本班组危险源。

  (2)危险源确定后进行分级,并由班组讨论控制措施,汇总上报车间。

  (3)车间将所属班组上报危险源汇总后,召开技术人员、班组长、老工人参加的研讨会,对班组确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责任人是否妥当,进行认真研讨后上报分公司。

  (4)由分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对分公司危险源进行综合论证确定后,并研究具体危险源管理办法上报总公司。

  (5)总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室、人员对分公司上报的危险源进行综合论证,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制定具体管理方法,上报安委会。

  4、危险源管理分工

  A级——由公司各主管副总经理负责,相关职能部室负责检查,安全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分公司由经理负责,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B级——由分公司副经理负责,相关职能科室检查,安全科监督管理,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C级——由车间副主任负责,车间安全组及队长、班组长负责检查,安全组负责监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D级——由班组长负责,岗位工人负责检查,兼职安全员负责监督管理。

  七、危险源管理责任制

  (一)有关责任人职责

  1、总公司主管副总经理的职责

  (1)组织领导开展全公司矿山系统的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检查危险源管理办法及有关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2)督促分公司或职能部室对A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对所查出的隐患实施整改措施,同时,了解全公司A级危险源的分布状况及存在重大缺陷状况。

  (3)审阅和批示有关单位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汇总表,,并督促或组织对其及时进行整改。

  (4)对全公司A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而引发的死亡及以上事故承担责任。

  2、分公司经理、副经理的职责

  (1)负责组织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督促车间和科室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及控制措施。

  (2)对本单位A级、B级危险源按分级管理的规定进行认真检查,并了解本单位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及存在的重大缺陷问题。

  (3)督促车间及检查部门对A、B、C级危险源进行严格检查。

  (4)审阅并批示安全科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汇总表,督促或组织车间和科室及时对隐患进行整改。对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隐患,应及时上报公司,并检查落实临时措施加以控制。

  (5)对本单位A、B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引发的事故负责。

  3、车间正、副主任的职责

  (1)负责组织本车间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与有关措施。

  (2)对本单位A、B、C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了解本车间危险源的分布和存在的重大缺陷。


(3)督促车间职能组及所属班组对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

  (4)及时审查并批示班组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整改材料。对新上报的隐患及时组织整改。车间无力整改的隐患,应及时向经理及安全科报告,并对物理整改的隐患采取有效地临时控制措施。

  (5)对本车间A、B、C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而导致的死亡事故负责。

  4、班组长的职责

  (1)负责本班组的危险源控制管理,熟悉各级危险源控制的内容,督促各岗位人员(包括本人)对各级危险源进行检查。

  (2)对本班组查出的隐患当班不许整改完毕,确实无力整改的应及时上报车间,同时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临时性措施。

  (3)对本班组内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对隐患整改或信息反馈方面出现的失误及由此引发的各类事故承担责任。

  5、岗位操作人员的职责

  (1)必须熟悉本岗位有关危险源的检查控制措施内容,当班检查控制情况,严禁弄虚作假。

  (2)发现隐患应立即上报班组,并协助整改,对不能及时整改的隐患,则应采取临时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3)对因本人在危险源检查、信息反馈、隐患整改、采取临时措施等方面延误或弄虚作假,造成危险源失控而发生的事故承担责任。

  (二)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各级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

  (1)督促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制定并实施管理办法,负责综合治理。

  (2)负责组织本单位对相应级别危险源危险因素的系统分析,推行控制技术,不断落实、深化、完善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3)分级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结果的验收与升级、降级及撤点、销号审查。

  (4)按期深入现场检查(或抽查)本级危险源的控制情况。

  (5)负责危险源控制点的信息管理。

  (6)按规定的期限及时填报危险源隐患汇总表。

  (7)督促检查各级对查出或报来隐患的处理情况,及时向主管经理报告。

  (8)对危险失控而引发的相应级别伤亡事故,组织认真调查分析,按本规定查清责任人并及时报告领导。

  (9)负责按本规定的内容进行危险管理的考核。

  (10)对因本部门工作失误或延误,造成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造成的相应级别工伤事故负责。

  2、总公司职能部室职责

  (1)参与A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审查,并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组织实施对相应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2)负责本部门分管的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查。

  (3)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职责,对下属矿分公司无力整改的危险源缺陷或隐患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安排处理。

  (4)对因本部门工作延误,导致危险源失控或由此引发的死亡以上事故负责。

  3、分公司有关科室职责

  (1)了解本单位危险源分布情况,参加A、B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审查与控制管理。

  (2)负责对科室分管的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查。

  (3)对车间无力整改的危险源隐患或缺陷,接到报告及时安排处理。

  (4)对因本部门工作失误,导致危险源失控而发生的重伤及以上事故负责。

篇3: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控制工作程序

  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的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安全评价与控制。

  3.职责

  3.1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安全评价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3.2安全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及巨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3安全部、劳动督察部应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以承担指定范围内的工作。

  3.4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4.工作程序

  4.1总则

  4.1.1本公司重大风险详见《重大风险清单》。

  4.1.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依据: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行业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公司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

  4.1.3危险因素的分级原则

  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I级: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I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V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4.2危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4.2.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安全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4.2.2各部门应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4.2.3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工艺技术、安全健康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能力。

  4.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4.3.1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4.3.2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活动(包括供方、合同方)

  4.3.3作业场所内所有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和产品(包括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材料等)

  4.3.4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4.3.5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3.6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4.3.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按全生产规章制度

  4.3.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4.3.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考虑

  4.4.1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4.4.2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a.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

  b.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

  c.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

  4.4.3六种危险危害因素: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性、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4.5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

  4.5.1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危害识别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害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2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活动或操作性质;

  ——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

  ——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

  ——潜在风险度大小;

  ——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

  ——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

  ——是否是法规或合同要求。

  4.5.3各部门应首先制定安全检查表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对工作活动、工艺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在此基础上,对于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特别是以前经常发生事故的或其他类似装置、部位发生过如火灾、爆炸、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的,则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进行危害分析。各单位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识别方法。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4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的步骤

  按岗位划分作业活动

  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划分,或者将以上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开车、停车、设备检修、突然断电、断水、机泵跳闸、正常操作、物料搬运、药剂配制、取样分析、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吊装、动火、承包商现场作业等。


识别设备设施的危害可按下列顺序;

  厂址:地质、地形、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

  厂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

  建构筑物;

  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设备、装置、化工、机械、电气、特种设备等;

  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

  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

  管理设施、急救设施、辅助设施等。

  识别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拟分析的设备设施清单。

  4.6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

  4.6.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

  ——谁(什么)会受到危害

  ——伤害怎样发生

  4.6.2评估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

  1)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错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3)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

  4.6.3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

  1)火灾和爆炸;

  2)冲击和撞击;

  3)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4)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5)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适宜度、重复性工作等);

  6)设备的腐蚀、缺陷;

  7)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

  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6.4危害识别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康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失、废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泄露、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

  4.7评价风险和影响

  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

  4.7.1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本公司形象的影响(参考附录1),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

  4.7.2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参考附录2);

  4.7.3评价风险。结合所辨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风险(参考附录3),风险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L×S=1~3)

  ——可容忍的(R=4~8)

  ——中等的(R=9~12)

  ——重大风险(R=15~16)

  ——巨大风险(R=20~25)

  注:R=L×S—危险性或风险度(危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发生事故的频率)

  S——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4.7.4各部门对本部门的生产过程中所识别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对中等以上的风险进行汇总,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安全部。

  4.7.5安全部组织公司评价小组对各部门上交的危险源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本公司范围内的重大及巨大的风险,编制重大风险清单下发至各部门。

  4.7.6各部门建立各部门的风险清单。

  4.8风险控制

  4.8.1风险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种控制措施的依据,各部门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见附录4)

  4.8.2重大或巨大的风险是公司制定目标及隐患治理的基础及依据,安全部应组织制定控制目标和制定控制计划(参考附录4),采取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4.8.3各部门对评价的中等及以下的风险进行讨论并制定出风险控制措施,并检查落实。

  4.8.4风险控制措施,一般采取以下四种对策:技术对策、教育对策、管理对策、个体防护。

  4.9重大及巨大的风险作为制定公司安全目标的基础和依据。

  4.10常规性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每年一次,在每年底前进行;非常规活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如拆除、新改扩建项目、建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公益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

  4.11安全部每年一次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

  4.12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主要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4.13当产生下列情况时各部门应及时进行辨识与评价,将风险评价结果及风险清单报安全部。

  a.新工艺、新设备技改、技措项目

  b.法律、法规更新

  c.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d.相关方要求

  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记录

  安全检查分析表(SCL)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


表(JHA)

  作业活动清单

  设备设施清单

  风险清单

  重大风险清单

  附录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

  附录2: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及频率表

  附录3:风险评价表

  附录4:风险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表

  附录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附录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