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129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捧读此书,不由自主的有一种感觉,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面前与你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理论,他的实践,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滋养着你的心灵,提升你的智慧。这时候,大师的形象依然模糊,但是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的具体。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实际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智育问题提出了建议,以及论述教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方法,注重用书籍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例如,有些孩子上课爱说话,有些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有些孩子不愿意听课,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准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我知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付出努力来设计探索,有时候可能不会那么尽善尽美,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努力,我们应该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中,那位历史教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多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所以,读书吧!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要把书当成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实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

篇2:《谁动了我的奶酪》之读书笔记

  《谁动了我的奶酪》之读书笔记

  这本书中提到了四个小人物,嗅嗅、匆匆、哼哼和唧唧。嗅嗅和匆匆是两只小老鼠,思维简单,嗅觉强大。他们不会去想太多的东西,只是凭借着天性的本能去寻找奶酪。但是也就因为如此,他们的跑鞋经常挂在脖子上,以便可以随时出发去寻找新的奶酪。

  而哼哼和唧唧这两个聪明的小矮人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正是因为他们聪明,所以在寻找到奶酪C站之前,哼哼唧唧比匆匆嗅嗅节约了很多时间,少跑了很多路。但同时,也正因为哼哼唧唧自己也觉得不同与匆匆嗅嗅而瞧不起他们。

  当奶酪不见了的时候,笨笨的嗅嗅匆匆因为本能立刻出发去寻找新鲜的奶酪,因为他们原本就发现奶酪在一天天减少,总有一天会全部消失。而哼哼和唧唧却是在发现奶酪C站之后,在这个幸福的奶酪站中迷失了,渐渐变的不知进取,只会守着固有的奶酪山坐享其成。

  原来的追求代表物跑鞋和运动服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当奶酪在一天突然不见了的时候,哼哼唧唧只是在抱怨与懊恼,而不是马上动身出发去寻找新的奶酪。日复一日,奶酪不会回来的,每天不断的去奶酪C站寻找不见了的奶酪只会让人更加郁闷和暴躁。而且因为没有食物,哼哼唧唧的状况越来越糟糕。

  这就像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很幸福的时候,但是幸福不是一直停留在那里不变的,当时光故去,幸福不在的时候,我们需要马上行动,去寻找下一个幸福的站点。

篇3:《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读书笔记

  《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读书笔记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是薛涌美国政治笔记一系列著作中的其中一记,描述的,是美国新精英集团的崛起和社会贫富的进一步分化。中高产阶级将他们在荆棘、社会和文化上的优势转化为他们对子女从小奠定的教育上的绝对优势,把子女培养成下一代的社会精英,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别的阶层很难与之形成有力的挑战,而巩固中高产阶级的社会地位,造成美国社会贫富分化愈来愈严重,各阶层之间的流动也愈来愈小。

  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对一名教师来说尤为受用。对中国教师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了解“别国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排外。没必要因害怕“全盘西化”而排斥“别国的教育”。

  在《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的序中提及到,美国家庭供孩子上钢琴课的事例。家长一年花5000多美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上钢琴课的孩子还是络绎不绝。这是为什么呢?有位钢琴老师十分得意地说:“我的学生长大后干什么的都有,都非常出色。因为学了这些以后,学什么都快。”  钢琴课实际上是塑造美国未来精英的文化品味的过程。家长希望孩子不仅有世俗的成功,而且有一个感性丰富的灵魂,既能创造生活,也能享受生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将来的一切竞争都是全球性的。孩子必须有全球的竞争力。创造力、想像力、领导才能、人文价值、艺术品位等综合性素质,成为他们从小训练孩子的根本。

  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每个孩子都具创造力,父母、老师、孩子结成三位一体对其进行引导与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在美国,多数孩子都是幸福的。例如以弹钢琴为例,家长不会逼迫手指不长的孩子天天练钢琴,而是依据孩子自身的特性为他们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特长。在中国,很多家长在孩子还不是很了解这个世界需要家长的引导时,会让孩子去做一些孩子不喜欢,或者是不适合孩子自身发展的一些事情。独具慧眼的家长是让孩子做自己擅长的事,自然健康成长,不是主观代替孩子确立发展目标,更不是贪大求全,要求孩子全能,而是真正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公平、公正的观念在美国教育的观念中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每个孩子从小就知道隐私的重要性。在美国,由于很好的保护了每个孩子的个性,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是生活的昂首挺胸的,如果在我们有些地方可能就不会了。在美国,家长在孩子心中树立的都是你只是平凡的一员,任何你想要的都得通过你的努力付出才能得到。在我们这里,有些人总想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宁愿自己苦,也要为孩子营造奢侈的环境,十多岁就开豪车,这就造就了“我爸是李刚”“药家鑫”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虽然不是普遍,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学学美国的教育之长,放手让孩子去锻炼,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动手能力,让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操作与尝试,使他们遇到挫折是能积极面对,不消极,努力解决困难。孩子长大后始终要独立的,该来的问题始终也会呈现的,我们应该借鉴书中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一个个对生活热情的,面对问题乐观的,不死板,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新一代青年,。要想实现这些,她需要父母的引导,每个教育者的辛勤付出。

  精英是开放社会竞争产生的,贵族是世袭的。精英集团的兴起,像是一场文艺复兴,以塑造完整的个人为宗旨,并不仅仅是传授手艺。耶鲁大学的学生,选历史专业的竟达15%,高居第一。政治学和经济学(这是纯理论的经济学,并非教你怎样做生意)紧随其后。明摆着,这些精英将来是要统治世界的。教育给他们的是价值观念、社会理念、对未来的远见、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不是怎样在那里数钱。

  读了此书后,我觉得培养孩子做一个完整的人,尤其做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是今后发展生存之根本。尤其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在培养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一个个书呆子,还有一些靠吃自己家里的老家本的,我也很想做一个完整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