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经理人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支模施工技术交底

5729

工程名称: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支模
交底部位:
工程编号:
日期:
交底内容:

1、范围

本工艺标准主要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砖混结构、外砖内模和外板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的模板工程。

2、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木板(厚度为20~50mm)、定型组合钢模板(长度为600、750、900、1200、1500mm,宽度为100、150、200、250、300mm)、阴阳角模、连接角模。
2.1.2方木、木楔、支撑 (木或钢),定型组合钢模板的附件 (U形卡、L形插销、3形扣件、碟形扣件、对拉螺栓、钩头螺栓、紧固螺栓)、铅丝 (12号~14号)、隔离剂等。
2.1.3打眼电钻、搬手、钳子。

2.2作业条件
2.2.1弹好墙身+50cm水平线,检查砖墙(或混凝土墙)的位置是否符线,办理预检手续。
2.2.2构造柱钢筋绑扎完毕,并办好隐检手续。
2.2.3模板拉杆如需螺栓穿墙,砌砖时应按要求预留螺栓孔洞。
2.2.4检查构造柱内部是否清理干净,包括砖墙舌头灰、钢筋上挂的灰浆及柱根部的落地灰。

3、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准备工作
支构造柱模板→支圈梁模板→ 办 预 检
支板缝模板

3.2支模前将构造柱、圈梁及板缝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3.3支模板:
3.3.1构造柱模板:
3.3.1.1砖混结构的构造柱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可用一般的支模方法。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膨胀,影响外墙平整,用木模或组合钢模板贴在外墙面上,并每隔1m以内设两根拉条,拉条与内墙拉结,拉条直径不应小于φ16。拉条穿过砖墙的洞要预留,留洞位置要求距地面30cm开始,每隔1m以内留一道,洞的平面位置在构造柱大马牙槎以外一丁头砖处。
3.3.1.2外砖内模结构的组合柱,用角模与大模板连接,在外墙处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挤胀变形,应进行加固处理,模板贴在外墙面上,然后用拉条拉牢。
3.3.1.3外板内模结构山墙处组合柱,模板采用木模板或组合钢模板,用斜撑支牢。
3.3.1.4根部应留置清扫口。

3.3.2圈梁模板:
3.3.2.1圈梁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上口弹线找平。
3.3.2.2圈梁模板采用落地支撑时,下面应垫方木,当用木方支撑时,下面用木楔楔紧。用钢管支撑时,高度应调整合适。
3.3.2.3钢筋绑扎完以后,模板上口宽度进行校正,并用木撑进行定位,用铁钉临时固定。如采用组合钢模板,上口应用卡具卡牢,保证圈梁的尺寸。
3.3.2.4砖混、外砖内模结构的外墙圈梁,用横带扁担穿墙,平面位置距墙两端24cm开始留洞,间距50cm左右。

3.3.3板缝模板:
3.3.3.1板缝宽度为4cm,可用50mm×50mm方木或角钢作底模。大于4cm者应当用木板做底模,宜伸入板底5~10mm留出凹槽,便于拆模后顶棚抹砂浆找平。
3.3.3.2板缝模板宜采用木支撑或钢管支撑,或采用吊杆方法。
3.3.3.3支撑下面应当采用木板和木楔垫牢,不准用砖垫。

4、质量标准

4.1保证项目:模板及其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支撑部分应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如安装在基土上,基土必须坚实,并有排水措施。对湿陷性黄土必须有防水措施;对冻胀性土必须有防冻融措施。
4.2基本项目:
4.2.1模板接缝处应严密,预埋件应安置牢固,缝隙不应漏浆,应小于l.5mm。
4.2.2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模板隔离剂应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或沾污钢筋。
4.2.3允许偏差项目见表4-1。
砖混结构模板允许偏差表4-1

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方法

单层、多层

多层大模

1

轴线位移:柱、梁

5

5

尺量检查

2

±5

±5

用水准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

3

截面尺寸:柱、梁

+4-5

±2

尺量检查

4

每层垂直度

3

3

2m托线板检查

5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2

用直尺和尺量检查

6

表面平整度

5

2

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7

预埋钢板中心线位移

3

3

拉线和尺量检查


5、成品保护

5.1在砖墙上支撑圈梁模板时,防止撞动最上一皮砖。
5.2支完模板后,应保持模内清洁,防止掉入砖头、石子、木屑等杂物。
5.3应保护钢筋不受扰动。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构造柱处外墙砖挤鼓变形,支模板时应在外墙面采取加固措施。
6.2圈梁模板外胀:圈梁模板支撑没卡紧,支撑不牢固,模板上口拉杆碰坏或没钉牢固。浇筑混凝土时设专人修理模板。
6.3混凝土流坠:模板板缝过大,没有用纤维板、木板条等贴牢;外墙圈梁没有先支模板后浇筑圈梁混凝土,而是先包砖代替模板再浇筑混凝土,致使水泥浆顺砖缝流坠。
6.4板缝模板下沉:悬吊模板时铅丝没有拧紧吊牢,采用钢木支撑时,支撑下面垫木没有楔紧钉牢。

7、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模板分项工程预检记录。
7.2模板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资料。

技术负责人:交底人:接交人:

篇2: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支模施工技术交底

工程名称: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支模
交底部位:
工程编号:
日期:
交底内容:

1、范围

本工艺标准主要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砖混结构、外砖内模和外板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的模板工程。

2、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木板(厚度为20~50mm)、定型组合钢模板(长度为600、750、900、1200、1500mm,宽度为100、150、200、250、300mm)、阴阳角模、连接角模。
2.1.2方木、木楔、支撑 (木或钢),定型组合钢模板的附件 (U形卡、L形插销、3形扣件、碟形扣件、对拉螺栓、钩头螺栓、紧固螺栓)、铅丝 (12号~14号)、隔离剂等。
2.1.3打眼电钻、搬手、钳子。

2.2作业条件
2.2.1弹好墙身+50cm水平线,检查砖墙(或混凝土墙)的位置是否符线,办理预检手续。
2.2.2构造柱钢筋绑扎完毕,并办好隐检手续。
2.2.3模板拉杆如需螺栓穿墙,砌砖时应按要求预留螺栓孔洞。
2.2.4检查构造柱内部是否清理干净,包括砖墙舌头灰、钢筋上挂的灰浆及柱根部的落地灰。

3、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准备工作
支构造柱模板→支圈梁模板→ 办 预 检
支板缝模板

3.2支模前将构造柱、圈梁及板缝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3.3支模板:
3.3.1构造柱模板:
3.3.1.1砖混结构的构造柱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可用一般的支模方法。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膨胀,影响外墙平整,用木模或组合钢模板贴在外墙面上,并每隔1m以内设两根拉条,拉条与内墙拉结,拉条直径不应小于φ16。拉条穿过砖墙的洞要预留,留洞位置要求距地面30cm开始,每隔1m以内留一道,洞的平面位置在构造柱大马牙槎以外一丁头砖处。
3.3.1.2外砖内模结构的组合柱,用角模与大模板连接,在外墙处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挤胀变形,应进行加固处理,模板贴在外墙面上,然后用拉条拉牢。
3.3.1.3外板内模结构山墙处组合柱,模板采用木模板或组合钢模板,用斜撑支牢。
3.3.1.4根部应留置清扫口。

3.3.2圈梁模板:
3.3.2.1圈梁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上口弹线找平。
3.3.2.2圈梁模板采用落地支撑时,下面应垫方木,当用木方支撑时,下面用木楔楔紧。用钢管支撑时,高度应调整合适。
3.3.2.3钢筋绑扎完以后,模板上口宽度进行校正,并用木撑进行定位,用铁钉临时固定。如采用组合钢模板,上口应用卡具卡牢,保证圈梁的尺寸。
3.3.2.4砖混、外砖内模结构的外墙圈梁,用横带扁担穿墙,平面位置距墙两端24cm开始留洞,间距50cm左右。

3.3.3板缝模板:
3.3.3.1板缝宽度为4cm,可用50mm×50mm方木或角钢作底模。大于4cm者应当用木板做底模,宜伸入板底5~10mm留出凹槽,便于拆模后顶棚抹砂浆找平。
3.3.3.2板缝模板宜采用木支撑或钢管支撑,或采用吊杆方法。
3.3.3.3支撑下面应当采用木板和木楔垫牢,不准用砖垫。

4、质量标准

4.1保证项目:模板及其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支撑部分应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如安装在基土上,基土必须坚实,并有排水措施。对湿陷性黄土必须有防水措施;对冻胀性土必须有防冻融措施。
4.2基本项目:
4.2.1模板接缝处应严密,预埋件应安置牢固,缝隙不应漏浆,应小于l.5mm。
4.2.2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模板隔离剂应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或沾污钢筋。
4.2.3允许偏差项目见表4-1。
砖混结构模板允许偏差表4-1

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方法

单层、多层

多层大模

1

轴线位移:柱、梁

5

5

尺量检查

2

±5

±5

用水准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

3

截面尺寸:柱、梁

+4-5

±2

尺量检查

4

每层垂直度

3

3

2m托线板检查

5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2

用直尺和尺量检查

6

表面平整度

5

2

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7

预埋钢板中心线位移

3

3

拉线和尺量检查


5、成品保护

5.1在砖墙上支撑圈梁模板时,防止撞动最上一皮砖。
5.2支完模板后,应保持模内清洁,防止掉入砖头、石子、木屑等杂物。
5.3应保护钢筋不受扰动。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构造柱处外墙砖挤鼓变形,支模板时应在外墙面采取加固措施。
6.2圈梁模板外胀:圈梁模板支撑没卡紧,支撑不牢固,模板上口拉杆碰坏或没钉牢固。浇筑混凝土时设专人修理模板。
6.3混凝土流坠:模板板缝过大,没有用纤维板、木板条等贴牢;外墙圈梁没有先支模板后浇筑圈梁混凝土,而是先包砖代替模板再浇筑混凝土,致使水泥浆顺砖缝流坠。
6.4板缝模板下沉:悬吊模板时铅丝没有拧紧吊牢,采用钢木支撑时,支撑下面垫木没有楔紧钉牢。

7、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模板分项工程预检记录。
7.2模板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资料。

技术负责人:交底人:接交人:

篇3:工程项目技术交底制度(3)

  技术交底制度

  一总则:

  1、技术交底是设计文件、规范、标准向作业面延伸的重要技术资料,为规范、严格控制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根据中《建筑规范》、《煤矿安全建设规范》及有关行业管理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2、技术交底的目的:工程正式施工前,通过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的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人,熟悉和了解所承担的工程任务,以及工程的特点、施工难点、设计意图、执行的技术标准、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操作要点,以及安全质量标准,做到按操作程序施工,确保施工安全、质量。

  二机构、

  职责:

  1、技术交底实行项目经理部(以下简称项目部)、作业队二层次技术交底的原则,并针对各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分别进行,贯穿于工程施工全过程。

  2、工程项目开工前,由项目部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工程部等相关部门,向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作业队主要管理人员、班组长等进行总体技术交底;

  3、单位工程开工前,由项目部工程部分阶段、分层次下达书面技术交底;当收到设计变更、冬雨季施工前、主要施工方案修订时或遇不可抗力事件后,应进行专项技术交底。

  4、分部、分项工程开工前,由作业队技术负责人向作业队管理人员、工班长、全体操作者进行技术交底。

  5、特殊过程和关键部位由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编制作业指导书,并逐级进行技术交底。

  三内容、程序、时间:

  1、项目部总体技术交底的内容

  (1)、承担施工的项目内容,工程概况,项目的设计意图,项目适用的规范、标准及技术要求,设计交底和设计文件会审会议的有关情况。

  (2)、工程合同和投标承诺中有关内容。

  (3)、业主、监理、设计及上级管理单位情况,管理分工及主要职责,有关管理文件及要求。

  (4)、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管理分工及主要职责。

  (5)、项目安全、质量、成本、进度、环保目标,采取的主要管理措施。

  (6)、施工组织设计、主要的施工方案,施工的方法与工艺,主要资源投入情况,采用的“四新”技术,安全、质量、进度、环保等方面要求。

  (7)、其它需要说明的总体情况。

  2、单位工程技术交底的内容

  (1)、施工内容,工程概况,施工重点、难点,施工中的控制要点,需要注意的事项。

  (2)、工程设计情况,业主、监理及上级的要求。

  (3)、施工组织与施工方案,施工的方法与工艺,采用的“四新”技术,适用的规范、标准及技术要求,安全、质量、成本、进度、环保等方面要求。

  (4)、主要工作量、构造、各部几何尺寸、位置关系、限界等要求。

  (5)、主要设备、材料,构件的型号、规格和质量等要求。

  (6)、技术要求、操作要求、质量标准。

  (7)、施工配合比,各工序的施工程序、主要施工方法和安全措施注意事项,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的内容、关系、有关要求。成品及半成品保护责任者,注意事项及要求等。

  (8)、其它需要说明的内容。

  3、分部、分项工程技术交底的内容

  (1)、单位工程技术交底的内容。

  (2)、分部(项)工程的重点控制部位,标高和尺寸,预留孔洞的位置及规格。预埋件平面位置、规格、品种、数量及走向、坡度、埋设标高等。

  (3)、流水和立体交叉作业施工阶段划分。

  (4)、重要部位夜间等特殊施工条件下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工程测量定位,结构物主要轴线、尺寸和标高。

  (6)、现浇混凝土、承重构件支模方法、拆模时间等。

  (7)、预制、现浇构件配筋规格、品种、数量和制作、绑扎、安装等要求。

  (8)、混凝土、砂浆、防水、特殊水泥材料等配合比及试件、试块的取样、养护方法等。

  (9)、其它应交底的内容。

  4、专项技术交底的内容

  (1)、参照单位、分部、分项工程技术交底的内容。

  (2)、设计变更情况及施工要求,或冬雨季方案及各种施工保证措施,或主要施工方案修订情况,或遇不可抗力事件后需要采取的措施等。

  5、安全技术交底的内容

  进行技术交底的同时必须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其主要内容包括:为保证施工安全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资源投入、安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施工过程安全控制要求等;

  四技术交底管理要求

  1、技术交底必须在交底作业内容施工5日前下达。

  2、技术交底要从实际出发,语言简练,技术交底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用文字表述比较麻烦或难以表述清楚的内容可以用图示或表格来表达,并注明施工工艺中的关键点和操作要领。交底中不能出现“宜”、“应”、“一般采用”等选择性内容。

  3、技术交底记录采用“附件1、2”格式。

  4、技术交底及安全技术交底必须交至所有施工管理人员及所有施工操作人员,并认真讲解施工工艺中的关键点和操作要领,参加交(接)底人员交清听懂后双方签字,并注明交(接)底日期。对班组进行的技术交底必须一式六份以上(其它各级技术交底可参照执行),一份交操作者(接底人),一份交工长,一份交质检员,一份交安全员,一份交技术资料员存档,一份由交底人存查。

  五审批、存档、考核

  1、技术交底的全部记录内容都必须归档。谁负责交底,谁负责填写交底记录并将记录移交给资料员进行归档。

  2、交底资料按照交底先后顺序或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编号装订成册,以便查阅。

  3、公司、区域公司、直属工程公司、项目部应在定期、不定期的质量安全检查中对技术交底的编制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于交底后不执行以及不交底的人员应给予相应处罚,对于因交底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应追究交底人的责任

  六附则

  本办法由项目部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相关文章